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多年执行,吴靖峰至今丝毫没有懈怠。
【人物名片】
吴靖峰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庭)长,曾带领该院执行局获评全省法院系统四个先进集体之一,先后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曾获评省第四届优秀青年卫士、全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座右铭】
简单生活,快乐工作,明天又将是新的一天。
跟吴靖峰打过交道的人,十个有八个都会告诉你,他天生就是干执行法官的料。他胆大心细、沟通能力强、脑子活办法多,确实非常适合干执行法官。但是,这些特质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努力培养的呢?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这位“老执行”。
腿脚勤
比本地人还熟悉村镇的道路
年轻人都服他,因为他身上可学的东西非常多。
法院上午八点上班,吴靖峰习惯七点半就到办公室。要知道,他住在集美,每天早上得跨越厦门大桥和海沧大桥,才能赶到法院。
早到半小时能做什么?“可多啦,安排一下执行局今天的工作,再把自己手头的案子理一理,该上门的、该打电话的、该到银行房管局车管所扣划的,脑子里都得有个数。”从2007年就开始接触执行工作,这位“老执行”至今丝毫没有懈怠,反而把发条上得更紧,“带着年轻人工作,我得以身作则。”
他是执行局唯一的“七字头”,其余6个执行法官都是80后。可年轻人都服他,因为他身上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比如采访当天,一名执行法官请他一块儿到现场强制腾房,位置在小巷,地图上找不着。司机还在找路,吴靖峰已开始指挥了,“就前面那个路口往左转,再绕个大弯就是了。”
不是他的案子,怎么对路面这么清楚?“别说城区了,海沧犄角旮旯里的村镇怎么走我都知道,认路是法官的必修课之一。”其实,认路只是表面,背后是吴靖峰对每个村镇做的功课。“如果村子靠山,法官要多关注山地承包、森林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问题;如果靠海,那可能有不少村民从事渔业,外出作业时间较长,法官得先了解好情况,避免白跑。”
不是本地人,对海沧的情况却比本地人还熟,全靠这些年一步一脚印地跑出来。早年间执行采取“分区制”,每个法官“包干”一片村镇,区域内的执行案件都由一个法官负责。他三天两头就往村里跑,各村镇的干部和执行联络员的联系方式都在他的电话簿存着。时至今日,这批人仍然是他执行工作的一大助力,“被执行人有没有财产,查银行账户也许不准,但问本村人一定知道;遇到有和解希望的案子,请村里人帮忙协调,比法官贸然上门的效果要好上百倍。”
笔头快
边干边学边记提高业务能力
他有很多笔记本,最后一页都是当年办案的大事记。
吴靖峰的记忆力特别好,尤其对数字敏感。他习惯把工作量化到最小单位,就很有效率。给记者举例说明执行法官的工作量,他只用了一组数字,“我们全院一年受理约2500件执行案件,分派到每个法官头上的约300件;假设一起案件当事人要打5个询问电话,一年法官单是接打电话就达1500个,当然实际远远不止这个数。”而接听当事人的电话已是执行工作中最轻松的一个环节了。
但能把十来年的执行工作经验积累下来,除了好记性,其实主要得益于“烂笔头”。他有很多本笔记本,最后一页都是“大事记”,按照时间线记录着案件情况、重大节点、工作内容等等,扫一眼就能知道这一年他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办了多少案件。
案件卷宗当然早已进了档案室,但案件本身却被他实打实地记在了脑子里。在法院的业务部门里,执行部门一向被认为是“行动派”,与审判庭相比,他们的行动力似乎比积累理论知识更重要。但采访吴靖峰颠覆了记者的这种想法。他把丰富的实干经验都转化到笔端,把自己变成了执行工作的“百科全书”。
在2012年的一次执行事务座谈交流会上,他的发言被整理成了长达八千字的文章发表在内刊上,被称为“入门版执行教材”。从最容易被忽略的执行申请书入手,他能从几百字的信息中分析出应该首选执行和解还是强制执行、应该先联系当事人还是代理律师、对财产应该采取保全还是速速查扣、哪些案子要快刀斩乱麻、哪些案子则要徐徐图之……由此展开,他结合自己办过的案子,把执行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拆开来、揉碎了讲一遍。即使是放在几年后的今天,这份会议发言的实用性仍然极高,年轻的执行法官会碰到的问题,都能在里面找到答案。
脑子活
让“执行难”案件变成多方满意
把“困难户”当事人变成常来常往的客人。
现在的“百科全书”,其实一开始也是“菜鸟”。刚到民事审判庭时,他是4个法官的书记员,从怎么写判决书开始跟着前辈从头学起。其实他不单有4个法官老师,但凡遇到他不懂而别人懂的,别人就是老师。比如办理一起民间借贷案件,他能学到有些交易方习惯在借款时就一并扣除利息,而不是还款时收取;碰上贸易案件,他能学会怎么看火车三联单,里面有哪些门道;审理过商事案件,他就知道各地的交易习惯相差甚远,有些习惯先开发票,有些习惯先交货……
工作一段时间后,吴靖峰从学习者变成创造者,在案件办理中找到了自己的路。2015年5月,海沧法院家事法庭举办了一场法庭婚礼,男主角何伟良曾是吴靖峰手头案件的当事人。当年何伟良因一场车祸高位截瘫,肇事司机家庭困难以至于赔偿款迟迟无法到位,案件陷入“执行难”。
意识到传统的执行方式无法解决这个案件,吴靖峰向外踏出了一步。取得分管领导的支持后,他一面联系区残联、民政局,让他们了解何伟良的情况;另一面又联系各大媒体,让困境为社会所知,不久后,来自热心人士捐助的7万元善款支撑他赴京做了手术。后来,有关单位又协助何伟良开办报刊亭,解决了他的生活来源问题。当何伟良遇到另一半时,吴靖峰又主动提出要在家事法庭为他们举办婚礼,给这对新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各方联系、来回奔走,把“困难户”当事人变成常来常往的客人,吴靖峰原本不需要做这么多事,但他做了。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温度是一方面,但他还有别的理由。“法官地位高、受人尊敬,不仅是因为我们在法院工作,代表国家的司法权威,这是外在的东西;关键是内在,我们应该懂的比别人多,能提供实际的问题解决方案,才能让别人心服口服,打从心里尊重、尊敬法官这份职业。”
【记者手记】
一个自我加压的优秀法官
吴靖峰经常在微信上和自己“对话”,不是自言自语,而是把朋友圈看到的讲执行方法、法官经验的好文章及时保存下来,有空时就记到笔记本上或电脑里。
写这篇文章时,我疑惑,是他天生就适合这份工作,还是为了这份工作而不断调整自己?现在有了答案:即使换一份工作,吴靖峰也会全力做到最好,而且确实能做到最好。
因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人。十几年如一日的“大事记”、随口就能报出的工作指标、不用看地图就知道路的“人肉GPS”……在没有人要求、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他给自己设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并且一个一个都实现了。
能承受工作的外部压力,是每个社会人的必修课。能给自己加压,是一个优秀法官的自我修养。(记者 谭欣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