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走进广东阳江监狱感受3个抢劫犯的蜕变:他们走在回家的路上

2017-11-24 15:41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王淑静
字号  分享至:

  提到母亲的死,刘昭相当自责。

  李田和他作的原生画。

  卓旭带来的吉他谱。

  三个抢劫犯,一个以征服别人为乐,一个称为儿子治病而犯罪,一个动不动就发怒。

  他们是如何从让人头疼的“刺头”,蜕变为监狱改造积极分子?近日,记者走进阳江监狱,与上述3名服刑人员及监狱矫治与刑务办公室警官柳维面对面,试图还原他们蜕变的故事。

  1 在原生艺术中“找自己”

  “柳警官,您好!大家好!”一进门,服刑人员李田就开始跟大家点头、打招呼,显得礼貌而放松。

  别看李田老老实实,半年前,他可是阳江监狱出名的“刺头”。

  “要在以前,我可能理都不会理你。”在记者面前,李田毫不忌讳,但他随即话锋一转,笑着说,“当然,我现在学好了,愿意跟你谈。”

  “那时候,他看到别人排队,就故意把队伍冲散,看到别人在干活,就过去使坏,让别人干不了,扣分他也不怕。”一名狱警说。而对于自己刚入狱时的种种“劣迹”,李田也并不讳言。

  “最初,我一直对抗改造,也不愿意参加劳动,觉得怎么轻松就怎么过。就是不让干的就干,让干的偏不干。”李田说,在那段叛逆期,他每天都想尽办法搞破坏,每个月都有纪律扣分。

  来到阳江监狱后,李田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愤怒的小孩”。“那时候,我情绪很不稳定,容易冲动,动不动就会发怒,像小孩一样。”李田告诉笔者。

  但在今年5月接触原生艺术疗法后,李田的态度却有了180度转变。

  柳维介绍,阳江监狱在全省监狱系统率先引入原生艺术疗法,让服刑人员通过绘画进行心理宣泄,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服刑人员的画作,帮助他们发现内心的秘密,及时“对症下药”。3年来,先后有1000多名服刑人员接受原生艺术治疗,效果良好。

  柳维记得,第一次参加原生艺术班,李田用各种光怪陆离的色彩画了一条鱼,画面中,鱼儿困在池塘里,李田说那是他自己的处境。“那时候我感觉我会一直困在这里,没有出路。”他说。

  柳维说,参加原生艺术多了,李田的画寓意慢慢变得轻松、明快了。“这是我最近画的一幅画,上面有大草原,有羊,有太阳,羊群迎着太阳,走在回家的路上。”李田指着一幅画说,“我想家了。”

  李田的这些变化,柳维都看在眼里,她告诉记者,通过心理干预和帮扶,现在李田的心态越来越好,最近还给全监区的服刑人员做了个人思想汇报。从参加原生艺术至今,他也没有再因纪律问题而扣分。

  2 一把木吉他打开心扉

  “这是《美丽心情》,是我最喜欢弹的歌,原唱是中岛美雪,你听过吗……”得知记者来采访,服刑人员卓旭专门拿了一叠吉他谱过来。

  卓旭的声音很细、很轻,好像生怕吵到了旁人。而当记者告诉他“会听中岛的歌,好听”时,这个“90后”的男孩腼腆地笑了。举手投足间,能明显感受到卓旭是个性格内向、腼腆的人。

  谁能想到,这个外表文静的男生,竟是多起连环抢劫案的主谋。卓旭说,有次他去抢劫一个店铺,抢了女店员手机,第二天,他又跑过去把手机还给了人家。“抢完后,我心里也不好过,大概是内疚吧。但抢劫的时候,我心里又很享受,我喜欢别人怕我的感觉。”

  “卓旭跟我说过,他是养父母花钱买来的,小时候经常打骂他。他这种扭曲的心理,可能跟他儿时常受家庭虐待有关。他跟我说,犯罪后也会痛苦,但心里又很渴望从犯罪中得到刺激和快感。”柳维说。

  入狱后,卓旭的情绪更加难以控制,他想到了给监狱里的“心理咨询师”写信。柳维说,书信咨询是阳江监狱面向服刑人员开放的多种心理咨询途径之一,这些“心理咨询师”由监狱接受过系统心理咨询培训的狱警组成。目前阳江监狱17名干警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112人具备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质。

  但最初转介到心理矫治办公室,卓旭很抵制。“那时候很绝望,整天幻想用什么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在写给柳维的信中如是说。他的改变,与柳维和她送给他的一把木吉他分不开。

  “有次聊天,我跟柳警官说起喜欢弹吉他,没想到没过多久,她就把自己的一把木吉他送给了我。”卓旭说,为了方便他学习弹吉他,柳维和监区干警还帮他从网上下载了很多吉他谱,打印出来带给他。

  “给吉他调音的时候,心情就慢慢能平静下来。当手指摸到琴弦,感觉自己就开始和音乐融为一体了。”卓旭说。“音乐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它可以改变一个人,就像魔法般吸引我……”他在写给柳维的信中说。

  随着与柳维面对面咨询和书信往来的次数越来越多,卓旭原本紧闭的心扉慢慢敞开了,而心态的改善也帮助他适应了监狱的生活。记者看到,去年5月至今,卓旭的奖惩记录表上,考核全部达标且无扣分,奖惩类别一栏全是“嘉奖”或“表扬”。目前,卓旭已达到减刑条件,正在积极争取。

   3 曾想跟着母亲“一起走”

  服刑人员刘昭2015年因抢劫、抢夺被判有期徒刑16年。按刘昭的说法,他是因儿子得到了重病,花光了家庭所有积蓄,才不得已走上犯罪道路。

  入监后,刘昭总体表现不错,偶有不服从管理。但今年大年三十的一通亲情电话,让他崩溃了。“那天我打爸妈电话,但都没人接,后来打到我舅那,才知道我妈几个月前死了……”这个近1.8米高的汉子哽咽了。

  原来,去年9月份,刘昭因病送入监狱医院,因手术过程中要大量输血,监狱通知了与其血型相配的父亲、母亲和姑姑过来献血。但没想到,刘母在给儿子献血后没多久,就突然离世了。刘昭一直将母亲的死归到给自己献血上。

  “母亲的死将刘昭击溃了。”柳维说,刘昭母子关系特别好,之前他两次离家出走,母亲找到他后,没有任何责骂和埋怨。而在被捕前,刘昭一直与母亲生活,两人一起做水泥搬运工,入狱后他的儿子一直由母亲抚养。

  “当时我就想,生前没尽孝,就自杀死了算了,到下面给我妈尽孝……”刘昭说,他偷偷囤积治疗药物,然后一次性大量服下,希望以此结束生命。幸好狱警及时发现,将他抢救了过来。

  “最开始见他,他都是以泪洗脸,不停地说‘对不起妈、对不起妈’……”柳维记得很清楚,第一次心理干预,她安排刘昭通过打沙袋释放情绪,“那天他边打边哭边喊,持续了半个小时,直至精疲力尽。”

  有了几次接触,柳维发现刘昭是“很重感情的人”,决定用亲情唤醒他。

  “有句话,我一辈子都不会忘。她跟我说,‘刘昭,你就算死了,也代表不了什么,你妈也回不来了。但你想,你死了,你父亲靠谁?再过十几年你出狱,你儿子也才十几岁,他又靠谁?”刘昭说。

  当晚躺在床上,刘昭辗转难眠。“一瞬间,愧疚的心理占据了我的大脑,我只有一个念头,‘我要赶紧出院参加改造,用劳动和汗水,缓解失去母亲的痛苦’。”

  第二天,刘昭主动申请出院,回监区接受劳动改造。“重回监区后,大家都说,刘昭像变了个人似的,态度非常积极,一天天在进步。”柳维说。

  采访最后,当问及刘昭对柳维的印象,他几乎脱口而出:“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感觉柳警官就像我妈一样!”一旁的柳维爽朗地笑出了声。

  (文中李田、卓旭、刘昭均为化名)

  编后

  7月,司法部提出要推动监狱由“不跑人”的底线安全观,到向社会输出守法公民的“治本安全观”转变。阳江监狱通过引入“心理疗法+书信帮教”的模式,帮助服刑人员在思想上甩掉“包袱”,完成自我“救赎”,是践行“治本安全观”的有益探索。

  (记者 祁雷 通讯员 尹华飞 阚淼)

共享单车企业倒闭后押金难退如何破?

记者初步梳理发现,目前公开已知的有6家共享单车企业倒闭。

浙江“第一悬案”宣判 一审判处被告人徐利死刑

被告人徐利一审被判处死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虐童事件再现,“幼有所育”的底线不容击穿

此事因何发生?有多少孩子受到伤害?孩子们受到何种程度的伤害?相信很快就会有权威而清晰的答案,相关人员必然会被依法 ...

子弹打穿了师哥的胸膛,他在我怀里慢慢变冷

作者是一个警龄只有5年的年轻警察,但是看他文中的经历,却仿佛已经过去了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