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管遇到什么麻烦,第一反应就是拨打110。电话那头110报警服务台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接到报警电话,接警员是怎样处理的?记者来到呼和浩特市公安局指挥中心110报警服务台体验接警员。
“岗前”学习: “接警—记录—派警”看上去很简单
接警大厅里一片繁忙,耳边充斥着此起彼伏的电话声和接警员的询问声。记者在接警员李雅梅身旁边看边学着。
电话响起,“您好,110……请讲”李雅梅通过电话与报警人简单准确交流之后,在屏幕上的报警表里飞快地记录下报警人提供的信息,然后用对讲机将警情转给巡警或派出所。整个过程用了不到30秒。
记者了解到,电话铃声一响,接警员必须在3声之内麻利地接起,接电话时必须用规范用语,如“您好、请、谢谢”等,引导报案人说清案由、时间、地点等要素,并把信息登记在共享的接警表上,然后按发案地分到管辖区、分局、派出所,最后用对讲机呼叫巡逻车到达现场,出警后反馈处理情况。这样才算完成了整个报警和处警过程。
看着李雅梅在几分钟内三下五除二就处理完十多个报警电话,记者觉得接警、记录、派警也没有想象得难。于是,迫不及待地想正式“上岗”体验。
“岗上”体验: 接警成功却派错了警
电话响起。记者戴上耳麦接听“您好,110”,电话里一位女士着急地说包被偷了,她自己在电话里“尽情”地倾诉着,容不得记者插话。李雅梅抢过耳麦,边问边在屏幕上点击几下就把警派了下去,可谓“神速”。
“为了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接警资源,在通话中不能任由报警人占线,问清时间、地点、案由后赶快派警。”李雅梅嘱咐道。
叮嘱间,电话又进来。记者迅速接起,询问后,派警完毕。心中为完成第一个派警暗暗自喜着。
突然工作台上的反馈电话响起,原来记者刚才的警情派错了。记者默默地思忖着刚才的交通事故的伤者会不会因为这个失误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民警的帮助和处置而埋怨警察。
在体验中,记者曾问题百出:遇到报警人说方言,实在是理解不了他们说了什么,派警不知该派到哪里,有些咨询问题不知该如何解答……这时才体会到幕后报警员工作可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接电话、打电话,她们能娴熟地完成好工作,可以想象曾付出怎样的辛劳。
“岗下”感受: 希望市民理性拨打110 珍惜接警资源
指挥中心的接警员女孩居多,男孩偏少,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每10个人为一个班组,白班一上是10个小时,晚班则更长,为14个小时。一天大约得接警3000余起,每人每天接警约180余起、处警反馈100余条。
一个报警电话处理下来,看似举重若轻,但值班中她们都在不停地接电话、不停地说话,有时一天下来忙的连口水都喝不上,说到嗓子冒烟。她们中的大多数都患有咽喉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李雅梅感慨,他们从来没正点吃过饭,每到饭点是报警电话最多的时候。节假日与他们更是无缘,市民最惬意的时光却是他们最忙的时候。
“我们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接警、派警的任务,不占用接警资源。然而,总有人把110当成万金油,大事小情、鸡毛蒜皮,事事都拨,甚至有人闲得无聊打骚扰电话或报假警。”李雅梅既生气又无奈地说。据数据统计,在每天的报警电话中,真正涉及警务类的最多不超300起,其余的70%是群众求助类,骚扰类占到20%。在李雅梅的印象里,最过份的骚扰的是一名男子闲得无聊,整个下午共打了400多个电话。
110不同于一般的救助电话,它还肩负着打击犯罪、维护治安、处理突发事件的职责。一些没必要的求助或是谎报、恶意骚扰的,不仅浪费资源,也影响了正常报警电话的接入,耽误了重要案件的处理。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随着李雅梅的下班,记者的体验也结束了。记者在起身离开时,发现接班的接警员们坐在接警台前开始不停地重复着“您好,110……”她们通过那条细细的电话线,救别人于危难之间,她们24小时的坚守,为的是这座城市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