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河南:走街串巷 传播法治精神

2017-12-04 13:33  来源:河南长安网  责任编辑:王淑静
字号  分享至: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50多次提到法治,法治被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福祉,离不开法治保障,法律与人们的安定、幸福息息相关。依法治国,离不开每一名公民学法、守法,也需要每一名普法者的坚持与努力。普法人(队伍)作为“七五”普法规划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第四个国家宪法日到来前夕,记者走访河南省多个普法个人和普法队伍,聆听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在法治河南建设中的音容笑貌。

  牛丙午

  架好党群连心桥

   “有啥事儿,去找白头发老牛,他一准儿给你办好。”这是流行在巩义市站街镇村民口中的一句话。村民眼中的“老牛”是村里村外的名人,是群众中的“民心调解员”,而在老牛心中,“传播法律知识,帮助更多人”是他始终不变的承诺。

  老牛名叫牛丙午,1995年从巩义市司法局退休,现任站街镇调委会人民调解员。今年82岁的他始终坚守在法治第一线化解矛盾、进行普法宣传,赢得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评价,他曾先后荣获“全国人民调解能手”“河南省十大法治人物”等荣誉称号。

   1998年,牛丙午自费办了一块以“法律与生活”为主题的黑板报,内容是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法律小故事,“这块黑板报一开始就没再间断过,每十天更换一次内容。”牛丙午告诉记者,最近,他把写在黑板上的内容选编成《公民学法100例》图书,自费印刷了2500本,无偿发放给全市的1000多名人民调解员,“希望用我积累的知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牛丙午热衷于传播法律知识,自2009年以来,他每年都组织人员走上街头、集市为群众发放法律资料;每年定期组织开展“法律进村”活动,为村民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调解纠纷服务。退休后,牛丙午着重研究人民调解工作,据统计,他平均每年为各乡镇的人民调解员作报告约30次,他总结汇编的《人民调解实务讲座》等宣传资料在巩义市各级调委会广泛使用。

  为增强广大群众的法治观念,为辖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近年来,在牛丙午的带领下,站街镇自发探索形成了“法治对话”新型普法教育方式——“台下提问题,台上解答”的互动形式,使法治教育更具针对性、趣味性。“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类似法律问题,多听听肯定有好处。”在一次“法治对话”现场,村民老李颇有感触地说。

  符光录

  一人普法说唱团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一提起它,很多人会觉得太高、太遥远,如何通过亲民的形式宣传宪法,让群众更直接地学到宪法知识,切身感受到宪法的权威呢?新野县王集镇符滩村的农民符光录给出了答案:“把它编进戏文,唱到戏曲中!”

  符光录打小酷爱戏曲,是乡文艺宣传队的骨干。1994年,文艺演出队解散后,符光录在县司法局领导的动员下,自费成立了“一人普法说唱团”,一演就是20多年。20多年来,符光录自编自导自演,在全省农村巡回演出了2700余场,向百万人次普及法律知识,成功调解民事纠纷200余起。

  符光录外出时不光演戏,还搞创作,他会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作为创作的素材。近年来,他记录了几十万字的笔记,以生活中的案例为原型,结合法律知识、融入生活气息,编成单口相声、快板、评书等文艺形式。

   “这出戏算是唱到俺心里啦!”一次,符光录到乡下演出,一位老汉看完名为《结婚风波》的戏曲演出后,跑到后台拉着符光录的手激动地说。原来,这位老汉姓贾,年过六旬,8年前老伴去世,如今,三个儿子都已娶妻生子,很少有人照料他的生活。贾老汉想找个老伴,但儿子儿媳们都反对。符光录告诉他,宪法规定:禁止破坏婚姻自由,通过《结婚风波》这个节目,就是要宣传宪法的这一规定,保护公民的婚姻自由,弘扬法治精神。贾老汉的儿子儿媳看完该节目后,也内疚不已,主动凑到一起商量父亲的婚事。不久,贾老汉就当上了新郎。

  此外,符光录还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唱进了戏文,“村里的风气好了,谁要是对老人不好,走在人前都会觉得矮三分。”村民们说,符光录去他们村演出后,大家的思想觉悟都提高了,偷鸡摸狗的事也越来越少了。

  金素珍

  唱响普法和谐歌

   “网络诈骗有歪招,擦亮眼睛识骗局,金融风险要抵抗,不谋小利少是非……”初见金素珍时,她正手拿八角铃鼓,排练自编自导的节目《法治教育顺民心》。“我们都爱看金老师的戏。她能把法律法规以及政府的政策,通过戏文唱给大家听,简单、易懂,让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跑了几里地来看金素珍表演的韩水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宝丰县的金素珍2002年退居二线后发现,电视、报纸上报道的一些违法案件很多都是因为当事人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所致,“街头巷尾的普法宣传工作不少见,为啥效果不中呢”?看到宣传单上生硬的法条、单一的表现形式,闲不住的金素珍心生一计——与20多位戏迷爱好者组建了“三八红姐”法治宣传队,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提高群众的法治素养。

  就这样,10多年来,金素珍带领团队唱遍了会场舞台、公园广场、社区山村、街头巷尾、敬老院……累计演出1000余场(次),观众200余万人(次),用百姓喜爱的形式唱响一曲曲普法和谐歌。金素珍也先后荣获鹰城第二届十大法治人物、河南省第二届十大法治人物称号。

   “看看素珍戏,确实受教育,心中少是非,天天不生气,长寿又满意。”一名老干部在观看了金素珍的曲艺演出后,写了这些话送给她。

  杨丰铭

  回乡“团长”促普法

  2015年,在外从事文艺演出工作的“团长”杨丰铭作出一个决定:回淅川县老家,让老乡都能看到法治文艺演出。

  在杨丰铭看来,老百姓看不懂,也不喜欢看枯燥难懂的法律条文,如何让老百姓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更多法律知识呢?在20多年的文艺演出中,看到台下观众对法治文艺演出的痴迷和喜爱,杨丰铭悟出了答案。

   “让家乡的父老乡亲都能看到法治文艺演出,在观看中接受法治教育,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观念。”产生这一想法后,杨丰铭决定回淅川老家发展,为维护家乡的社会稳定、树立良好社会风气尽微薄之力。在县委领导的支持下,杨丰铭筹办了淅川县法治宣传艺术团,自己成了艺术团的“团长”。

  艺术团成立后,为将法治观念根植于老百姓心中,杨丰铭和同事们从自身做起,自觉学习与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相关的重要精神,努力提升自身的法治素养;为增强普法效果、寓教于乐,他们根据大众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因时因地制宜,创造出通俗易懂的小品、快板、歌曲等作品,并多次组织开展法律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为建立企业、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宣传机制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记者了解到,自淅川县法治宣传艺术团成立以来,该团已发展专兼职成员80余人,共组织开展法律进校园、进社区、进园区、进企业宣传教育活动累计200余场,受教育人次约30万,接待法律咨询4000多人次,有力促进了邻里关系、家庭和谐,为社会的平安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夕阳普法队”

  老有所为夕阳红

   “我们经常自编自演,把国家的政策精神,常见的法律法规知识,编成大家爱看的戏曲、小品等文艺节目,大伙儿都很喜欢。”这句话出自商丘市睢阳区的一支“夕阳普法队”——睢阳区老年义务普法宣传队的队长张俊荣之口。

  记者了解到,该宣传队成立于1991年2月,由来自商丘各条战线的9名离退休干部职工自发组成。自2011年“六五”普法开展以来,宣传队就不断壮大,由最初一支9人的队伍发展到现在的9支队伍共1300余人,年龄最大的已经88岁。

   20多年来,“夕阳普法队”根植于豫东大地,结合本地特点,发挥个人专长,先后创作了豫剧小品《三子不孝》《好媳妇》,快板书《打一场禁毒人民战争》,话剧小品《千万别吸第一口》等一大批根植于基层、脍炙人口的法治文艺节目,广受群众好评。

   “记不清演了多少次了,别看我们年龄大,但热情很高,一号召,只要身体没有不舒服的地方,不管多远大家都会去。”张俊荣说。宣传队成员顶烈日、冒严寒,行程3万多公里,巡回到乡镇、学校、厂矿、企业、乡村等地进行义务普法宣传教育,举办法治文艺演出2560多场,送法下乡3400多次,受教育干部群众16多万人次,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1.7万多件,劝阻较大规模的集体上访事件35件,为人民群众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735万余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就是这样一群退休不退岗、人老志更坚的老同志,在实现人生价值追求时,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余生。虽然上级给了他们“义务普法、老有所为、奉献社会、发挥余热”的至高评价,但他们深感不足,决心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感召和指引下,“无怨无悔,愿把有生之年奉献给普法宣传教育,直到生命终止”。(特约记者荆锐)

宪法知多少?看看网友和法官怎么说

宪法是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问题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颠覆国家政权罪成立 彭宇华被判7年李明哲被判5年

判处彭宇华有期徒刑七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判处李明哲有期徒刑五年,剥夺政治权利二年。

网络大病众筹掺假 专家:平台须承担审核责任

目前我国对于互联网大病众筹的监管还不完善,相关部门有必要尽快对其进行规范。

一名反贪局长的办案故事

选择了检察工作,就意味着选择了使命和责任;从事反贪工作,就意味着选择奉献和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