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曹飏 程敏 通讯员朱璇
在无人机的“助攻”下,不到两个小时,就将目标全部锁定,对重要证据进行了远程拍摄固定,并形成相关职务犯罪线索报告。
从今年9月起,海口市秀英区检察院派驻永兴检察室使用无人机对经营性采矿、生猪养殖等可能破坏环境资源问题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对地貌破坏及污染程度。此前,永兴检察室已利用无人机航拍手段,发现一起涉嫌贪污涉农补贴数额巨大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在线索侦查初期,因为目标位置难以确认,干警尝试运用无人机侦查。
永兴检察室干警用无人机航拍侦查线索 周腾中 摄
近年来,海南检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海南时强调的要倍加珍爱、精心呵护海南的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关于“实现绿色崛起”“建设美好新海南”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派驻乡镇检察室守护生态文明建设的检察前哨作用,积极探索“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的海南模式,着力构建预防宣传、重点打击、修复赔偿、源头治理“四位同步”的生态检察工作格局。
生态巡查寻线索
今年6月,白沙黎族自治县检察院派驻七坊检察室在开展生态巡查工作中了解到:最近几年,有人在白沙村委会儋州村违规建洗涤厂,该厂发出的轰鸣声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排出的污水导致池塘变得又脏又臭,灌溉农作物的水源也遭到污染,附近的很多村民不敢种田。
白沙检察院高度重视,专门安排干警调查核实有关情况,查看污染现场,摸清企业排污实况,走访当地村民,进行水土取样固定证据。将调查核实情况向镇政府、环保等职能部门作了专题通报,认为洗涤中心未按规定选址擅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长期污染环境未得到有效治理,主要原因在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不畅,监管不力。对此,该院依法发出检察建议书,督促职能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能,查处洗涤中心违规行为。
当地环保等监管部门迅速启动整治行动,摸排调查,洗涤中心停止营业,并在规定时间内将厂房搬离居民区。
我省检察机关充分利用派驻乡镇检察室工作在生态一线的独特优势,紧紧围绕生态环境资源领域职务犯罪易发多发环节,开展滚动式生态巡查7481次,从中发现和收集生态领域职务犯罪线索168件,立查141人,其中查办反贪案件51件70人,反渎案件55件71人。陵水检察院先后立查了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负责人涉嫌受贿案和海南省霸王岭林业局原负责人涉嫌受贿案,在全省林业系统引起较大反响和形成有力震慑。
惩治与保护合一
超规划范围、超深度开采及违法占用基本农田建房等行为。今年7月,海口市龙华区检察院派驻龙泉检察室对龙桥镇保明村部分采石场存在违法行为发出检察建议后,督促有关部门对违法情况严重的采石场做出罚款和停止整改决定,并及时拆除非法占用农用地建筑。
永兴检察室干警用无人机航拍侦查线索 周腾中 摄
近年来,全省检察机关探索创新恢复性司法实践,实现惩治犯罪与生态保护的双效合一,着重建立“补植复绿”长效机制。对遭受破坏的森林资源,由犯罪嫌疑人以承担劳务、给付货币、亲友代植等方法,补植补种相应面积,检察机关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对犯罪嫌疑人从宽处理,较好地解决了行为人被判入狱,但荒山依旧、受损生态得不到恢复的问题。目前,全省检察机关已督促“补植复绿”3476余亩约33.3万株,实现了办一起案件,恢复一片青山,挽救一个家庭的效果。
推行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赔偿机制是检察机关在办理破坏生态环境刑事案件过程中的有益尝试。检察机关在依法开展侦查、批捕、起诉等工作的同时,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恢复原状、修复环境或赔偿损失,并将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赔偿情况作为采取有关刑事强制措施或做出相应司法处理决定的重要参考依据,争取将犯罪行为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实现惩罚犯罪与保护生态相结合的一种工作机制。目前,全省检察机关共办理此类案件122件。
惩治与预防并重
陵水检察院派驻新村检察室在深入开展生态领域法制宣传工作,促使隆广镇丹录村委会毁林10余亩的村民黄某某到检察室投案自首。该院在办理该案过程中,运用恢复性司法理念开展补植复绿工作,督促黄某某在被毁林区域种植了2000余株黄花梨树苗,并树立起“家训碑”,警示本人并教育后人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全省检察机关始终把专项工作的重点聚集在查办和预防生态保护领域的职务犯罪上,紧紧盯住环保、国土、林业、水务、海洋渔业等重点部门、重点人员,严肃查办在履行生态环境监管职能过程中发生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并结合办案,深入开展生态领域职务犯罪预防警示教育。
派驻乡镇检察室设置在乡镇,工作在保护生态第一线,最能先行感受到生态环境的变化,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全省检察机关充分发挥乡镇检察室的生态触角作用,始终坚持“教育为先,警示在前”的原则,依托22个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定期深入农村基层和环境保护问题突出地区开展法律宣传1954次,警示教育537次,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