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一下,我们去铺村回访。”7月14日下午,天色渐暗,已近晚饭时分,刚刚结束庭审的乐东黎族自治县人民法院黄流法庭副庭长符志清顾不上休息,又忙着安排和书记员李步清、法警石太荣去调解的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的当事人家回访。
人民调解是解决民间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为及时化解民间矛盾,减少当事人不必要的诉讼,黄流法庭全力做好调解工作,针对遇到的新类型案件,专门开展调研,积极应对。
符志清向村民了解情况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贯彻落实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措施。我们基层法庭能做的就是尽全力解决当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 符志清告诉法制时报记者。
楼柱倾斜引纠纷
“法官又来啦,快坐快坐。”7月14日下午5时,沿着一条斜坡小路,记者跟随符志清来到铺村村委会三队一处未完工的楼房前,不巧的是当事人不在家,村民邢孔月看到符志清立马搬出凳子招呼。
邢孔月是当事人的邻居,她告诉记者:“上周他们来的时候正下大雨,整个人淋湿了,还在做着调解工作,是好人,所以我记得他们。”
黄流法庭工作人员回访调解当事人
记者在现场看到,新楼房的框架结构已经完成,总共5层楼,但是3、4楼左前的楼柱往后倾斜,而4楼右前的楼柱向左倾斜。
“这栋楼房主是这起劳务合同纠纷案的被告,原告是工程承包方。”符志清介绍,被告在2015年11月29日将私人楼房一栋(框架结构)发包给原告修建。双方约定,原告必须按图纸施工,房屋主体必须垂直端正,符合规范。该楼房于2016年9月16日完工,被告发现几根柱子存在不同程度倾斜,就截留41800元尾款不肯支付。
开庭前调解成功
“我们通过现场调查,以及逐一背靠背跟双方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后发现,这个案子如果通过庭审判决有些问题得不到根本性解决。”符志清表示,柱子倾斜的事实是存在的,但是这个倾斜造成多大的损失肉眼看不出来,只能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评估鉴定。另外,鉴定之后补救措施如何来做,这些都是问题。基于这方面考虑,黄流法庭的工作人员在庭前多次背靠背、面对面做了双方调解工作,均未达成意见。
“7月7日,上午开庭前,当事人双方到法庭,我想再做一次努力。”当时在黄流法庭的二楼办公室,符志清做了最后一次调解尝试。“在农村,盖房子是一件喜事,结果为此闹进了法庭。” 符志清笑着说。当天早上,他从当地风俗习惯入手做双方工作,加上柱子倾斜的情况也不是特别严重,只需通过切割技术,将倾斜出来的部分切割平整,然后再修补一下也不影响房屋质量。
在开庭前,符志清成功调解了这起纠纷,施工方同意扣除一部分工程款作为房东后期补救措施费用。随后,施工方、房主以及黄流法庭工作人员冒着大雨赶到房主新建的楼房,当场签订调解协议。
诉调对接化解矛盾
近年来,黄流法庭以服务百姓、关注民生为根本,扎扎实实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将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个案件是黄流法庭全力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的一个缩影。
“为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方便群众,今年在法院党组的部署下,法庭跟辖区交警中队、高速中队以及各司法所等部门主动沟通,建立诉调对接机制,实行当场受理、当场调解、当场给付。”符志清告诉记者,一些小的、不构成犯罪的交通事故案件,黄流法庭会在当事人起诉之前主动介入,给他们做调解。“通过诉调对接,我们把纠纷当场化解掉,就不会有后面的诉讼问题,不仅节约了司法资源,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据符志清介绍,今年6月份启动诉调对接工作以来,黄流法庭当月就成功调解6起交通事故案,1起医疗损害纠纷案。
随着诉调对接工作的启动,法庭调解工作又往前迈进了一步,但依旧存在不少困难。“现在案件的类型在不断发生变化,比如土地纠纷案件、涉房地产纠纷案件,对我们法庭来说都是新类型案件,调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符志清表示,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类案件,黄流法庭也专门进行了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