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服务半径大、司法成本高、诉讼周期长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西藏各级法院和诉讼群众,而信息化建设正逐步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近年来,随着西藏法院“天平工程”等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法院累积投入建设资金9500余万元,为构建以数据为中心的信息化、初步建成智慧法院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百七十五个科技法庭覆盖西藏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西藏法院已建成175个科技法庭并投入使用,覆盖西藏22个乡镇中心法庭、74个基层法院和7个中级法院。依托西藏四级法院专网互联互通,与数字法庭联网,可以通过内网随时点播、直播观看包括基层法庭在内的法庭庭审情况,庭审的视频、声音、文字信息都如实记录进电脑,最终形成电子卷宗录入审判信息库。
2017年11月2日上午10时,拉萨市林周县法院审理了一起特殊案子,原告在林周法院庭审现场出庭,而被告则远在福建省晋江市法院出庭。
此次庭审现场多了两块显示器,一块面向审判台,一块面向旁听席。显示器同步显示被告法定代表人远在千里之外出庭的画面,法庭内多角度摄像机自动跟踪发言人,呈现出与普通庭审现场一样的高清晰画面。
西藏自治区高法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案件数量的大幅增加,法官办案压力越来越大,去院外调查、开庭,不仅使许多有效工作时间都耗费在路上,同时造成开庭准点率得不到保障。而对远在外地的案件当事人来说,为了参与诉讼,往返法院费时又费力。通过远程开庭,不仅能保证法官“当面”查清案情,充分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还可以为当事人免去往返法院的舟车劳顿之苦,极大地减轻当事人的诉累。
科技法庭的投入使用,对进一步落实审判公开、强化司法监督、规范司法礼仪,实现“从严治院、科技强院”目标,无疑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82家法院实现庭审网上直播
2017年,西藏高法开庭审理了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当事人分别在云南、青海西宁、青海格尔木,法官在拉萨,四地同时启用融合通信系统,通过在网上对证据进行质证、各方发表意见等法定程序,清晰的音视频效果确保了案件顺利调解结案。
让司法在阳光下运行。这是西藏致力于提升西藏法院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必然结果。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月,西藏法院电子卷宗随案生成率达到81.67%,质量合格率达到97.33%,西藏82家法院已全部实现互联网庭审直播,上网公布裁判文书25902份,公开审判流程信息44265条、执行信息18641条,曝光2600多名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网上庭审直播案件57起。信息化以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监督和公开,倒逼法官提高驾驭庭审能力,促进庭审水平全面提高,促进审判制度更加完善。
打开西藏司法公开网,在该平台上可以快捷查询到执行案件立案标准、拍卖公告等信息,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也可以凭借证件号码和密码从该平台获取执行立案、执行财产处置等案件动态信息。裁判文书100%上网公开,执行信息实时公开,让审判执行工作褪去神秘面纱,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对失信被执行人起到极大警示和威慑作用,同时同步启动相关的执行惩戒程序,督促失信被执行人履行相关责任。
西藏地域广阔,各级法院服务半径大,当事人多为农牧民群众。针对这些实际,每个法院都配备了流动法庭车,车和信息化顺利接轨。
据悉,车载科技法庭不仅可以现场录音录像、当庭调解或当庭判决,也可以通过专网进行远程审批,远程电子签章,当场送达裁判文书。通过发挥车载科技法庭的独特优势,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方便快捷高效的司法服务。
审判工作主动融合信息化
2017年4月10日,林芝市巴宜区法院在淘宝网司法拍卖平台成功进行拍卖,成交价1.24亿元,这是西藏首次通过网络进行司法拍卖。
2017年初,西藏法院实现了数字法院系统与网络拍卖平台对接,利用网络拍卖方式,有效降低了流拍率,提高拍卖效率,促进标的物价格最大化,最大程度地保护当事人的利益,杜绝司法腐败。
审判工作主动融合信息化,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审判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执法办案是人民法院的第一要务,信息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服务执法办案来开展。
西藏法院人少事多,在以往的执法办案中,庭审记录占据书记员的大量时间,通过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深化庭审记录方式改革,庭审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将庭审记录直接转为文字记录,极大缓解了书记员的记录压力,将书记员转换为助理审判员,极大缓解西藏法院事多人少的现状。
西藏高法民一庭法官刘彬每天的工作,是从登录法官工作平台开始。他告诉记者,“每一起案件,从立案、排期、庭审、结案、执行、司法统计、案卷归档等各个环节全部通过网络运行,通过信息系统预先设定和输入的审判程序要件的规定,进行计算机系统管理和对案件的全程监督,实现流程控制的网络化、审判活动的透明化和案件数据的数字化。”通过网络运行,从而实现“案件信息同步录入、案件节点智能控制、案件办理网上审批、案件情况实时监督”。
“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这是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西藏法院通过信息化建设,完成执行案件流程信息管理系统对接,彻底解决备受关注的“抽屉案”问题,实现“阳光执行”,开通的网络查控系统大大降低法院执行成本,对失信被执行人采取限制高消费、招投标、出入境等信用惩戒措施,使失信被执行人“寸步难行”,执行信息化得到进一步完善。
西藏高法副院长边巴拉姆坦言,法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入大、专业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系统性工程,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审判管理方式。在推进信息化建设中,区高法将不断探索前行,走一条西藏特色的信息化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