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择一岗敬业 守一城奉献——徐彬珈同志政法综治先进事迹

2017-08-28 09:06  来源:云南长安网  责任编辑:王蓉
字号  分享至:

  一个不断追求进步,紧追刑侦工作最前沿的人,一个工作中作风硬朗、雷厉风行,生活中刚中带柔、情怀细腻的人,一个把“破案”视为己任,无私奉献的人——他就是普洱市公安局思茅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徐彬珈。

 

徐彬珈

  徐彬珈,男,36岁,汉族,三级警督,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2003年12月参加公安工作。2009年、2010年、2011年、2015年连续四年荣立个人三等功,2012年被评为云南省一等功公务员,2013年评为云南省百姓最喜爱人民警察提名奖,并荣立个人二等功。

  侠心

  2015年3月,思茅刑侦大队获得线索:一名男子带着上膛的手枪,还有手榴弹入住一家酒店。形势万分危急,徐彬珈顾不上等待增援警力,马不停蹄地赶赴现场。一到现场,他兵分三组,并带领其中的一组守候在酒店里,准备承担最危险的抓捕任务。

  酒店的宾客来来往往,一片安宁景象,设伏的徐彬珈却始终绷紧着神经。经过2个多小时的蹲守,娄某终于出现在楼道。“盯上他!”徐彬珈指挥战友紧随其后,寻找合适的抓捕时机。突然,嫌疑人进入了电梯。电梯指示灯渐渐由4降至1,电梯门打开了。

   “决不能让他跑掉!”徐彬珈立即冲上前,在距嫌疑人5米的地方用枪指着他,命令其抱头蹲下。但娄某毫不理会,继续向前。徐彬珈对其鸣枪警告,但嫌疑人反而将右手伸入裤包内。一场只有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枪战场面眼看就要上演。危急关头,徐彬珈立即向娄某的腿部开枪。嫌疑人的小腿被击中,被迫退至总台旁侧门躲避。而在侧门后的房间内,还藏有10余名服务人员,为了避免伤及无辜,徐彬珈边大声示意服务人员跳窗逃出,边挺身向前迎击嫌疑人。当徐彬珈再一次开枪警告之后,嫌疑人娄某终于举起了双手,趴倒在地上。

  民警从被控制的嫌疑人身上搜出了一支已经将子弹上膛的美式手枪,160多发子弹,并在他右裤包内发现了5枚军用手榴弹,其中的一枚,引线已经拉开……危险关头,徐彬珈永远冲锋在前。

  “当警察,就应该在危急时刻出现,锋芒凌厉,直击目标。刀起刀落间不带一点含糊,直接斩向隐藏在黑暗之中的魑魅魍魉。”徐彬珈习惯用“侠客”情怀定位自己的职业。

  孩提时,他心中便有一种“侠客情怀”。2008年,他如愿当上了刑警,开始了一场梦想已久的除暴安良之行。半路出家的他,虽有满腔热血,对刑侦工作却全然是个门外汉。最初的一段日子里,他被现实的骨感冲击得茫然不知所措。但他不灰心,每遇到一个与案件相关的难题,就算不吃饭、不睡觉也一定要弄清楚。

  内心的热爱,让他不满足于只是完成任务,更不满足于“依葫芦画瓢”,而是勤于钻研和思考。每次破案后,他习惯记笔记。“刑警要敏感,关注细节”,干刑警七年,他的刑侦笔记有厚厚6大本。 6本笔记本,每本都密密麻麻,记满了案件信息、嫌犯资料,还有很多粘上的头像,铅笔勾画的地图……循着时间的线索,很容易就能通过这些刑侦笔记,找出徐彬珈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成长足迹。笔记中,还可以找到很多非常有效,但破案教材里见不到的“土办法”;难怪有同事笑称,徐彬珈的笔记本是:“新华字典掉进水里----縦字典”。七年过去了,徐彬珈从一名普通民警成长为刑侦大队长,从“门外汉”成长为一名刑侦土专家。

  九年来,他先后和战友们侦破了各类刑事案件1400余起,破获了大案、要案、难案500余起,包括命案70余起……几乎每三天就破获一起刑事案件。他还成功破获了思茅区第一起雇凶杀人案;思茅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入室盗窃案;成功破获了“2009年 9.11持枪抢劫杀人案”、“2012年5.03 故意杀人案” 2015年系列抢劫案件等一批思茅区影响较大的案件,创造了思茅刑侦史上的多个“第一”。

  匠心

  披星戴月出现场,十天半月不着家。警察工作辛苦,刑警更是苦上加苦。相较肉体的累与苦,找不到破案线索是更大的困难。当过刑警的人都知道,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不断地推翻完善原有结论和细节,往往最消磨人的意志。有人说,“困难就是机遇”,但如果你发现,许多人瘫痪却只有一个张海迪,众多人身患重病却只有一个史铁生,就会明白或许机遇从来都不是来自困难,而是属于有准备的人。徐彬珈就是这样一个有准备的人。

  2012年8月,在思茅旅游环线附近的山林中发现一具焚烧过的女尸。经法医检验,死者因头部钝器伤致死,身上还携带着海洛因。这个女人是谁?为何会死在荒郊野外?为什么凶手在杀人后还要焚尸灭迹?疑点一连串,而有效的信息却少之又少。这种案件也能破?!徐彬珈深信,“人绝不会生活在真空里,人在做,天在看,只要犯罪,就一定会留下痕迹!”抱着这样的信念,徐彬珈放弃了双休、假日,一天几次跑现场。白天跑,深夜2、3点钟还到现场,在空寂无人的深夜,一次又一次,模拟犯罪嫌疑人作案心理,重组案件,再现案发情形……努力透过寂静的山林,去测出罪犯的心跳。

  徐彬珈发现,到达现场山路有两条,一条较短,但偏僻而险峻,初来的人往往望而却步;另一条平缓但很长。结合被害人手机是在平缓道路上被发现的,徐彬珈推断,凶手可能是不熟悉当地情况的外地人——根据这一大胆的推断,专案组明确了侦破方向,17天就成功侦破了案件。

  2016年5月1日,思茅南岛河公路旁发现一具男性尸体,法医初步勘查认为是交通事故后抛尸。但抛尸地不是第一现场,而且死者身份无法确定,案件侦破工作无从下手。徐彬珈带领7个小组的侦察人员攻坚克难,走访了方圆5公里的上千名群众,调看了近300多个小时的视频监控,经过连续27天的工作,终于将案件成功告破。

  无数个夜晚,徐彬珈带领着团队无数次地对案件进行研究,无数次地对细节进行分析,无数次地对推论进行修改再修改。2012年佛莲山一案,他们从死者身上一张残缺的缴费单据开始,手工查询了十万多张话单,确定了死者姓名。再结合电子信息碰撞分析、视频监控、排查失踪人员进行DNA比对等,终于确认了死者身份。 2016年5月,在侦破南岛河抛尸案的同时,他们还在侦破一起系列入室盗窃案。作为两起案件侦破工作的指挥员,徐彬珈连续昼夜奋战,不曾离开办公室。饿了在办公室随便吃点,累了困了就找把椅子休息一下。

  从事刑侦工作多年,重重困难和压力,让他养成了废寝忘食、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习惯。“多一滴汗水,这片土地就多一丝平安。”他以坚毅不拔的意志,超越了身体和心理的极限,使两起案件成功告破。是徐彬珈的坚持,让困难有了意义。徐彬珈用“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刑侦精神感染身边的每一名战友,带领他们在除暴安良、伸张正义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真心

  那是2009年的一天,上街买裤子的徐彬珈看到一位老大妈在街头痛哭,便上前询问。原来,这位大妈早上卖菜时,被人用一张百元假钞骗了。徐彬珈二话没说,马上把自己携带的一百元现金掏给了老人,并帮助老人报警。每当看到网上或者身边的危重病人和需要社会帮助的人,徐彬珈都能慷慨解囊,2015年3月至今,他一直在资助着思茅一中四名贫困高中生。从不因恶小而为之,也从不因善小而弃之。

  佛莲山被害人的妹妹林玉兰第一次来到普洱时,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加上痛失亲人,让她连续几夜都睡不着。徐彬珈不仅在各方面帮助她,还耐心开导她。案子结束了,徐彬珈仍不时打电话给她,劝慰她、鼓励她从失去姐姐的阴影中走出来。2010年盗窃案件高发。徐彬珈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主动联系普洱电视台,策划了一期诈骗栏目,并主动请缨假扮“老神医”,为观众一一破解诈骗犯的行骗招数。徐彬珈认为,力所能及地去关爱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徐彬珈母亲的眼里,儿子整天就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劝他休息一下,他总是说,案子不破睡不着。再劝他,案子天天有,可人总不能不休息啊他就说,要是你是当事人,案子老破不了你怎么想?要是你有事找警察,警察爱理不理的你又怎么想?如今,徐彬珈的许多同龄人已经成了大款,而他还在警察岗位上清贫着,辛苦着。前几年甚至忙得顾不上谈恋爱,直到33岁还是单身一人。2015年,35岁的徐彬珈终于成了家,并当上了父亲。可孩子刚刚出生,他又一头埋在案子里了,孩子出生一个月,他才照料了孩子三天,至今说起这事,他还满心愧疚。

  “小时候对刑警是喜爱是崇拜,当了七年刑警感到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作为刑警一定要有激情、有热情,有正义感,这样才能打击犯罪,保一方平安。”回顾刑警经历,徐彬珈深深感慨。

  近年来,思茅区暴力案件连续呈现下降趋势,社会治安不断好转。在徐彬珈的带领下,2010 年以来,思茅区连续 6年实现了命案全破,开创了普洱市公安局思茅分局命案侦破?工作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