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我心中的独龙天路(杨 晓)

2017-10-22 09:40  来源:云南长安网  责任编辑:王蓉
字号  分享至:

    初春,山外春意融融,百花盛开,而独龙江两岸却是天寒地冻,雨雪纷飞。在连绵不绝的雨夹雪中,我再次挺进“太古之国”独龙江。已记不清是多少次走进独龙江了,但每回探访独龙江都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旅程,也是一段注定难以忘却的记忆。

  看着路边迷人的风景,浸润着身边的喜悦,思绪万千,不禁飘回初进独龙江的那次旅程。

  未进独龙江之前,除却如诗如画的风景,听到更多的是关于独龙江的路。有一位记者曾总结:“只有去三个地方用‘进’字,进京、进藏、进独龙江。”这个“进”字说的正是前往独龙江路途的艰险。历史上描述,进独龙江的路是挂在绝壁上的天梯,是悬在江面上的藤篾溜索和吊桥,是断断续续地延伸在江边的羊肠小道,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这条“路”犹如天方夜谭。

  独龙江公路是通向独龙江乡的唯一一条公路,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全长96.2千米。这条路从1995年7月1日开始动工修建。在之后近4年的建设中,4000多名修路大军克服昆虫蚂蟥叮咬、毒蛇袭击和高海拔寒冷缺氧等困难,趟沼泽泥潭、过原始森林、攀人造天梯、翻雪山丫口,战塌方、开路基、凿隧道、架桥梁,风餐露宿、日夜苦战,创造了云南省公路修筑史上的又一奇迹。独龙江公路的全线贯通从根本上解决了独龙族落后的交通状况,实现了独龙族人民盼望已久的坐汽车走出深山峡谷的愿望。它为独龙族人民架起了一座脱贫致富的桥梁。到1999年,路虽然修好了,可是周边地区环境气候恶劣,地势复杂多变,独龙江公路每年至少有半年时间会被大雪阻断。直至2014年独龙江隧道贯通,大雪封山从此才成为了历史。

  我第一次走独龙江公路是在2008年冬季。这是一条让探险者也畏惧的路。路的一边是不时有滚石坠落的高山,另一边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路面很窄,碰到会车,有时要倒很长距离的车,才能找到一个刚刚够错车的位置。两辆车几乎是贴着车身会车的,稍有差池,处于外线的车很有可能被挤下万丈悬崖。每当会车的时候,我的心就提到嗓子眼,特别是倒车的时候,喘气都不敢,更不敢看驾驶员,怕影响他,让他分心。安全会车后,心一下落了回去,感觉头顶上的天空更加美丽。我不禁想,从那么高的地方掉下去,已不关乎车质量好坏,即便是坐在坦克里,恐怕也凶多吉少。

  9年后的今天,当我们乘坐的车子沿路而行时,云雾缭绕在山涧,好似缥缈仙境。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一弯一片天地。伴随悬崖峭壁,聆听江水奔腾,我们仿佛天空的云朵、风中的落叶,随着江水奔腾的方向飘然前行,仰望着一山四季的面貌。因为雨加雪,一路上,我一直为能否顺利穿越高黎贡山而担心。当真正行驶到路上时才发现,记忆中的颠簸和大雪封路已不存在。看着平坦的柏油路,我不禁想起因修独龙江公路而牺牲的北京籍战友于建辉。

  那是2001年8月21日,当时独龙江边防工作站巴坡执勤排参加抢修独龙江巴坡至孔当的乡村公路已有一个多星期。于建辉和战友7人在教导员王斌的带领下,与巴坡的群众一起在独龙江边陡峭的悬崖上开山凿壁,不辞劳苦。那天刚下过雨,新抢修出的道路异常湿滑。巴坡执勤排的边防官兵所抢修的道路就在离巴坡麻必当电站一公里的高黎贡山上。独龙江就在这段道路垂直150米的下方,在高黎贡山与担当力卡山形成的峡谷间奔腾。到下午4时左右,奋战在这条艰险道路上的8名边防官兵已是一身疲惫,但他们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在这场攻坚战中。一阵爆破后,道路上又滑下了一些巨石。官兵们开始清理下滑的石块。在推动一块约一立方米的巨石时,由于用力过猛,石块刚被推动,于建辉的脚下一个“哧溜”,右脚滑到了悬崖边上,身体失去了平衡,从悬崖上滑落,掉入独龙江中。于建辉身边的战友们都被这一情景吓坏了,惊得大叫起来。教导员王斌听到喊声后,赶紧跑过来。他看到于建辉在江中挥舞了一下双手,一阵惊涛便将他无情地卷走。官兵们沿着独龙江奔跑,追赶于建辉。追出约100米时,官兵们看到于建辉的头浮出了水面,大家拼命地呼喊:“于建辉,快向江边游,快向江边游!”声音还没有传到江中,于建辉又被一阵激流冲走。王斌继续带着战士们沿着江边追赶于建辉,又在距离坠江地约500米、650米处两次看到他浮出江面,但由于距离江边太远,大家始终未能把于建辉从江中救回。在江边修路的巴坡独龙族群众听到于建辉被江水冲走的消息后,也都放下手中的作业工具,参与到寻救于建辉的队伍中。从于建辉坠入江中那一时起直至深夜,大家打着手电,举着火把,沿着独龙江一遍遍地呼喊着于建辉的名字,但始终没有找到于建辉。

  此后,搜寻工作一直持续了半个月,最终留下了那座矗立在巴坡烈士陵园的衣冠冢……

  而就是在这里,躺着我的8位战友。1964年,战士张卜得了急性阑尾炎,因为封山期间缺医少药,被病魔无情地夺去了生命;1971年,战士邱旦史在巡查界桩时被野兽袭击身亡;1972年,为了给患疟疾的战友们补充营养,独龙族战士孔玉录到村里去买猪,途中遭遇泥石流;1977年,战士张枝繁为了给战友和当地群众探路,跌落悬崖,献出了自己年仅18岁的生命;1979年,战士刘金国下乡经过一座年久失修的独木桥时,不幸掉入江中;1982年,战士齐当此在行军路上误食了毒菌,不幸去世;1991年,战士庄云在帮驻地群众砍柴时,不慎滚下山崖牺牲。如今,8位战友静静地躺在独龙江乡巴坡村以南数百米的一处山坡上,默默守卫着他们的第二故乡。

  第一次踏足独龙江,看到独龙族居民在山上每一个能立得住脚的地方用长短不一的支柱,把木楞房或木板房高高地架离地面,溪流就从屋下流过,既可通风防湿,又能挨过漫长的雨季。每个聚居点不超过七八户人家,也有不少孤零零的单家独户。独龙族有句谚语:走村三天,过江半月。一位在独龙江工作多年的老干部介绍说:那时村里如果要开会,各家各户的人会带着两天的干粮步行到村长家,开完会住一夜第二天再走回家。如今再次漫步在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人惊叹。原本简陋的茅草房、木板房、篾笆房,现在已经被设施齐全的安居房取代;村里的乡间道路、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卫生公厕、现代通信设施、集贸市场等一应俱全,还新建了博物馆和敬老院……文明的生活习惯在这里渐渐养成。村容村貌整洁。一条条由水泥和石块铺成的平整道路通往迪政当、献九当、龙元等偏远村寨,“出门基本靠走”已经成为历史。

  在这条独龙天路的深处,一茬又一茬的官兵无私奉献,扎根边疆,写下了“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的铮铮誓言。先后有8名同志为建设独龙江、保卫独龙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独龙江边防派出所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10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被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独龙民族的贴心人”荣誉称号,两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被共青团中央、公安部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多次被地方党委政府评为“拥政爱民先进集体”;2013年6月获云南省首届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提名奖,12月被中共云南省委授予“爱民为民模范边防派出所”荣誉称号。

  笑靥如花,温暖感动。在即将走出独龙江的瞬间,涌入我脑海的,是那一张张真诚质朴的笑颜,一股悄然在心间流淌的暖流,他们,牵绊着我即将离开的脚步。(杨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