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多种头衔: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现场勘查技术分委会、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痕迹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公安刑事科学技术青年人才,甘肃省刑事案件现场勘验专家,甘肃省公安机关民警训练一级教官。不仅如此,他凭着对公安事业的热爱,在痕迹检验的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28年。
他就是甘肃省兰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技术大队民警朱平,一名痕迹检验高级工程师,被同行称为“让现场重现,让物证说话的痕检专家”。
28年勘查各类重大案件3600余起
1966年,朱平出生在江苏南京一个电信世家。1985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父母要求他报考电信专业,但是他一直渴望能成为一名警察,最终父母同意了他的选择:报考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但在选择学什么专业时,朱平一头雾水,招生老师看到他很热情地说:“我看你的成绩很好,推荐你报痕迹检验系。”就这样,朱平与痕迹检验专业结缘。
4年的学习,朱平不仅学到了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模拟实践,增强了自己的现场勘查及分析鉴定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1989年参加公安工作以来,朱平共勘查凶杀、爆炸等各类重大案件3600余起,主持各类疑难案件现场勘查660余起;完成手印、足迹、工具等各类痕迹检验鉴定2600余起,完成各类重特大疑难案件及重特大事故现场的照相、录像任务1100余起。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朱平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3次、三等功3次,获嘉奖2次;先后荣获全国公安机关专业技术人才奖、全国刑事技术科技成果奖、甘肃省首届刑事科学技术一等奖等荣誉。
让证据“说话”,蛛丝马迹寻真凶
1989年7月,朱平进入兰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技术大队工作。“认真、细致、求真、求实、求准”,是他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作为刑事现场寻踪觅迹的痕检人,朱平每时每刻都处于待命状态。一次,在一个案发现场,由于条件艰苦,他连续57个小时没能吃上饭。朱平说:“这其中的苦和累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是只要案件没破,我就会一直坚持奋战在第一线。”
2003年5月5日,兰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接到报案,称在某购物中心地下超市发现可疑物品,怀疑是炸弹。接到警情后,朱平立即赶赴现场。当时正处“五一”假期,购物中心又是人流比较密集的地方。情况万分紧急,为尽快摸清状况,朱平在没有任何爆炸防护的情况下,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丝不苟地对该爆炸装置观察、检验、分析、拍照、摄像。几个小时后,朱平拿回了从爆炸装置上提取到的关键物证,为破案指明了方向。
2014年,兰州新区发生一起碎尸案,已近50岁的朱平亲力亲为,带领专案组成员经过连续4个小时的奋战,在现场挖出55块尸块、尸块包装袋11袋。结合多年现场勘查经验,朱平通过现场分析判断:作案人有2名,且嫌疑人为装修从业者或工地施工者,案件第一现场在与装修有关的室内等一系列大胆而准确的案情分析,为进一步侦查指明了方向。此后,朱平相继采用超常规方式准确提取到一枚镜面上遗留的嫌疑指纹,为直接锁定犯罪嫌疑人提供了有力证据。
一起起铁证如山的案件、一个个闪光的荣誉,连缀成朱平美丽的人生足迹。但是,朱平始终淡泊名利,他说:“荣誉是大家共同创造的,能够在自己所热爱的本职工作中做到尽职尽责,我感觉自己无比自豪。”(陈志刚苟宏伟 魏存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