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了吗?曾班长现在成了曾队长啦!”
在福建省漳平市消防大队,四级警士长曾润祥因为被支队任命为政府专职消防队首批“士官队长”,一下子成了名人。
曾润祥皮肤黝黑,个头魁梧,平日里喜欢摆弄车辆器材,练就一手驾驶和维修技术。队里的消防车,没有他不敢“动”的。由于表现突出,在支队单编队队长选任工作中,他成为首选对象之一。他用感情带兵,用真情浇灌,打造出一个千子同芯的“石榴式”中队。
“士官队长”上任就吃了“闭门羹”
队列前,这个肩扛“四道拐”的队长格外显眼。走在训练场,听着战友们一声声喊“曾队长”,曾润祥自豪极了。然而,高兴了没几天,他就被一个小意外“撞了一下腰”。
一次训练检查,曾润祥发现个别队员对业务训练不够重视,训练态度不端正,便及时提出了意见建议。然而,曾润祥很快发现没人把他的话当回事。甚至有几次,准备提意见的曾润祥还吃了“闭门羹”。有的队员不以为然:“什么士官队长,说到底不还是一个兵?”
准备大施拳脚的曾润祥,就像被浇了一桶凉水。他深感,名称上多了“队长”二字容易,能力却不能靠一纸命令配发,需要一点一滴去提升。“名正还要言顺啊!”一种新事物必定会经历一个破冰的过程。
在“更芯换脑”中打开局面
“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多面手”才能适应新时期强队兴队目标。立起身子,做出样子。曾润祥的“破冰之旅”从学习提升开始。
他把20余个专业的书籍都带回宿舍,常常凌晨才熄灯,他不断在新的环境、新的领域摸索、试错,拓宽学习半径,提高履职能力。支队机关参谋干事和各中队的业务骨干成为他求知问学的对象,管兵、带队、精业成为他攻坚的山头。
他保持这样一个习惯:白天和队员们讨论交流,晚上到训练场摸索操作、学习理论,和装备“腻”在一起,连吃饭、走路、躺在床上,脑子里满满都是带队、训练。
“中队每天有17项必做的工作……”说话间,曾润祥拿出一本《经常性工作备忘录》,里面不仅明确了中队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必须完成的任务,细化了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责,还标明了开展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步骤,班长骨干每天做什么、谁来做、怎样做都一目了然。有了这本备忘录,工作如有漏洞就会“自动报警。”
业精于勤,技良于钻。随着学习工作的深入,能力的提升,从刚开始的异样眼光,到现在的逐渐融合;从上岗之初的畏首畏尾,到现在的勇敢担当……曾润祥慢慢扭转了大家对“士官队长”的斜视,让“士官+队长”的组合崭露出新头角。
越是不行越要干出名堂
“怎么能这么干!”当曾润祥吼出这句话时,在场组织换季保养车辆的几个中队骨干都惊出一身冷汗。
原来,在日常维护保养云梯消防车时,曾润祥发现,按照规定车辆伸缩支腿底部应该涂上黄油,起到保护作用,但中队战士为了“好看”,将黄油擦了个干净。这样虽然看起来美观,可是支腿伸缩时没有黄油润滑只得‘干摩擦’,时间一长,必定损坏。
“老曾,没必要这么较真!”面对战友的好言相劝,这位老兵眉头紧皱,“把车子支腿全部撑起,重新上油!”
越是不行越要干出名堂。担任特种车驾驶员以来,不服输的他牺牲掉业余时间来学习车辆装备知识。在基层中队长期的实践摸索中,练就了一身能给消防车“听诊把脉”的绝活和独到的“修车观”。
真情奉献警营,实干扛起使命。“一朝入红门,一生消防人。穿着这身军装,就要对战斗力负责。”曾润祥说。
中队有25名队员,花名册上一本账,曾润祥心里一本账,不仅基本情况“一口清”,谁家属来队,谁失恋受挫,他心里有数;谁公差外出,谁何时休假,他能精确到天。
带兵先知兵,知兵先爱兵。“以细心求细致,将战士的真情冷暖放在心上,浇花浇到根上,带兵带到心里,才能带出凝聚力,带出战斗力。”曾润祥说。
军旅15载,曾润祥参加灭火救援3100余起,抢救被困群众290人次。
军旅15载,曾润祥带过的兵“桃李满天下”,遍布全市各个中队,有的成为班长骨干,有的成为打铁健将,有的成为灭火尖兵,有的提了干,有的入了党,有的荣立战功,有的成为先进榜样……
军旅15载,带过多少个兵?曾润祥自己都数不过来了,他说,“他们视我为榜样,我视他们为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