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被称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人类大迁徙。2018年春运,在20多天时间里,沈阳站客流量约为460万人次。2月27日,记者一早就来到了辽宁省沈阳铁路公安局沈阳公安处沈阳车站派出所,切身感受他们繁忙的日常警务工作。
8时50分
记者和民警一起寻找离家出走少女
“警察同志,求你帮我找找16岁的女儿吧!”一位哭红了双眼,年约50岁的男子走进沈阳车站派出所。原来3天前,他家住盖州年仅16岁的女儿因厌学离家出走,这位刘先生跑到当地火车站寻找,发现女儿坐上了开往沈阳的火车。
警务指挥室民警姜闻洲调取当日监控录像,根据家长描述的体貌特征,看了近1个半小时的监控,当一个女孩出现在监控画面时,这位父亲兴奋地喊了一句:“是她,就是她!”
女儿出走后,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女儿的身影,也看到了找回女儿的一线希望。
10时30分
“就在刚才,我的包拿错了,换回来之后发现里面的钱都没了,能不能帮我看看监控,是谁把钱拿走的。”刚刚送走找女儿的父亲,警务指挥室又迎来一位旅客。
民警经过半个小时的监控查找,终于锁定了换包之人。
11时20分
记者和民警共进午餐
“到点吃饭了,我先带你去食堂吃饭,回来再换他们。”警务指挥室民警李梦拉着记者去吃饭,警务指挥室是24小时“不眨眼”,要求每天24小时都有人值守。
李梦告诉记者,中午的冷菜凉饭对于民警来说都是家常便饭,正常午休都属于奢望,春运期间更忙了,能回所里吃饭的人不到一半。
13时10分
民警在比对旅客身份信息
“警察同志,我这个车在哪坐?”“小伙子,你帮我看看我这票。”“你好,我想取票该去哪里?”在记者跟随执勤民警采访的这一路上,不断有旅客上前咨询,两位执勤的“90后”民警张宸、申海序耐心地为他们解答。
“春运期间特别忙,南来北往的旅客很多,有时候因为安检、排队、候车发生一些小矛盾、小摩擦,我们民警都要及时地上前调解。”张宸说,“我们是上一个8小时的白班,然后上一个24小时的通班,休息24小时,再上24小时通班之后休一天,然后轮回。但是现在大家的休息就是回寝室睡一觉,回来继续执勤。”
14时20分
“这么小的刀,不算管制刀具也不让带?”
在候车室安检位置的一个展示台上,民警在向旅客详细列明禁止携带乘车的物品。记者看到,仅在今天上午,通过安检查出禁止携带的刀具就有20多把。
1994年出生的申海序是2017年8月刚刚调到沈阳车站派出所的,每天走3万步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铁路民警执勤中的日常工作。“从沈阳站的东广场,穿过候车大厅,到西广场,再到地下通道,各个售票厅转一圈,每天不知道要走多少个来回。”
15时10分
民警向旅客进行微警务平台宣传
“旅客们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登录‘沈阳铁路公安局微警务’平台,即可实现通过手机微信报警、求助和咨询。”张宸在向旅客介绍道。现在各站区和旅客列车已经广泛公布张贴二维码,24小时专人负责处理微信报警、求助、咨询等信息,做到“有警必接、有求必复、有问必答”。
16时
民警向记者介绍“一键报警”系统
“如果遇到突发状况,按这个钮就可以直接向我们警务指挥室进行视频语音报警,执勤民警也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张宸告诉记者,目前沈阳站共设置8个“一键报警”报警点,根据报警设备的定位,准确掌握报警人所在的地理位置,便于调派警力对警情进行及时处理。“一键报警”系统平均每个月受理50多起报警。
16时45分
记者在警务指挥室终于见到了忙碌一天、刚刚有空吃口饭的政委刘伯超,1984年出生的他看起来瘦瘦的,但是精神十足,完全没有忙碌一天的疲惫感。
同事们说,家在丹东的刘伯超因工作已经连续94天没回家,他的爱人也是丹东的铁路民警,来看过他两次,但每次都是下车说不到20分钟话,就又上车走了。还有一次他爱人路过沈阳,刘伯超跑到站台,俩人一共见面不到两分钟。
当记者提起这个话题,刘伯超沉默了一下说:“其实警察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酸甜苦辣、亲情爱情,但守护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就是我们的职责,我们不能离开这个岗位。”
记者手记:
他们坚守岗位,在这里,伴着日出,伴着日落,守护着平安。“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准则,让他们的脚步不曾停歇。
(辽宁法制报记者 张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