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如皋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宗文渊坚守在路面交通疏导一线,排除交通隐患,协调道路畅通,伏案研究交通方案。1996年入警后,宗文渊在交警的岗位一“站”就是近20年。潜心钻研业务的他创新破解交通拥堵难题,制定了数十套如皋市交通治理方案和参与系统开发,成为名副其实的“治堵专家”。他先后20余次获得各级嘉奖,荣获“南通市岗位能手”、“如皋十佳和谐卫士”、“十佳民警”等荣誉称号,6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号脉“老大难”
他用脚板与坚守排除交通隐患
“平安畅通”四个字虽然简单,但要做到却并不容易。作为一个在路面“站”了20年的交警,宗文渊坦言,看过太多交通事故和路面拥堵,他更能体会平安出行的意义。他一寸寸丈量过路口标线,一笔笔手绘上百张城区交通路线和隐患排查图,每天坚持在拥堵压力最大的路口站高峰,用“脚板”积累了大量一线数据,为道路拥堵“号脉”解难。
在如皋中山路与海阳路的环岛处,时常有交通事故发生,该路段成为了让市民望而生畏的“事故高发地”,宗文渊发现后把这个情况记在了心上。从此,一有时间,他便上网查找全国各地的成功经验、深入实地调研、征求业内人士以及基层交警的意见,并综合考虑本地市民的出行习惯。经过近半年谋划、推敲、协商,宗文渊设计的相关交通方案终于被成功落实,环岛处加装了信号灯,该处的交通事故数量大幅减少。
为实时掌握交通拥堵情况,宗文渊每天坚持在拥堵压力最大的路口站高峰。“中山路与海阳路交叉路口是如皋的交通枢纽,这里的交通情况直接影响着市民交通出行。”宗文渊说,只有在这里执勤,他才能最先掌握实时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地思考解决方案。宗文渊坦言:“每逢天气预报说有恶劣天气,那天晚上我都睡不踏实,担心第二天交通拥堵会影响市民正常出行。”他习惯每天收看天气预报,即使遇到大雾等恶劣天气,也可以及早筹划、妥善安排,为拥堵的交通“开道”。
“对话”红绿灯
他用智慧与执着缓解交通拥堵
“哪里交通拥堵严重,哪里道路要有新变化,大家往往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宗文渊。”如皋市公安局党委委员、交警大队大队长章春建说,宗文渊是大家公认的“治堵专家”。
一旦有新商场开业,他每天前往附近信号灯处“报到”,一站就是数小时,以便合理调整配时方案;每逢节假日,他拿着对讲机站在路面,实时“喊话”,根据车流量“指挥”红绿灯配时;哪个路口最拥堵,他就习惯到那边“蹲守”……由于长期按对讲机,他的右手有个“标志性”的老茧,而宗文渊却说,看到道路畅通了,心里别提多开心,再辛苦都值得。
“你不深入现场,就无法正确掌握车流量的通行情况。就比如早上7点10分到7点40分之间,中山路东西方向的车流量明显多于海阳路车流量。”宗文渊笑着说:“经过长期观察、总结,在掌握通行规律大数据的情况下,我们会针对不同的高峰期,适时调整信号灯配时,以便寻找到最优的通行状态。”
“交叉路口寸土必争,如果将停车线前移50厘米,信号灯显示为绿灯的时候,就可以多通过两辆车,在节假日等时候,就可以提高通行效率,缓解车流量的积压现象。”宗文渊如是说。他一寸寸丈量过路口标线,一笔笔手绘上百张城区交通路线和隐患排查图,如皋城区的交通情况早已“刻录”在宗文渊的大脑里。
“寻味”“智能化”
他用思考与创新摸索畅通之路
如皋市人民医院附近交通拥堵,百姓反映极大,为寻找解决办法,宗文渊连续一个月在高峰时段蹲守路面,找准了停车需求矛盾突出和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的症结,率先提出“错位停车”的概念,多方协调,将医护人员的车辆工作时间停放在周边小区的地下停车场,调整院内外交通循环体系,推行医院周边单行线,通行压力大大改观。在他的持续推动下,城区多个路段摘除了“堵点”的帽子。
由于多年的一线执勤经验,宗文渊对路面实际情况十分了解。这些他用“脚板”积累的一线数据,是“信息化”无法做出来的,而且要真正实现“智能化”,必须依托这一寸寸、一步步走出来的数据。宗文渊以一线的实际数据为一举,创新探索智能化交通,研发了全省首个涉案车辆管理系统,为主策划、参与了停车管理系统、智慧交通等数十套全市交通治理方案和系统开发。他提出的交通信号区域自适应控制改造建议得到政府采纳实施,极大地缓解了交通堵塞的状况。(记者 尤 莉 通讯员 李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