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云南普洱市委政法委:脱贫攻坚见成效 佤山村寨变化多

2017-11-27 21:28  来源:云南长安网  责任编辑:王蓉
字号  分享至:

   “路,是每一个村寨发展的‘命脉’;是村民接触外界,了解社会发展变化,了解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的信息路;是村民生产、生活、出行、贸易的脱贫路;是政府通往民心,村民通向成功、告别贫困的致富路。”10月17日,普洱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王军率领普洱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李佳维、政治部主任何新华等干部职工10余人,来到挂钩帮扶的澜沧县安康乡糯波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在调研糯波村至214国道的公路修建情况时,王军表示,政法委要紧紧围绕普洱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工作安排部署,对照“扶贫百日行动”任务清单,依托县乡村寨,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勇于担当、真抓实干,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措施、精准施策,全力以赴为佤山群众建好交通枢纽,争取让佤山群众早日脱贫出列。 

  2015年开始,普洱市委政法委挂钩帮扶糯波村,2年来,糯波村泥泞难行的进村通乡公路变成了柏油路,成为“致富路”;糯波村小学的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适龄儿童入学问题得以解决;建档立卡村民危房得到修缮,特困村民住进了舒适的安居房;村寨脏乱差现象逐渐消失,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村民的思想观念日益更新,旧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全村长短期和特色产业链逐渐形成,村民收入平稳上升。通过普洱市委政法委干部职工扎实开展驻村工作,糯波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基础。 

        普洱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王军视察村民建盖的新房 

  佤山村寨焕发生机 

  糯波村位于澜沧县安康乡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6公里,距县城170公里,与临沧市沧源县和双江县毗邻,下辖7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787户3026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33户1175人,2016年人均经济纯收入2548元,是典型的边、山、远、少、穷的佤族群众聚居地区。 

  时隔一年,当记者再次走进糯波村时,去年10月份进村的坎坷经历仍历历在目,但记者发现,从安康乡到糯波村的16公里路已不复从前那般“艰险”,曾经崎岖的泥泞路铺成了柏油路,穿行在柏油路上,满山的葱绿、连片的茶地和甘蔗,眺望漫无边际的大山,让人有了心旷神怡之感。 

  进到村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糯波村小学刚硬化完的篮球场,恰逢课间休息,崭新的球场成了孩子们的娱乐天地,孩子们三五成群,蜂拥而至,打篮球、踢足球、做游戏,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记者继续前行,往日路上牲畜家禽的粪便、满地的杂草和垃圾已不复存在。虽然随处可见尚未完工的建筑工地,但建筑材料堆放有序,村民们为建盖新房,忙得不亦乐乎;已建成新房入住的村民在阳台上晒满了金灿灿的玉米。 

  “这户村民的大门修建得比我家的好。”王军笑着说,这就是脱贫攻坚给村民带来的实惠。看到村民住上新房,扶贫工作组人员不住感叹:“在脱贫攻坚工作的助推下,佤山村民终于告别了贫困的生活。”   

                     “献爱心 送温暖”物资捐赠活动 

  为村民组织爱心捐赠活动 

  10月18日,糯波村委会举行了“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糯波村的66户五保户和特困户、糯波村小学的232名学生接受了捐赠的爱心物资。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普洱市委政法委发起,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积极响应,共向糯波村特困村民和糯波村小学捐赠衣物2027件、校服232套、鞋子237双、铅笔1000支、中性笔1090支、橡皮擦360块、学生套尺150套、棉被68床、书籍105本、排球6个、篮球6个、羽毛球拍21副、羽毛球3筒、乒乓球拍10副、助跑器4个,折合12万余元。 

  在捐赠仪式上,王军对一直以来关心糯波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并对安康乡党委政府、糯波村“三委”及糯波村小学师生提出了殷切希望,王军说,要坚持不懈做好糯波村脱贫攻坚工作,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目标;要常怀感恩之心,常抱奋勇之志,发奋图强,为建设美丽家乡奋斗。 

  在糯波村小学就读的学生,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生活贫困,一套校服对他们来说可以算得上是“奢侈品”。学生代表魏小英致词答谢说:“我们一定会铭记社会各界叔叔阿姨对我们的关心与厚爱,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绝不辜负大家的爱心,做一名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225名糯波村小学生穿上崭新的校服 

  脱贫攻坚教育当先 

  教育扶贫就是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环境,转变贫困人群“等靠要”观念,引导贫困村民主动发家致富。因此,如何改变群众陈旧落后的思想面貌,成了脱贫攻坚战的核心任务。 

  糯波村小学成立于1956年,是安康乡保存较为完整的村小学之一,60年来一直承担着7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共3000余人的教育问题。自驻村以来,普洱市委政法委积极协调项目资金近300万元,为糯波村小学修建了道路、绿化带、食堂、球场、洗澡室以及综合教学楼,使学校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遍化、教育设施的完备化,适龄儿童入学问题得以彻底解决。今年小升初,糯波村小学不负众望,学生成绩排到了全乡前列,教育脱贫成果逐渐显现。 

  为彻底扭转村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普洱市委政法委组织糯波村组干部、党员、妇女代表和村民代表共60余人,分两批次赴普洱、宁洱、西蒙、孟连、澜沧等地参观考察学习,了解本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村寨的生产生活及产业发展、特色乡村建设、民族文化传承等先进经验。考察结束后,参观团人员表示,此次参观学习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家乡和其他佤族村寨的差距,回村之后将积极向村民开展宣传,带领村民主动参与到治理村容村貌、脱贫攻坚工作中来,立志用自己的双手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 

  “通过学习,村民的思想有了很大转变,村民精神面貌得到提升,村容村貌大有改观。”普洱市委政法委驻村工作队队长王文斌介绍,原定全村村民每月共同打扫村寨公共卫生2次,在参观学习后,村民主动改为每月打扫3次。 

  “在扶贫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改变村民传统的、陈旧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从点滴入手,帮助村民逐渐改变,引导村民把思想统一到脱贫攻坚上来。”李佳维补充说,驻村工作组从改变村民思想观念入手,指导村民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制定门前三包制、十户制、二十户制等能够有效维护公共卫生环境的村约;对村民讲卫生、讲文明、讲礼貌、树新风的行为实行流动红旗奖励,对获得流动红旗最多的家庭分别给予日常用品、油、大米、彩电、冰箱、摩托车等奖励,力图在全村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村容村貌治理氛围。 

  据了解,通过完善措施,制定奖惩办法,村民积极踊跃参与到村容村貌治理中来,曾经杂草横生、杂物乱堆乱放的村寨道路已变得干净整洁。应村民要求,普洱市委政法委驻村工作组积极与相关业务部门对接,为村民举办了养猪、甘蔗种植、果树嫁接等培训班,有效提升了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下一步,普洱市委政法委驻村工作队将继续加大力度,积极作为,协调举办土豆种植、佤族文艺、茶叶种植管理加工技能培训班,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养。  

                   糯波村至214国道迎宾公路项目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以来,作为安康乡脱贫攻坚的领头人,王军和糯波村脱贫攻坚主要责任人李佳维曾多次与市、县相关部门协调,积极为糯波村争取了美丽乡村建设、糯波村至国道214线道路建设、糯波村小学校园环境美化等一批建设项目,项目资金近3000万元。 

  过去的糯波村,集边远、贫困、落后于一体,由于山峻路险,人难走车难行,农产品交易极为困难,产销失调,成为了与世隔绝的“佤山秘境”,过去村民想建房,需要到60公里外的上允镇采购沙、砖、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不仅耗时,一旦遇到下雨天,材料几天都运不到家。 

  “路通,意味着信息通、思想通、见识广。”王军说,脱贫攻坚工作要着眼实际,普洱市委政法委先为糯波村修通了柏油路,路一通,糯波村不再“与世隔绝”。普洱市委政法委通过多方沟通协调,投入2000万元,修建了糯波村到国道214线的15.8公里道路,佤山群众的心愿得以实现。 

  据扶贫工作队队员回忆,2015年他们入村时,糯波村好多户人家都住在残破不堪,摇摇欲坠的陈旧房里,今年拿到政府扶贫建房的4万元补贴和政府贴息贷款的5万元后,村民们积极投身到糯波村的安居工程建设中来,乡政府下达给糯波村安居建设任务92户,由于群众建房热情高涨,全村已有142户农户房屋拆除在建。目前,已建好入住100户。 

  

          建立“养殖业滚动发展基金” 扶持农户发展养殖业 

  打好产业扶贫“组合拳” 

  “要让贫困户如期脱贫,就必须实现贫困户‘家家有项目,户户能增收’,只有大力发展扶贫产业链,脱贫目标才能实现。”王军说,扶贫产业要分见效快的短期稳收项目、见效慢的长期固收项目和补短板的特色增收项目,在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施策,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稳定、持续增收”的作用,着眼于周期短、见效快的产业,筹划好周期长、见效慢的产业,利用甘蔗、花椒、土豆、生态蜂养殖、养猪、养牛等见效快的产业,让村民们的钱包尽快鼓起来,让村民尽快得到实惠,同时也致力于发展生态有机茶、核桃、林下经济作物等“静待开花”的产业,最终为群众带来脱贫“大餐”。 

  针对糯波村“有粮有劳力,没钱办事,没钱发展”的困难,普洱市委政法委积极筹措扶持资金41.8万元,建立“养殖业滚动发展基金”,通过村民自愿报名、村干部审核养殖条件,在糯波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择209户作为首批扶持发展对象,每户给予扶持发展资金2000元,帮助村民发展牲畜养殖业,养殖户有为期一年的时间利用基金购买幼猪利用科学方式进行繁殖、饲养,届时收回本金。经过一年的努力,养殖户养殖的仔猪出栏上市,村民收入有了很大提升,深受群众好评。 

  “除去成本,每家每户收入都提高了。”王文斌高兴地说,首批村民养殖成果丰硕,全村生猪存栏2784头,出栏1344头,滚动养殖资金已回收25万元。该模式的推广真正让村民们在脱贫攻坚的荆棘之路上有了新的跨越,下一步,还将继续使用“滚动养殖”模式发展壮大养殖业。 

  甘蔗从种植到成熟仅需一年时间,属于见效快的扶贫产业,普洱市委政法委积极与距离较近的上允镇糖厂沟通协调,由上允镇糖厂出资金、出技术,并回收村民种植的甘蔗加工制糖,通过近半年的规划培训,糯波村甘蔗种植面积由原来的800亩上升至2000亩,预计明年可达3000至5000亩,收获的季节就要来临,“硕果”即将丰收,村民已经攒足力气准备收获。 

  糯波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茶叶,当地茶叶种植面积达4918亩,通过研判,普洱市委政法委领导认为,生态茶叶将是糯波村实现脱贫致富的产业之一,于是积极协调安康乡政府着力保护和开发糯波村古茶树群落,全面带动提升全乡茶业发展。“茶叶多,价格低”这是糯波村的窘状,为了打破窘状,普洱市委政法委指导乡、村两级联合制定了“生态茶叶”改造方案,走有机茶之路,做到提质增效,促进有机茶单产、质量、效益稳步增长。 

  “2到3年内全面禁用化肥,将茶叶向有机生态方向发展,在3到5年内逐步提高有机茶的品质,做大做强生态有机茶市场,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王文斌向记者介绍,对糯波村茶叶指导种植、回收和加工的2家茶叶粗加工厂目前已动工修建。 

  糯波村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的模式,重点投资开发安康村佤族服饰、床单等民族工艺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共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扶持产业发展,增强了村民的自我“造血”功能。 

  

                           糯波村核桃长势喜人 

  欢歌曼舞诉愿景 

  夕阳才刚落下山头,糯波村委会广场上便鼓乐齐鸣,琴声阵阵,来自糯波村各个村民小组的群众聚集到一起,载歌载舞,充分展示了糯波村近年来扶贫攻坚建设的成果。领导干部与群众齐聚一堂,用歌声和舞蹈表达着内心的喜悦。 

  “这边唱着加林赛,那边唱着江三木罗,歌唱我们伟大的共产党……”一曲《幸福安康》道出了佤山人民热爱生活、向往幸福的心愿。近年来,安康乡利用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歌颂文明乡风,用文化扮靓美丽乡村,组建了22支佤族特色文艺队,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啜一口醇厚清香的生态普洱茶;尝一枚果肉饱满的糯波核桃;品一口甘甜的林下野生蜂蜜,回味脱贫攻坚这些年,糯波村硕果累累。普洱市委政法委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振兴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糯波村腾飞的引擎,利用高原特色农产业增强发展后劲,统筹全村产业、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勾勒“最美佤乡”脱贫蓝图不懈奋发拼搏。 


北京大兴火灾系电气线路故障所致 20人被刑拘

樊某某等20人因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已被大兴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

82人涉毒 四川特大制贩毒案两被告被判死缓

四川禁毒史上涉案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制贩毒案,近日在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谢涛、何刚犯贩卖毒品罪 ...

12部门出“重拳”,能还佛门一个清净之地吗?

让宗教人管理宗教地,更容易让各路神仙归位,还原宗教文化本身。出家人总不想自己的院子里总是熙熙攘攘皆为利,更不会让 ...

一名反贪局长的办案故事

选择了检察工作,就意味着选择了使命和责任;从事反贪工作,就意味着选择奉献和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