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服务工作如何?速裁中心是怎么速裁的?多元化调处矛盾如何“多元”?打造智慧法院后,给我们的诉讼服务又带来怎样的改变?
2月28日上午,15家媒体记者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内,参加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云南省委政法委、省高院组织的“今天我当班”体验采访活动,体验诉讼服务,用镜头和文字记录法院里的故事。
镜头一
在智能服务中心他20分钟立完案(当班人:刘云顺)
上午9点,官渡区法院诉讼服务大厅内已经人头攒动,20多名法官和法警在忙着接待案件当事人。
何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作为原告近亲属,他为家人的一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立案而来。
去年9月的一个晚上,在昆明市彩云北路与珥季路交叉口,黄某驾驶一辆小轿车与原告张某乘坐的电动自行车相撞,事故造成张某受重伤。
事故发生后,张某将黄某、电动车驾驶人陶某、车主杨某及保险公司一起诉至法院。
立案庭庭长刘云顺接待了何先生,向他介绍了民事案件的立案流程,然后检查了何先生所准备的诉讼材料是否齐全,并询问他是否愿意接受诉前调解。
在得到肯定答复后,他立马打电话给被告,询问是否有调解意愿。在对方不愿意调解之后,刘云顺引导何先生在“诉讼风险评估机”上进行案件诉讼风险评估,帮助何先生了解案件的诉讼风险。
随后,刘云顺又带何先生到法律援助工作站,向值班律师进一步咨询。
刘云顺告诉记者,目前,官渡区法院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已经有135名值班律师,他们可以免费为当事人写诉状等法律文书,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困难当事人,现场就可以办理援助手续。
在对案件进行综合分析之后,何先生决定还是要立案。刘云顺便引导他递交了立案材料,20分钟后,立案完成。
何先生告诉记者,他是第一次到法院来办事,不熟悉流程,但有了法官的详细讲解和介绍,不仅快速立了案,还对案件有了进一步认识。
体验完智能服务中心后,记者们来到官渡区法院诉调对接中心。这里集合了官渡区法院的6大调解室,从医疗纠纷、劳动仲裁、保险官司纠纷以及证券期货纠纷等诉讼,在这里都能享受“一站式 ”速裁服务。
李曰福法官正在调解一起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仅仅1个小时,案件被成功调解。
值得注意的是,在官渡区法院诉调对接中心,还有公证处、证券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共同快速调解案件。
截至目前,法院已经特邀了100多名调解员为诉讼当事人服务。
镜头二
“智能云柜”化身卷宗“百宝箱”(当班人:蔡家瑶)
对于办案的法官们而言,智慧法院的打造不但为诉讼当事人带来了便捷,同时,智慧法院的建设也有效缩短了法官的办案时间,缓解了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
蔡家瑶法官介绍,以前,在新接手每一起案件之前,书记员都要花很长时间来复印装订案件的卷宗,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了,案件才能进入审判程序。而如今,这一切都将改变,官渡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为法官们建起了“智能云柜”系统。
从此以后,诉讼当事人将诉讼材料交给法官后,复印材料、装订卷宗的工作将交由扫描公司完成,除了纸质卷宗,在“智能云柜”里还会产生电子卷宗。
因此,办案法官只需通过手机APP的取件码 ,就能如同小区里收取快递包裹一样,快速调取案件卷宗。
同时,“智能云柜”还与法院建立的网上办案系统实现了互联,法官在网上办时,可以随时随地从“智能云柜”里调取电子卷宗。
镜头三
心理咨询师和婚姻家庭咨询师介入案件调解(当班人:赵梦)
为更好化解家事纠纷,官渡区法院选派了一支“女子军法官”入驻关上法庭,这个法庭是出了名的“家事纠纷”化解法庭。
当天下午2点30分左右,走进关上法庭家事调解室,庭长赵梦正在主持调解一起不当得利纠纷案件。
这起案件的双方曾经是一对夫妻,离婚官司刚打完不久,因为分红问题,周女士将前夫李先生告到了法院,要求前夫支付拆迁款等。
最终,在法官和公证员调解员共同调解下,双方达成调解,李先生现场支付给周女士1.3万余元,周女士也同意撤诉。
“家务案件,亲人之间闹到法庭,如果一判了之,待双方各自拿着判决书,就有可能‘老死不相往来’。”赵梦说,对于这类案件,她们希望不仅仅靠审判解决,而是尽可能化解纠纷,做到案结事了。
为了更好地促进家事纠纷案件的解决,官渡区法院关上法庭不断推出创新举措,全省首创家事领域公证和诉讼协同机制,全省首发《离婚证明书》,首发《常见婚姻家庭案件所需证据》,全省首创与区民政局建立“协作中心”。
今年1月,关上法庭在家事案件中引入婚姻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作为家事案件的特约调解员,参与家事纠纷案件调解。心理咨询师和婚姻家庭咨询师介入案件调解后,使用心理干预机制,帮助诉讼参与人缓解紧张情绪、疏导心理障碍,为修复家庭成员的情感、化解矛盾纠纷发挥积极作用。心理干预包括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危机干预等。
“家事案件有别于普通的民事案件,往往是情、利、理、法交织在一起,引入婚姻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作为家事案件的调解员,能从心理层面,运用专业方法,是对法院的调解工作进行补充,有助于修复情感、化解家事矛盾。尤其在离婚案件中,对于孩子们来说,很容易受到伤害。如果在审判或调解中,能提前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干预,做好心理疏导,在一定程度能减少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郝万胜说。
官渡区法院院长晏晖告诉记者,引入心理咨询师是官渡区法院全国家事法院试点工作的又一举措,开展心理服务也是进行司法改革的一项探索。
他认为,心理咨询为当事人提供了多元化家事纠纷解决的方案,有利于矛盾、纠纷的化解;心理疏导的方法对服务审判、服务干警也有益,这是塑造法官阳光心态,更好落实司法为民的重要举措。
该院副院长吕磊认为,引入心理咨询师有利于修复当事人心理创伤,也为法官开展调解工作打下基础,最大限度地保护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利益,也可发挥“雁阵效应”,强化家事案件协同协调、共融发展。(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