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要找到一把既解‘法结’又解‘心结’的钥匙。既要有对公正司法的执着追求,也要有尊重生命与人格、情法交融的人文情怀。”这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邹碧华常说的话。
“白法官,你别说了,我没有也借不来一万元,就是有,我也不给她,我一分钱也不想给她,就想让她净身出户。”
“白法官,你看看,他什么态度,你们也别调了,给我下判决吧,我要回贵州。”
看着双方当事人愤然离去的背影,我的情绪陷入了低谷……
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给双方做思想工作了,案情并不复杂的一起农村离婚纠纷案件,经过我们多次做工作,原告坚持要求离婚,自行抚养婚生子女,夫妻共同财产(四间平房)归其所有,让被告承担诉讼费。被告的想法是同意离婚,抚养婚生子,要两间平房。经过给双方做调解工作,被告的意见是同意婚生两子女由原告抚养,放弃分割夫妻共同财产,要求原告给付2万元。而原告却一再变卦。眼见着离和解就差一步之遥,却又闹个不欢而散的结局,这就意味着之前做的工作都白费了。
在基层法庭工作的法官,处理的大多是婚姻家庭纠纷,像这样的场景已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虽然遇到的情形不尽相同,但是都会遇到一些不讲法、不信法的当事人,有时会让你感到很疲倦,甚至怀疑自己。这就是公正断案的法官?这还是当年一心追寻的法律梦想吗?
“丁零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我的思绪。
“是白法官吗?我是罗某,想来想去,您说的也有道理,我想和对方再谈谈看,请您通知对方,我这就到法庭来。”抵触心理一直很强的原告终于来电话同意与被告和谈,希望能够在法官的帮助下尽快离婚。当再次组织双方调解时,我的语气更加轻柔,态度更为诚恳,这种情绪也深深感染了原、被告,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像朋友一样互相商量、互相谅解,很快达成一个调解方案。临走时,原告对被告说:“如果你哪天回来,没有地方住了,我这里随时欢迎你来。”被告笑了笑,然后他们像朋友般一起离开。
再一次目送当事人远去的背影,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欣然而去,而我,也如释重负。我想,很多时候我们不应该去责怪当事人为什么“不讲法、不信法”,而是应该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能做什么,又为他们做了什么,我们能做的只有重视当事人的感受,尊重和理解当事人,善于变通工作方法,找到解结的那枚钥匙,让他们尊重法律,信任法官。
回家的路上,阴霾的天空渐渐放晴,不忘初衷,我会继续坚定前行。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人民法院 白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