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大山中的铁路守护人

2018-03-08 16:33  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闵玥
字号  分享至:

大山中的铁路守护人 ——探访贵阳铁路公安处梅花山火车站“小站民警”穆海秋

穆海秋请记者帮拍的纪念照。

凝冻天老穆穿上草鞋巡线避免打滑。

老穆检查信号灯。

穿草鞋的巡线民警

知道去梅花山的路程艰难,可还是没想到这么难。

一到贵州六盘水,六盘水车站派出所所长张道忻就告诉我们,梅花山的路因冰冻封闭了,汽车没法去,唯一一趟在梅花山站停靠的慢车要等到下午5点。“你们可能得搭货车进去了。”他搓着手,抱歉地说。

因小站地处山中,他们已习惯把到梅花山站称为“进去”。

赶往六盘水南站货场,爬上高高的货物列车机车。陪同前往的民警笑着说,老穆上班、回家,常常也像这样搭乘货车。

他口里的老穆,就是我们此行要探访的民警穆海秋。在远离城市的深山小站,他已坚守了十一年。今年,是他在梅花山站驻扎的最后一个冬天。下半年,他就要退休了。

货车走走停停,足足一个半小时,才到了梅花山站。远远的,就看到蒙蒙雾气中,一位民警等在梅花山的站牌下。身后,是被冰霜覆盖成花白的大山。

下了车,才一迈步,记者就险些被冰凝的道砟滑了一跤。老穆忙抢过来扶住,一边叮嘱我们小心滑慢些走,一边乐呵呵抬起脚给我们看:“走这路,你们不像我,有神器!”

他的脚上,紧紧绑着双草鞋。

高海拔的梅花山,从每年12月底到第二年3月初,基本都处于冰冻雪凝的状态。少人行走的铁路线上,路肩、道砟,全结着一层薄冰,人走上去,一步三滑。

“越是这样,越要巡查啊。”老穆掰着指头,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们,线路设施设备得查,冰封严重的,要马上通知铁路部门除冰;有没有闲杂人员闯入线路得查,路那么滑,火车来了来不及避让,多危险;沿线的树木杂物也得查,如果被冰压断掉到线路上,不及时清理,也是很麻烦的事。

梅花山站警务区管内有沪昆线、内六线、疏解线三条铁路通过,总长66.345公里,管内有16条隧道,14座桥梁,5个村庄,4所小学。每天巡线检查,查看线路安全状况,清理闲杂人员,开展安全宣传,是老穆必不可少的工作。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多的时候十几公里,少也有五六公里。都养成习惯了,每天不走走看看,放心不下啊!”

记者为老穆算了一笔账,平均每天巡线3公里,往返就是6公里,一年2千来公里,十一年下来就是2万多公里,接近走了两个“长征”。

“没你们说的那么辛苦。”老穆的话里总带着笑:“巡线挺有意思的!又干工作,又锻炼身体,还能找到‘宝贝’哩!”

“宝贝?”在我们的追问下,老穆从门后拿出几根山里随处可见的木棍,说:“这东西叫‘红子木’,巡线看见顺手砍回来,经过火烧、晾干、剥皮、打磨、抛光,就能做成一根漂亮的手杖。”

山中小站,生活孤寂,最初想起做手杖,既为打发时间,也想着做好了可以巡线用。可老穆没想到,手杖刚一做好,就被朋友看见要走了。老穆擦拭着打磨好的一根木棍,眼神带笑,语气自豪。

他带笑的眼睛里,闪动着小站里十一年的漫漫光阴。

每件小事都是大事

2007年,48岁的穆海秋主动申请从六盘水站来到偏远艰苦的梅花山小站驻站。这一呆,就是十一年。

“工作总得有人干。六盘水站人多事多,学习磨练的机会多,应该留给年轻民警。驻站单调,就让我们这种老家伙来吧。”老穆这样解释他选择梅花山的初衷。

单调的驻站工作可一点也不简单。

梅花山铁路沿线多为苗族、彝族聚居村落,民风彪悍,时有欺生排异现象。刚开始驻站的时候,老穆制止横穿铁路的老乡,根本没人理他,有些刁蛮的村民,还会竖起眉毛吼,“我家就在铁路边,你个外面来的小公安,管得了我!”

“咋办?慢慢和他们讲道理呗!告诉他们上道危险,现在党的政策那么好,谁不想多活几年,干啥要拿自己的命去和火车较劲?”老穆还是嘿嘿地笑着。

对小站铁警来说,或许难得遇到大案要案,却要时时刻刻和当地村民打交道。走进田间地头给村民做宣传,走村串户和重点对象签订安全协议……时间久了,村里人和老穆熟了,渐渐地也就打成一片了。

耕牛上道,是对铁路运输安全威胁较大的问题之一。因此每年春耕秋收的时节,是老穆最忙的时候。这个季节卖牛买牛的人最多,随时都有人把牛拴到铁路边的树干上,给安全带来隐患。老穆就每天盯在交易点,一边引导村民将牛牵到铁路安全区外,一边一遍遍地给他们开展安全宣传。

日复一日,村民们听多了,也听懂了。再买卖时,都自觉地把牛牵到安全区域,有的村民还主动当起了义务安全宣传员。

但愿时间能再慢点

说话间,已是下午两点。老穆站起身,该去安检了。

梅花山站只有贵阳到昭通的一趟小慢车往返停靠。小站太小,不办理客运业务,旅客都是直接到站上等着,上了车再买票。

“别小看这种站站停的小慢车,对山里人来讲,太重要了。冬天凝冻公路封了,附近村民全靠它,才能出山进城。小站里啊,还真离不了这种绿皮小慢车。”老穆一边说,一边熟络地招呼候车旅客,开包安检。

小站没有专门的安检设备,全靠民警带着保安和车站工作人员一道,一个个地对旅客行李开包进行检查。

“这些年查到过鞭炮、油漆、散装的白酒,还有铡草刀、锯子。该收的收,该劝他带回的劝他带回,该处罚的处罚,旅客不理解,就慢慢说到他理解。关系到一车人的安全,可开不得玩笑。”老穆说。

长年搭小慢车往返,旅客们大多都和老穆熟了。旁边一个中年人扯着嗓子问:“穆警官,今年又不回去过年啊?”老穆笑了,答应着:“回呢,今年回!”

从1978年到部队服役开始,整整四十年了,老穆在家过年的次数总共不超过5回。今年,派出所专门调整了班次,让老穆大年三十到初二休息,好好和家人一起过个团圆年。

“所领导是想照顾我。可从内心里,我真不想回去。毕竟,是最后一年了啊!”老穆的声音低了下来。

一起开展安检的车站站长张绍云悄悄说:“他这是快退休了,舍不得啊。”

张站长和老穆已在小站共度了六年,他告诉我们,老穆每周本该在小站值守五天,回家休息两天。可从去年起,他就不爱回家了,总说呆一天少一天,有时要两三个星期才回去一次。“这么好一个老哥,我们也舍不得他。”

列车开走了。我问老穆,退休前还有什么愿望吗?他顿了顿,收起了笑容:“要说愿望,就是但愿时间能再慢点!但愿这身警服能再多穿几天!”(通讯员 郭红 记者 龙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