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凌晨4点半,余叔和妻子从雅安出发,驾车一路东行;相同的目的地,家住彭山的小琳和母亲前一天已经启程;同样提前动身的,还有来自重庆沙坪坝的28岁小伙大伟。
上午9点过,三组人在同一地点相聚——位于德阳的四川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简称“戒毒所”)。
余叔摸黑赶路,是思念女儿;怀孕5个月的小琳不辞辛劳,是惦念姐姐;工作繁忙的大伟请假前来,是挂念母亲。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他们走进戒毒所,与各自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相聚。
这一天,戒毒所举行“家风家训拾初心,立言立行迎新生”暨第七届“红花楹”杯美丽女性启动仪式,100多位在戒戒毒人员家属受邀参加。他们将与戒毒人员一起,度过一个意义特别的妇女节。
戒毒所里 她终于看到母亲满眼的温柔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你不爱我,更偏爱妹妹。”三大队“一封家书传亲情”的活动中,小敏面对母亲和妹妹小琳,念出亲手写的信。第一句刚出口,三个女人已是泪流满面。
“母亲不爱我”,带着误解,14岁的小敏留下一张字条离家出走,在成都华阳的饭店打工。3年多,她没给家人打过一个电话。母亲带着人村大队疯狂寻找,没觅得踪迹;也曾带着妹妹去成都,仍未找到女儿。这些,小敏一无所知。
18岁重新回家,经历结婚、生子,母女二人的心结仍未解开。“无论我做什么都没有得到你的认可,而且做错了事情,不是打就是骂。”
2015年,小敏再次离家前往眉山,与家人断了联系。这一次,她在微信上认识了一帮“朋友”,接触到冰毒,“刚开始是想减肥,没想到会上瘾。”
吸毒后的小敏是瘦了,生活也乱了。她没法正常工作,没了生活来源,每日浑浑噩噩。2017年5月,小敏被警察送进戒毒所。2018年1月1日,她才鼓起勇气给家里寄了一张明信片,提出想见见他们。
“我肯定哭了,而且不是一般的哭。”母亲没有想到,再次听到女儿的消息,是以这种方式。
几天后,全家人来到戒毒所看望小敏。“这一次,我在我妈眼睛里看到了从没看到过的温柔。”小敏曾经以为母亲从不在意自己离家,甚至怀疑母亲不会来看自己。而在这一刻,她才发现自己错了,母亲是爱她的。
“最想对你说的还是好好照顾自己,我们一起等你回来,缺你不可。”彩色小卡片上,妹妹和母亲写上寄语。一家团聚,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因为毒品 她错过生命中三个重要瞬间
活动现场,有一对母子特别引人瞩目。两人勾肩搭背,一直说笑,更像好朋友。“我妈从来不跟我吼,从小就跟我有商有量,我们就像朋友相处。”在大伟眼里,母亲曾经是开大货车的技术能手,是自己的榜样;在邓姨口中,儿子从没让自己操心,学习、工作一直优秀。
然而,提到母亲吸毒的经历,大伟言语里都是遗憾。
1998年,25岁的邓姨家庭美满,生活富足。“我给你看我那时的照片。”她小跑着从宿舍拿出20年前的照片,一身红色紧身裙的她美艳动人,那是她引以为傲的芳华。
然而,走入家庭的她停了工作。闲着没事做,她在一帮“朋友”的引诱下碰上了毒品。20年间,她三次被送进戒毒所。2008年汶川地震,家人共度难关时她不在;2011年父亲去世,她也没能陪在身边;2017年儿子结婚,她无法见证这重要一刻。
“我妈错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瞬间,我希望她以后不要有更多遗憾。”在彩色卡片上,他留下这样一句话,“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大伟说母亲看似很懂道理,行为上却做不到,不能知行合一,那是因为还没想明白。听着儿子的劝教,55岁的邓姨乖巧得像个孩子。
同样希望女儿知行合一的,还有来自雅安的余叔。他曾两次从派出所接回吸毒被抓的女儿,以为严加管教会有用。第三次,他终于动手打了女儿,当民警提出要把唯一的女儿送进戒毒所时,他没说一句话。
“我和她妈已经来看过几次了,这里条件很好,警官对她也很好,我们放心。”余叔说。他会把家里搞好,等待崭新的女儿回来。
亲情温暖 是她们改变的最大动因
7日中午12点,一上午的阴云终于散尽,阳光洒满戒毒所。亲情午餐之前,100多位家属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人。
亲人相见,一瞬间便红了眼。拥抱、亲吻、互相擦拭眼泪,食堂门前已是一片温情。
下午分组活动中,亲人间更深入的互动,在不同的活动中展开。一大队组织戒毒人员和家属一起前往孝泉镇德孝城参观,二大队的戒毒人员则给父母敬茶,三大队通过家书和卡片寄语传递亲情,四大队在交流中分享回归路上的酸甜苦辣,五大队用“冰凌花”手语舞蹈表达爱,六大队则为未成年戒毒者准备了一场特别的“成人礼”。
“家属们有什么话尽管说,你们的一句话顶过我们千万句说教。”活动中,民警鼓励家属多和戒毒人员交流。
让戒毒人员感受家庭温暖,唤醒她们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是她们回归社会后能够顺利过渡,真正远离毒品的关键。
亲情的重要性,在此次活动中愈发凸显;在亲情的感召下,这些有着特殊经历的女子,重拾生活的动力。
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图片据戒毒所 (文中小琳、小敏、大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