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三明市公安局三元分局白沙派出所的荣誉室,珍藏着一面历经岁月却依然鲜艳如初的锦旗,这是他们获得的第一个省部级荣誉——1985年公安部授予的“公安战线模范集体”。在一个甲子的风风雨雨中,16任领导班子和近400名民警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爱心接力从没有间断过。白沙派出所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廉政爱民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全国模范公安派出所”“人民满意公安基层单位”等荣誉称号。
“白沙派出所的民警永远把‘人民’放在前面,作为在白沙街道生活了快20年的老居民,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每天只要在社区看到他们,我就觉得特踏实、特满足。”白沙街道社区居民李大妈说。
以人民为中心——
“爱民、亲民、为民”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1987年盛夏,发生在白沙派出所的“警察卖瓜”的故事就被拍成电视剧在全国广为流传。
当时,两名江西瓜农到三明卖西瓜,其中一人被敲诈打伤住院,白沙派出所民警迅速破了案。案破了,嫌疑人被抓获,派出所的工作理应画上圆满的句号了。但是,看到还有一万多斤西瓜尚未卖出,为了不让瓜农再受损失,所领导组织民警和联防队员冒着酷暑帮忙卖瓜,一直忙到深夜。第二天,他们把卖瓜的钱连同肇事者的赔偿送到了这两名外地群众手中。
副所长张福根和记者讲起了当年他来派出所时遇到的一件事。那是2008年9月9日晚,一头待宰的公牛突然脱缰狂奔,沿路将三名路人顶伤。民警接警后迅速赶往现场,用警车将公牛逼进了一个防空洞,并果断联系武警准备将公牛击毙。但是,牛的主人担心牛被击毙后要贴本钱,想冒生命危险进防空洞牵牛出来。时任所长倪明做当事人的工作,承诺尽量将他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立即派社区民警与屠宰场联系准备屠宰工作,并联系好买家。公牛被击毙后,民警主动帮助牛主人联系好了车,并不顾血腥和劳累,与牛主人一起将牛送到了屠宰场。一位目睹全过程的群众称赞道,这就是当年“警察卖瓜”的再现。
从“警察卖瓜”到“警察卖牛”,像这样的感人故事,在白沙所记者听到了许多。在白沙派出所辖区,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感人故事,“爱民、亲民、为民”一直是这个所的精神实质和光荣传统,不同的时代,一样的情怀,白沙所不断为“三民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白沙派出所原教导员林先雄也是这个先进集体的代表。不论节日还是假日,不论上班还是休息时间,只要群众一个电话、一个招呼,他都会随叫随到。他像对待亲人一样长期照顾辖区的两名孤寡老人,直至为老人料理后事。
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林先雄警务室”成了三明一个响亮的品牌,他带出的徒弟也秉承着当年他的工作作风,用心续写着一个个“爱民、亲民、为民”的感人故事。多年来,白沙所形成了“导师制”的传帮教浓厚氛围,老民警自觉向新民警传思想、教方法,一个带一个,一代影响一代,带出了讲奉献、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好传统、好风格。
正是白沙民警以“人民”为中心,在一件件真情为民的小事中,架起了党和人民真诚沟通的桥梁,收获了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
好事要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百多米的路走了近半个小时
来到白沙派出所的第二天,记者决定跟副教导员邱智强一起去社区巡访,他今年刚刚获得了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
作为一名“片警”,邱智强肩上担子不轻。白沙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外来人口密集、流动量大,社区大事小情、居民家长里短,邱智强都要记挂在心上。一路上,跟邱智强主动打招呼的不下20人,一百多米的路走了近半个小时。
走访中,家住化机新村的张女士拉着记者的手,讲了一个“停车场”的故事。
不久前,邱智强和民警在走访社区群众时了解到,不少车主为停车位发愁,特别是工业中路6号、12号紧邻三明四中、区第二实验幼儿园,附近没有停车场,乱停车问题十分突出,每天上学、放学时段,违停乱停阻碍了交通,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此后,邱智强带着两名“徒弟”多次奔走,与有关部门共同商讨解决方案,终于促成了两个停车场的建成,有效缓解了停车难、乱停车问题,老街坊们露出了笑脸。
白沙村有十几家外来服装加工小作坊,邱智强走进每一个作坊,仔细检查线路是否老化、灭火器放置的位置,反复叮嘱老板们要注意消防安全。
走到一处紧锁着大门的破落房屋旁时,邱智强告诉记者,这就是1958年建所时租借的办公点,当时还是个寺庙。有意思的是,这个庙就叫“光荣祠”。“也许‘光荣’注定与白沙所有不解之缘,从那时候开始,这份责任与使命早已悄然植入每个白沙所民警的心中,鞭策着一代又一代民警为之不懈努力……”一同走访的教导员刘雪冬一语道破了“天机”。
走访到化机厂居民区路口,邱智强说,社区是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好事要办到群众的心坎上才算是好事实事。
原来,这里以前没有路灯,为了方便过往的群众,他多方联系,在这个路口安装了一盏路灯。可没想到一位老大爷却不开心了,因为这盏路灯正好照到他家,每到夜里当他想睡觉时,刺眼的灯光让他烦恼不已。“知道此事后,我赶紧登门赔礼道歉,并联系有关部门将灯头的角度转了一下。老大爷高兴极了。装路灯是为了温暖居民的心,而不是为了刺伤居民的眼。这件事一直在警醒着我——小事要办好,好事要办实。”
精神早已融入血脉
——警车里放着救生设备、常用药品
晚上10点,值班大厅报警电话声响起,值班所领导邵晟闽接听后,迅速下达指令:出警!工业南路水厂门口有两人发生纠纷。
话音刚落,民警朱淮锴、董季东就已经冲出了派出所,发动了警车。记者立即跟上去钻进了警车。
不到5分钟,民警便到达水厂门口。看到警车出现,正在拉扯的两人松了手。朱淮锴、董季东下车后,向对方敬礼并亮明了身份:“我们是白沙派出所民警,请问发生了什么情况?”
两人一前一后说完,我们明白了事情的原委。3个月前,一人到另外一人的店里买了500元的茶叶,一个说当时付了款,一个说一直就没有付。恰好今天两人路上遇到了,就为付款的事差点打了起来。
朱淮锴边记录边细心地问两人是否喝了酒,是熟人吗?朱淮锴问茶叶店老板,店里是否有监控,平时怎么收款的?老板说,没有安装监控,每天的货款都要存到银行。
朱淮锴面带笑容,跟茶叶店老板入情入理地分析:“既然每天的货款都要存到银行,那您明天去银行查查,看看货款是否对账,有没有这500元。退一步讲,你俩是熟人,朋友到家里了不得请喝个茶吃个饭,这500元你就权当请他喝茶了。再说了,事情过了3个月,你们两人当时都没有明确证据支持,就要走法院诉讼的程序。明天如果发现有什么问题,请打我们派出所的电话……”
两人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互相抱歉地一笑,跟民警说了声谢谢,有说有笑地离去了。
一起纠纷就这么轻松地化解了,让记者不禁感叹白沙派出所民警处理纠纷的技巧。
处警回来的路上,突然,车前马路正中间出现个女人扶着一个踉踉跄跄的男人,两边行驶的汽车纷纷避让。危险!董季东迅速停车,打起双闪,和朱淮锴一起跑上前去。朱淮锴上前仔细一看,两人是辖区的居民,夫妻俩。妻子向民警抱怨老公喝醉了酒,没有出租车愿意拉他们回家。
朱淮锴打开警车的后备厢,拿出一瓶矿泉水,轻轻拍着男子的肩膀:“以后可不能喝这么多酒,走在马路上多危险啊。”董季东当即拦下一辆空驶的出租车,向司机说明情况后将醉酒男子扶上了出租车。
记者发现,警车的后备厢里放着救生圈、救生衣、救生绳等设备,还有不少常用药品。
当晚,派出所值班大厅的报警电话没有响起,一夜平安,值班民警难得片刻的休息,他们在值班室里和衣而卧。
几天的采访,让记者不由感慨:这里的民警似乎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个个都那么激情昂扬,人人都那么阳光自信。不管多苦多累,他们说的频率最高的是这几个词:责任、神圣、光荣、自豪。(记者 霍志坚 通讯员 肖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