每一份案卷,都记载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每一次开庭,都是当事人的重托与信任;每一次宣誓,都背负着司法的公正与神圣。在庄严的法庭之上,在激烈的谈判桌前,在居民社区的调解室里,总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就是——律师。
近期,青海省司法厅组织媒体记者深入基层一线、窗口单位工作现场,开展“今天我当班”体验采访活动。
3月5日,记者走进青海延辉律师事务所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跟踪式纪实采访,近距离感受律师的工作日常。
上午9时,记者走进青海延辉律师事务所,放眼望去干净整洁的会议室内,王延辉律师正在和他的团队开周例会。墙上挂着的四五面锦旗,凸显着他们的工作成绩。“这周我们除了日常工作外,还要注重公益法律援助服务……还是那句老话,我们要时刻以公益法律援助服务为目标,以社会职责为己任。”王延辉对团队成员说。简短的会议结束后,团队成员立即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
上午10时,律所来了一名满脸愁容的男子,他叫刘强,是来咨询关于人身损害等相关问题的。“来,别着急,喝口水,慢慢说。”王延辉律师将一杯热水递到他的手中,在王延辉的详细问询和耐心引导下,刘强慢慢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今年年初,刘强与包工头张东承包了一个工程,由于工期紧张,刘强临时找来了曾经和自己一起干过工程的王伟。2月2日下午,王伟搬运建筑材料经过吊车时不幸被吊车上的钢管砸中,导致右半身严重受伤,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王伟的家属找到张东要求赔偿,但是,张东以王伟不是为他干活为由拒绝了家属的赔偿要求。无奈之下,王伟的家属只好找到刘强,让他帮忙找律师咨询一下如何才能得到赔偿。听完事情的原委后,王延辉律师从法律条文、诉讼流程、赔偿主体、赔偿项目、赔偿款项等方面向刘强做了详细的解答。伴随着咨询的结束,刘强也终于一展愁容。
刘强刚走,咨询室又来了一名当事人,咨询一个关于商品房预售合同逾期交房纠纷……记者发现仅仅一上午的时间,律所就有5名当事人来咨询。王延辉告诉记者:“法律咨询是律所的日常工作,几乎每天至少有十几个人来咨询。”
不知不觉,上午的工作结束了,简单的午休后,王延辉带记者来到律所内一间不大的房间,记者看到门外贴着“城东区法律援助中心——青海延辉律师事务所工作站”的字样。王延辉向记者介绍:“这是我们律所的法律援助工作站,是去年9月成立的,也是目前全省唯一一家在律所内成立的法律援助工作站,你可别小看它,它可是法律援助工作的一项新举措呢。”王延辉解释道:“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符合法律援助的对象需要根据法律援助相关规定到所在的省市区法律援助中心进行法律援助申请。一个申请可能需要来回跑很多次,但是现在,当事人只需要将申请材料一次性交到律所的工作站,接下来的工作就完全由律师“跑腿”。”看着记者疑惑不解,王延辉又说道:“律所成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后具有初步审查权,根据审查结果,符合法律援助对象的当事人只需要在律所填写法律援助申请审查表,并提供申请所需资料即可。律师将相关资料送到相应的司法部门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站申请审批。当事人只需要在家中等待审批结果和法院开庭即可。同时,援助工作站还为家庭困难的当事人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诉讼费减免申请、伤残鉴定费减免申请等。”
下午3时,一名叫赵萍的女士走进律所,她送来申请法律援助的相关资料。去年6月28日,她的弟弟赵斌在一次装卸木材的过程中,手套被吊车的吊钩挂住,导致他从四米高处摔下受伤。同年8月,西宁市劳动局工伤认定科认定赵斌为工伤,西宁市第三人民医院经鉴定赵斌致残等级为八级。赵萍告诉记者:“因为赔偿问题,现在需要打官司,但是家里经济条件困难,所以想要来寻求法律援助。”接待她的东存贞律师拿出法律援助申请表耐心地告诉赵萍每一项需要填写的内容,随后一项一项仔细检查赵萍带来的资料是否齐全。东存贞一边检查一边向赵萍解释:“这份材料需要原件、这份材料复印件即可,这几份由你们保管……”整理完材料后,东律师对赵萍说:“好了,你可以回去了,等法律援助审批结果出来后我会第一时间联系你们的。”赵萍开心地对记者说:“我们不清楚申请流程,每次都要从民和县坐班车来西宁,现在好了,只要办理好法律援助相关手续,剩下的回去等结果就可以了,路费都省了不少呢。”
东存贞告诉记者,赵斌老家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出事的地点却在西宁市城东区。按照之前的申请流程,需要到民和县法律援助中心、青海省法律援助中心、城东区法律援助中心三个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如果材料不齐全,可能还要来回跑很多次。现在,通过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工作站的核实审查,赵斌属于法律援助的对象范围,接下来的申请工作就由法律援助律师来完成,这样当事人既省力又省了钱。
送走了赵萍,王延辉和助手又立即讨论次日开庭的相关的注意细节。王延辉告诉记者:“我们律所重点以公益法律援助为主,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那些请不起律师的、打不起官司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法律的公平与公正。”记者了解到,延辉律师事务所成立以来,已经同西宁市五家公益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长期向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如今越来越多的律师和律所将公益法律服务变成一种工作常态,这不只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担当,更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职责,让更多人享受到法律带来的公平公正,共同维护社会稳定。”王延辉说。
下午6时,一天的工作在紧张的氛围中接近尾声。王延辉说:“来这里咨询的人大多数以农民工讨薪、工伤、妇女儿童遭受家庭暴力和离婚为主,我们在开展法制讲座、扩大宣传的同时,也在不断努力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便利。”
在这个几百平方米的空间里,王延辉律师和他的律师团队们正在以创新的工作模式、科技化的手段和一颗时刻为公益付出的心默默为律师事业奋斗着。(文中案件当事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