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陈原煌,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法院执行局长,曾获全省法院党建工作先进个人,并多次获评市、区两级法院先进个人称号。
【座右铭】
职业良知是法官烙在心底的天平。
同安法院执行局24小时都有人值班。哪怕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只要申请执行人发现被执行人行踪,打个电话总能找到值班法官。而无论值班的是谁,局长陈原煌都能第一时间联系法官、调度法警和车辆、在最短时间内拟定执行方案,组织出动追捕“老赖”。
这位总是笑眯眯的法官说话慢条斯理,但行动却雷厉风行。上任时间不长,他已经带领同安法院执行局夺得全省法院执行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眼力高强
切中关键点“搞定”被执行人
采访当天正好碰上了个有点棘手的案子。被执行人占着一处百年古窑,虽然已经停产了挺长时间,但此前生产的陶盆、陶罐都还堆放在厂房里。申请执行人买下这片土地后希望重新规划以便保护文物,但被执行人始终不愿腾退,甚至提出让申请执行人买走陶罐。申请执行人则认为这些陶罐毫无用处,仅同意适当补偿,双方就赔偿价格相持不下。
说是“一些陶罐”,到现场才发现这个描述真是“大题小做”。厂房坐落在上千平方米的空地上,周边的杂草能淹没小腿,被执行人还养了鸡、鸭、鹅、狗,人一多就鸡飞狗跳。陶盆堆放在杂草丛间,最大的一个少说有半人高、直径将近一米,成年男子想抱起一个都有点费力。这样的陶盆据说就有三千六百多个,还不算上大大小小散落各处的小花盆、小水池、储米缸。
一开始,被执行人还虚张声势,“我们接的单子都是出口美国、欧洲的,你别看这陶罐看起来灰扑扑的,拿到市面上卖都要上百块!”陈原煌笑眯眯地听着,不作声,只是边走边看。等到全都看完了,他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这些石膏模也值钱吧。”被执行人吓了一跳,“你怎么知道?”
能一眼看出真正值钱的财产是哪些,切中关键点,剩下的就好谈了。眼力这么好,陈原煌笑称是因为自己是“农村娃”,从小就到处跑,从务农到养殖,没干过也看过,没看过也听说过类似的事情,大概知道是什么原理。一旁的同事补充道,“这叫‘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
在与被执行人的“博弈”中,除了智慧还有耐心。只要发现“老赖”踪迹,哪怕在夜深人静之时,陈原煌都能第一时间拟定执行方案,组织出动追捕“老赖”。
敢为人先
在法律的框架下走出一条新路子
陈原煌是真的上山执行过的。早年间他办理过一起案件,被执行人在同安的一处山地上盖了养殖场,里面养了两千多头小黑猪。这房子、车子、机器设备要查封都容易,可查封这么大规模的活物,在全市执行案件里都是头一次见。
执行当天上午,陈原煌七点钟不到就上了山,一头一头地给小黑猪编号、拍照,1号、2号、3号……两千多头就是两千多号,他和同事从早干到晚,好不容易整理出点头绪,被执行人先扛不住了,“我愿意和解。法官们别算了,大家都不容易,咱们和解吧。”
“黑猪案”是同安法院涉农执行(即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都在农村的执行案件)的一个缩影。与全市其他法院相比,同安法院的涉农执行案件量要高出许多。同安面积大、村镇多、人员流动性强,当事人只要一离开居住的村落跑到城里,就像是滴水流入大海,踪迹难寻。更突出的问题是,财产难查找、难变现。被执行人手头可能有大量现金,但一分钱都不存进银行,名下无房无车,谁也查不到他到底有多少钱。即使名下有房,农村的房产和城市里的商品房又不一样,变现也相对困难。
所以说,干涉农执行,就是在法律的大框架下走出一条独特实干的路子来。既符合法律规定,也能切实执行到位。
最近就有这么一起案子。老黄和老张(均为化名)是邻居,老黄家位置相对不方便,所以老张盖房时他特别嘱咐,请他给自己留条可通行的路。结果路修好了,两家人却闹掰了。老张三天两头往路上堆石块、垃圾,不光自己堆,还找同村要好的家人一块儿堆,把老黄气得直跳脚,可也拿他没有办法。
案子到了执行局,单用法律思维没法解决问题。老黄虽然获得了胜诉判决,可以依法行使相邻权让老张排除路面上的障碍,可法官上门执行了几次,今天刚清空路面,隔天老张又把路给堵上了。
怎么办?陈原煌还是经常到村里去,但不是找张、黄二人,因为他知道这样只会激化矛盾;他找的是邻居、同村人和村委会干部,聊的也不都是这起纠纷,更多的是村里的情况。同事一度有些不解,为什么要把力气花在闲聊上?但很快谜底就揭开了——村里正打算修一条新路,离老黄家特别近。在陈原煌的反复建议和劝说下,这条路开到了老黄家门口。这样一来,他不需要再借道老张家,最根本的出行问题就解决了。“双方最激烈的冲突点不存在了,时间一长,大家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关系渐渐就会缓和的。”陈原煌说。
从表面上看他似乎绕了一条远路,但实际上却是走出了一条新路,凭借的无他,就是一份耐心。“我们出去执行,代表的是国家强制力,有强硬的一面,但也要有温和的一面,才能灵活变通。”陈原煌性格中的温和沉淀到工作中,就成了旁人难有的耐心和毅力。而正是这份稳定,让他成了同安法院执行团队稳定的大后方,“知道有他在,心里都安稳。”同事告诉记者。
经验丰富
天上地下的事他都知道
除了耐心和同理心,陈原煌丰富的办案经验也在执行工作中起到了大作用。有个案子中,被执行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打零工,一见法官就连连叫苦,说自己一天也就赚个50块钱,实在是没法还钱。但陈原煌一下子就戳穿了他的谎言:按照当时的行情,被执行人一天至少能进账200元。见蒙混不过去了,被执行人乖乖还了钱。
为了不被忽悠,陈原煌和同事们基本都成了“万事通”,还有人说他们是“天上和地下的事情都知道”——天气节气、常见农作物的收成时间,鱼苗、田鸡的养殖周期,他们一问一个准,因为丰收时被执行人手头才有现金,能够执行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丰富的经验来自积累。在同安法院二十几年,陈原煌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各个派出法庭历练,马巷、新民、新圩和大同法庭他都待过。同安地理面积大,山村又多,很多居民习惯了到距离自己更近的派出法庭解决纠纷,所以虽然案件标的额不大,但派出法庭主管的案件种类杂,诸如民间借贷、婚姻家庭、劳动纠纷、建设施工、交通事故等种类的案子,陈原煌都经办过。
记者手记
司法工作有了温度
听陈原煌讲案子很有意思,因为他会时不时地蹦出一句闽南本地的歇后语,让有些枯燥的法律术语都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是他在派出法庭时养成的习惯,有些当事人文化水平不高,用“法言法语”反而会起到反效果。当法官用通俗的大白话把法律“翻译”出来的时候,当事人会觉得自己被尊重了,心里也好受些,有助于法官进一步化解纠纷。
用心体察对方的需求,并且自己随之做出改变,陈原煌身体力行地让法院的司法工作有了温度,带上了人情味。(记者 谭欣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