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公安积极探索城市治安管理之路。图为组建的交警铁骑队。
东莞公安以打促防,多管齐下,构建立体化防控体系。
公安干警加强对重点公共场所的治安防控。图为公安干警在东莞东站巡逻。
东莞公安将警力下沉,提高见警率。
晨曦微露,整装待发的英姿跃动在城市各个角落;风雨交加,坚毅的身影烙印在闪烁的霓虹;深夜凌晨,一丝不苟的目光愈加凝神与锐利……一幕幕坚守岗位的感人场景,一幅幅心系群众的温馨画面,这是广东东莞公安的贴切写照。
守护在24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保护着800多万人民群众的平安,东莞公安队伍全力推进忠诚保平安行动。在莞邑大地上,东莞公安民警奋勇争先,为“平安东莞”抒写了壮丽篇章。
东莞市公安局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平安东莞”城市建设,在打造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抓好基层基础建设、推行“放管服”改革等工作基础上,深入探索东莞特色城市治安管理之路,护航东莞经济社会建设,助力东莞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提升市民安全体验感
“10月1日至8日,东莞没有发生重大的治安案件和火灾事故,全市社会治安总体平稳有序。”在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东莞公安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勇士出击,守护安宁。8月底,一场震撼全城的行动打响。东莞公安在全市启动打击抢劫和抢夺犯罪专项行动。东莞市公安局党委部署此次专项行动,通过以打促防、多管齐下,全面压缩违法犯罪空间,创造更加和谐安定的治安环境。
在今年初东莞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后五年东莞要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2017东莞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中,“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社会治安防控”摆在首位。
近年来,市公安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省公安厅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社会治安逐年明显好转,市民安全体验不断提升。东莞市公安局表示,将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及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作为神圣的使命,并把这一追求贯穿于所有工作始终。
今年以来,根据全省公安机关“飓风2017”专项行动部署,1月至8月,东莞110共接报违法犯罪警情同比下降17.35%,立案同比下降13.6%,破案同比上升24.8%,全市社会治安继续保持“两降一升”的良好势头,东莞“飓风2017”专项打击整治行动成效被省厅评为“优秀”。
2014年以来,东莞公安连续发起“6+1”“3+2+2”“飓风2016”等专项行动,逐年取得不俗成绩。其中“6+1”期间,多个专项打击成效名列全省前茅:“3+2+2”期间,全市破案同比上升3.6%,打击整治成效显著:“飓风2016”期间,包括打击涉毒、电信网络、金融领域等违法犯罪,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8月上旬,东莞市公安局召开全市公安分局局长会议,强调将以“最高规格、最强部署、最严措施”,进一步加强对维稳工作的统筹,提高预测预警能力,深入推进各大专项行动等举措,切实维护东莞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东莞公安通过不断强化实战,以及辅助实战的科技强警举措,现代警务科技更充分融入打击违法犯罪实战,破大案要案和破分散小案能力不断提升。
打造东莞特色立体化防控体系
治安好不好,老百姓感受最直接。近年来,东莞治安环境改善明显,安全度快速提升。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与治安环境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东莞作为世界制造业名城,受到产业结构和历史发展的要素影响,形成本地户籍与流动人口比例倒挂。
由于地理位置、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特殊,东莞的治安问题历来较为复杂。东莞市公安局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管理,特别是深入打造东莞特色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探索构建适应社会治安形势的新型警务运行机制。
东莞市公安局提出“五个一”工作思路,即密织一张智能感知网,丰富一张警用地理信息地图,用好一个情报云+平台,建设一支专业队伍,制定一套合成作战工作机制,实现社会治安打防效能进一步跃升。
创新合成作战新机制,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打防控一体化工作模式。2016年,东莞市公安局运用科技信息化成果,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打防控工作高度融合,推行“合成作战·有求必应”打防管控新机制,全力构建具有东莞特色的打防控一体化工作模式,实现“多破小案、快破大案、控好发案、节省警力”的目标。
“有求必应”工作机制形成了“1+6+N”模式。即明确一个核心,以“有求必应”为核心的情报主导警务战略;建立六项机制,在全市公安机关建立情报信息服务、合成作战、同步上案、路面查控、社区防范、重点人管控等6项机制;创新N种模式,各分局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因类施策。
创新推出政府领导、公安主导、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一呼百应”“以案说防”社会治安群防群治新模式,成为东莞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独特亮点。走在街头巷尾,抑或工业园区,到处可见“一呼百应”联防执勤点,它们成为城市治安环境建设的亮丽风景线。这是东莞公安以“提升全民创安参与度”为目标,创新群防群治“一呼百应”机制。截至目前,东莞共发动群众治安观察员、信息员6.3万余人;建成警民联防执勤点7900多个,配置执勤人员1.6万余人,配备公网对讲机6400多个;建立微信群2300多个,入群人数10.3万人。
东莞市委、市政府对“以案说防”做法高度重视,将“以案说防”活动纳入2016年、2017年市政府十件实事,其中2016年组织开展“以案说防社区行”活动4500多场次,参与市民过百万人次,2017年组织开展14000场次,目前已开展10000多场次。东莞公安还结合警营文化创作传播“平安文化”作品200多部,并计划在每个镇街分别打造一个集休闲与平安引导于一体的平安文化体验场所,目前清溪、麻涌等镇街已建成并向市民开放。
实施科技强警凸显大数据优势
在东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大厅,一幅超大屏幕上显示的警务地图(PGIS)引人注目。这张地图让人置身于立体化防控现场,透过该系统不仅可以查看调度任一探头拍摄的实时画面,还可根据需要远程操控摄像头角度。无论是移动警务,还是指挥作战、情报信息应用等,均可依托警务地图,实现全市指挥调度“一张图”,真正实现可视化指挥、扁平化调度。
科技强警版图正在东莞大地加快拓展。东莞市公安局新指挥中心正在加快建设。新指挥中心项目将成为全市的可视化、扁平化的接处警中心,预案化、智能化的辅助决策中心,合成化的情报研判中心,一体化运作的应急联动(反恐)中心,海量数据汇聚的信息共享中心。
近年来,东莞市公安局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贯彻落实“科技强警”战略部署,大力推进科技信息化建设,建成全市视频专网、两网双平台和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整合视频、移动警务、警务地图、指挥及情报信息应用、350兆数字集群(PDT)等系统,汇集全市公安内部和外部社会数据资源1096类共53.9亿条,使信息资源得到整合,实现集成应用。
东莞市公安局统筹推进全市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设,有力促进了“全市一盘棋”的信息化建设格局,并拓展信息技术应用广度深度,努力推动“汗水警务”向“智慧警务”转型升级,为东莞警务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2014年至今,东莞先后投入超过4亿元,用于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建成省厅到市局10G、市局到分局10G、分局到派出所1G带宽线路,数据传输双轨并行,冗余备份,同时还建成了千兆带宽的全市视频传输专网,构建了全国一流的公安信息化“高速路”。市镇两级财政一次性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了350兆数字集群系统(PDT系统),联网基站达到97个(位居全国首列),全市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95%.视频监控是信息化时代的“千里眼”。2014年,全市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列为东莞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近几年各镇街财政总体投入近7亿元建设全市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27557路视频监控图像、394个治安卡口点,并依托两网双平台,实现了上述27557路视频监控图像和394个卡口点的互联互通。
“科技强警”创新之风劲吹。东莞各镇街纷纷行动起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提升综合战斗力。作为东莞城市主中心,近年来南城街道开展公安工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建成了南城高清视频监控系统、中心广场高清视频监控系统、视频辅助系统等“智能天网”工程,以及租用升级后的平安城市二期高清项目。南城公安分局充分发挥视频监控系统在侦查破案方面的主导作用,今年以来该分局为160余起案件获取了视频线索,直接破获案件8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8人;协助处置各类上访事件133起,协助交警部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21起,逐步提升视频监控系统打、防、管、控能力和水平。
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进一步夯实公安基层基础,推进公安派出所扎实、长远发展,是东莞市公安局开展工作的重要思路。笔者注意到,国庆黄金周期间,东莞市公安局专门推出特辑“看看身边基层派出所民警都在忙些啥?”走进派出所这个服务群众最基层的地方,拉近了群众与派出所的距离。
今年3月,东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派出所工作的意见》,在政策及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撑保障,下大力气破除制约公安派出所建设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难题。
东莞市公安局增加派出所警力、减少非警务活动,促进社区民警专职化落地。一方面,继续推进警力下沉,接收、新招录的民警原则上分配到派出所工作,而且避免派出所警力流失和被随意抽调问题。另一方面,畅通政府各职能部门与公安机关非警务类警情流转渠道,保证了社区民警扎根社区开展工作的时间。
依托社区警务,深入开展群众工作,东莞警方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社区民警通过“悬挂公示栏、组建微信群、派发联系卡、张贴宣传海报”等方式,让群众了解社区民警的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由社区民警组织、发动、协调、指导各单位和群众积极参与“一呼百应”工作,并通过“一呼百应”工作机制,及时收集各类案、事件线索等,同时通过建立起微信群、QQ群,在数字领域强化警民联防联动,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渠道。
另外,东莞公安积极探索规范标准地址建设,推动部门信息共享,为实现群众办事“一站式”办结打下基础。今年5月26日,《东莞市门楼牌管理办法》出台,为规范门楼牌管理提供法律支持。东莞市公安局联合市民政局、市“智网工程”办在全市开展地名现状梳理暨门楼牌规范管理及房屋信息建档工作。
推行“放管服”改革提供更贴心服务
今年以来,东莞市公安局主动适应新形势,打造集户政审批改革、户籍业务改革和身份证办理改革等多项举措于一体,融合居民身份证自助办证和微户政等多项创新服务的全新户政服务2.0版,以实际行动为民惠民、便民利民,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推行的改革服务项目包括:延长窗口服务时间,7月1日起,东莞各镇街公安分局户政窗口开通周日上午办理业务,提供非工作日时间户政服务;推广居民身份证自助受理设备;将人才入户审批及相关准迁证签发业务放交分局办理;取消户政业务派出所审批环节;取消卫计部门审核意见和村(居)委会意见作为户口迁移前置条件;创新“互联网+户政”模式,推行微户政服务;研究降低非户籍人口入户门槛;调研简化异地居民身份证办理手续等。
交通出行是老百姓非常关注的民生问题。随着东莞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由此带来的交通安全防控、疏堵保畅和车驾管工作压力空前。近年来,东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围绕“防事故、保畅通、强服务、抓队伍”的工作重点,坚持路面窗口两手抓、队伍业务两手硬,不断补短板、促提升,着力解决交通管理的热点问题。
交警支队开展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深入推进交通秩序整治,并加强重点车辆源头管理,建成了重点车辆监控系统。为提升疏堵保畅水平,交警支队实时优化信号灯配时,组建交警铁骑队,建成16个轻微交通事故快处快撤快赔点,利用大数据平台提高疏导处置效率。
与此同时,交警支队针对驾考积压多、窗口服务资源少等难点问题,积极推进车驾管改革,推出了网上预约办理、邮政寄递号牌、在邮政服务网点和各大队投放自助终端机、下放车驾管业务、开通4S店新车注册登记服务站和转移登记服务站等10余项改革措施,将业务向各基层大队和社会延伸。
“2015年为168.3万证次,2016年为185.7万证次,同比增长10.3%,2017年1至8月已办理118万证次,同比增长11.3%.”近年来,东莞市公安出入境部门办理各类证件签注量呈大幅上升趋势。
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已成共识。东莞市公安局不断深化出入境管理改革创新,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措施,实现“申办手续简约化、业务办理自助化网络化、便民举措个性化”的工作目标,向广大群众提供便捷、实效、多样、人性化的出入境服务。措施包括:窗口业务前移到街镇,增设出入境窗口受理点33个;简化证件办理手续,推出“一证办”服务模式和“三表合一”便利措施;简化出入境证件办理手续,缩短证件签注时限,推行全国异地就近办理;实现业务办理自助化网络化,推行“互联网+出入境”;建成自助办证厅22个,打造“24小时”服务窗口;将发证点延伸至镇街;推出预约办证服务;举办学生办证专场等。
接地气,合民意。东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科主动适应新形势,接连推出便利措施。从市局出入境1个受理点到全市34个受理点,受理点全省最多,让群众“足不出镇”办理证件;从人工服务到自助服务;从工作日8小时开放到网上、自助办证厅“全年24小时不歇业”等,成功打造出一个跨区域、全天候、多渠道的出入境办证服务圈,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