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陈博文:综治工作创新的先行者

2017-09-20 10:47  来源:江苏长安网  责任编辑:王蓉
字号  分享至:


陈博文在第二届全国创新社会治理经验交流会上作经验介绍


    陈博文,江苏省扬州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他是一位从老山前线硝烟中归来的老兵,也曾经是一个纪检监察战线上的尖兵。而如今,他已经在扬州市、区两级政法综治领导岗位上敬业奉献近20年。

作为一名曾多次立功受奖综治人,陈博文的身上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品质,忠诚可靠、勇于担当、求真务实等等,而熟悉他的人说起他来,往往还会提到一个词:创新。“他既有创新的想法,也有创新的担当,更有创新的能力,这很不简单。”一位老领导这样评价陈博文。 

综治工作如同举哑铃不能直接落下而要轻轻放下 

    陈博文的办公室里有一对跟着他已经快二十年的哑铃,哑铃片已经锈迹斑斑,但手柄上缠的白胶布常换常新。工作之余,陈博文会举起哑铃练上几组,他说有助于自己保持良好状态——特别是精神状态。

    “在办公室里举哑铃,我会感到平安建设、社会治理工作重任在肩,不能有丝毫懈怠。注意,哑铃举起来以后,是放下来的,而不是落下的,这里面也有一个发力的过程。就像我们的工作,必须主动发力、主动作为,不能按部就班、不能听之任之。而主动作为,说到底,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利益关系呈现分化,利益冲突时有发生,是近年来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是困扰基层治理的一大难题。同时,基层治理法治化程度不高,治理方式不健全,治理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长期存在。

    “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就几句话,但反映的却是基层纷繁复杂的现状。矛盾纠纷处处有,时时有,不少很尖锐,当事方剑拔弩张,为了利益各不相让;群众有困难,有需求,基层工作人员常常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办、能怎么办;群众信访不信法,‘讨说法’既常常挂在嘴上,也往往落在脚上;一起矛盾处理不好,一个问题解决不好,都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并最终导致社会不稳定、不和谐。”陈博文对此深有体会。

    这是陈博文心中举起的一个哑铃,必须寻找一个妥善的办法轻轻放下。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他,这个问题不是做好一些方面性的工作就能解决的,必须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找准着力点,寻找系统性解决方案。 

扬州“社会末梢治理”工作经验全国推广 

    创新并不容易,在难点、重点工作上创新更是如此。但陈博文坚持问题导向,认真调查研究,在上级部署里寻方向,在基层实践中找经验。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他和他的同事们最终确立了紧盯基层城市社区、广大农村村组这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末梢,集中资源力量,在社会服务管理的最前沿发力,不断做强做优基层治理工作的创新思路。在他的推动下,2010年起,扬州市全面推开社会末梢治理创新实践,在基层大力推行“一核多元”服务体系(一核,是指基层党组织;多元,是指基层各类组织),妥善协调利益关系,不断拓展和延伸服务内容,完善政府服务职责,孵化社会组织,促进广大居民自我服务,推动基层社区(村)步入“治理寓于服务、服务促进治理”的良性循环轨道。

    在社会末梢治理的框架下,扬州创新形成“社会管理服务平台、专业化调解组织、个人调解工作室全覆盖+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全一网”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体系,通过1000多个综治中心、1000多个矛盾纠纷个人调解工作室、八大类专业调解组织、5000多个社区网格实现对矛盾纠纷的全面监测预警、专业化调解处置和零距离化解服务,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6%以上,没有发生一起在全国、全省有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

    针对群众需求,各地全面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工作,2000多个直接为基层社区(村)服务的社会组织应运而生,摆脱了基层治理工作对财政的过度依赖,大大调动和激发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村)治理工作的潜能和动力。同时,各地坚持“社区的事情要让居民说了算”,普遍建立社区听证会、社区评议会、居民议事会等制度,通过居民议事协商,解决小区物业、环境卫生及动迁安置等方面的治理难题。群众的矛盾在基层得到化解,困难在基层得到帮扶,愿望在基层得到实现,大家深深感受到“生在基层、活在基层、乐在基层”。

    扬州的“社会末梢治理”工作经验,受到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综治办主任陈训秋,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立科等领导的充分肯定。2016年底,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交流会上,扬州的社会末梢治理经验获评全国优秀案例。 

推动创办全省首家市级综治中心 

    综合治理是平安建设多年来的最主要经验,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综合治理的“红利”背后,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综治成员单位力量整合难、各级综治办上下协同难、涉稳处突综治作用发挥难等问题,一直制约着综治工作创新发展,被很多基层综治工作者认为是当前工作中最大的痛点。

    陈博文一直在感受痛点,也一直在寻求止痛良方。2012年底,全省部署县乡村三级综治平台建设,旨在进一步整合县以下的综治力量资源,迈开了全省综治实战化建设的重要一步。这一部署,使陈博文豁然开朗。他认为,综治平台,不仅要建到县,往上一级建更有作为。如果在地市级层面建设一个实体化实战化的综治平台,前面说的三大难题应该就能迎刃而解。

    事实上,2016年底,中央综治办也提出了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综治平台的部署要求。但在四年前,全国全省都没有建设地市级综治平台的先例,陈博文的创新想法就让人感觉过于超前,有点难以实现。建一个综治平台,不仅要有房子,而且要有编制;不仅要有钱,而且要有人;不仅要有硬件设备,而且要有软件框架。最重要的,要有上级的部署要求,最好是红头文件。这些,陈博文都没有,有的只是综治工作发展的需要,有的只是群众共享综治工作成果的需求。

    “当时也想过,不用这么着急,建设市一级综治平台是大势所趋,不如等上面有部署以后再搞,水到渠成。但是,不等不靠是扬州的综治精神,那些工作中的痛点,不能当做没看见,别人没做的,不代表不能做,不应该做。哑铃再次高高举起来了,必须稳稳地放下来。”陈博文深有感触说。

    2013年,陈博文开始落实他的构想,推动建设扬州市级综治平台——市综治中心。他一方面向上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另一方面,认真谋划建设方案。仅用两年多,陈博文带领他的团队就建成了拥有1340平方米办公面积和正科级事业单位编制的全省首家市级综治中心,并实现综治办全员进驻,综治单位席位式进驻,综治条线资源全面接入。

    经过一年多的打磨,现在的扬州综治中心,已经成为集“工作部、参谋部、指挥部”于一体的市级综治实战平台,市县乡村四级综治组织在这里一通到底,公安、信访、房管、金融、人社、国土、民政、教育、环保等综治部门在这里进行信息交流、联合研判,遇有突发案事件,各方面力量进驻中心预留席位,按照预案进行科学处置。

    去年5月,中央综治办、国家标准委带着起草综治中心建设国家标准的任务来到扬州。“地级市综治中心怎么建很头疼,我们想到江苏找一找灵感,来扬州一看,不仅有灵感,而且很兴奋,一个现实版的市级综治中心已经在扬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位领导感慨地说。当年底,扬州市级综治中心建设的工作经验,被综治中心建设国家标准吸收。 

    “创新,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闯新’,有想法不难,关键是要有一股把想法落实的闯劲。只要是工作需要,只要群众呼声,综治人就要有所担当。”陈博文说。

    创新,是陈博文骨子里的气质。这些年来,陈博文还打造了多项创新产品,使创新血液渗透到了综治工作和平安扬州建设各个层面。其中平安文化首开专项文化建设先河,成为扬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力量,广受市民群众欢迎;专家库建设、心理干预能力建设在基层实战中多次发挥作用,成为深受广大基层综治工作者好评和拥护的创新举措。扬州市公众安全感已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这也许就是对陈博文这位综治工作创新的忠实践行者最大的肯定。特约记者 王志高  通讯员 徐丹

外逃16年“红通人员”被成功劝返回国

“猎狐”行动开展以来,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与松江分局成立联合专案组,对闵某案再次开展细致侦查。

山东高院:"徐玉玉案"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2017年9月15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委托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并送达了第二审刑事裁定书,裁定驳回陈文辉、黄进春、陈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组织部门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综述

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

藏在老式对讲机里的遗憾……

现在每当我看那只对讲机时,会不由地想到他,这件事已成了我心里永远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