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晚,中央组织拍摄的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推出第四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广东司法体制改革的首批试点城市,汕头市推动员额制、司法责任制改革的工作做法在节目中被深入报道,彰显了广东司改总体水平新的跃升。
其实,不仅是这部政论片,记者注意到,本月以来,广东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经验多次被中央推介。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上播放的《乘风破浪应有时》专题片中,全国共19个改革案例,广东就占了6个,占比近1/3。19日《人民日报》又以“广东:司改奏出公正强音”为题进行长篇报道。人们感叹:广东各地的这些司改探索亮了!
1 汕头市中院推司法体制改革:
让审理者裁判 由裁判者负责
20日晚播出的《将改革进行到底》以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为例,介绍了全国推进员额制、司法责任制改革的主要做法与重要意义。
林立和他的几位同事原来都是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但一场员额制改革,改变了他们的职业发展道路。如今,只有林立一个人进入员额,其他人已经不具有法官身份。员额制改革就是要分类定岗、择优入额。按照中央制定的改革方案,入额法官检察官不能超过中央政法专项编制的39%。这意味着一大批法官检察官在改革后不能入额,必须调整到其他岗位。
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员额竞争非常激烈,每4个法官中只有1个能入额。他们中有的因为年龄、审判经验不足等原因,没有参加入额考试;有的参加了考试,但是名落孙山,去了其他岗位。
员额制改革完成后,林立成为了法官中的一员,责任也落在了他的身上。如今,林立已可独立签署法律文书,不需要再报庭长院长审批,真正实现了“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落实员额制、司法责任制之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权力大了,责任也大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强了。”林立说。
2 广州市中院打造智审辅助裁决量刑系统:
让法官判决更精准更智能
《乘风破浪应有时》专题片介绍了广州、深圳、中山三地总共6个改革案例,展现了广东将体制机制改革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成效。
实行司法责任制之后,法官、检察官独立办案。为了防止“类案不同判”,依托大数据技术,可以更科学地分析案情、更精准地适用法律,提高办案质量。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就感受到了大数据的威力。
广州市中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徐兵曾审理过一起盗窃案。被告人以借打电话为名,借用被害人手机,然后借机溜走,非法占为己有。这样一起小案,关于它的定性问题,却引发同行的巨大争议。
搜索全国法院裁判文书网可以发现,这一案件有着大量类似案例,有的定诈骗罪,有的定盗窃罪。由于两罪量刑标准不一致,定性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定罪量刑。
针对盗窃、抢劫类案件数量大,量刑尺度不统一的问题,从2014年开始,广州中院对历史上300多万件同类案件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了智审辅助量刑裁决系统。
该系统根据以往案例,将影响盗窃案判决的20多种情形及每种情形占多大权重分析出来。当法官输入一个案件要素后,系统会在传统推送相似案例的基础上自动进行比对和运算,并对量刑幅度给出图形分析和数据参照,为法官更科学地分析案情、更精准地适用法律提供了帮助。
据统计,2016年,广州法院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达到84.6%,改判、发回重申率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信访投诉率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再审启动率同比下降26.5个百分点。
3 广州市法院推庭审直播:
没有一件案件被当事人投诉
“经得起围观的公正,才是真正的公正。”2017年4月27日,备受关注的金庸诉江南案在广州天河法院开庭审理。直播短短1个小时就引来上万人围观,而主审法官公正严明的审判也博得“围观”群众阵阵好评。
目前,在广州法院的庭审直播网络平台上,该市两级法院84个法庭的直播案件达13203件,累计点击超过4229万次。群众可以想看哪件案件就“点播”哪件。
庭审的公开也在倒逼法官履职能力的提升。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自动化科科长黄健说:“每个法官都知道,通过互联网,全世界都能看到我们的形象,所以我们必须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业务能力。”
据统计,庭审网络直播后,案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达100%,平均结案周期缩短20%以上,无一案件被当事人信访投诉。
4 深圳检察院开发侦查活动监督平台:
5年纠正13441个存在的问题
落实“谁办案、谁负责”,并不是不去管理、不去监督法官检察官办案,而是要创新监管方式。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变过去人盯人、层层审批的监管模式,可以实现全流程、无死角、自动化的监管模式,确保放权不放任、监督不缺位。
深圳检察院每年批捕人数均超2万人。在办案压力最大的宝安区检察院,每年批捕过万人,人均办案270多件。检察官很难抽出时间、精力展开监督。为了解决监督弱的问题,深圳检察院探索开发侦查活动监督信息化平台。
该平台中,侦查监督环节被精细分解为27类249项,涵盖侦查办案全过程。当输入案件要素后,系统能够自动分析侦查活动存在的问题。通过勾选相应监督事项,系统自动判断违法程度,统计监督数据,生成监督分析报告。这份报告会定期发给公安机关,并限期整改。
据统计,5年来,通过侦查监督信息化平台,深圳检察院共对9458件案件提出书面监督意见,占呈捕案件12%,纠正13441个存在的问题。目前,深圳检察院正在着手将这一平台前置到侦查机关,将事后监督变为事前预警,打通法律监督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5 深圳法院建“鹰眼查控网络平台”:
两级法院执结率提高46.7%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不仅能为法官检察官们置换出更多宝贵的办案时间,而且能帮他们更高效地解决一些司法难题。
由于被执行人身份信息改变,法官们要陪着当事人跑银行、寻找执行人,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成本后,有时还不能结案。其实,这是每一个执行法官都有过的经历。
为解决“人难找、物难查”,深圳法院建立“鹰眼查控网络平台”。该平台创新地将44家联动协助单位互联互通,执行工作的查、扣、冻一体化完成。
“对于申请人来说,只查到财产,但不能真金白银的把财产给他,还是叫‘没有执行到位’,而我们恰恰就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张俊斌说。
2016年,有了鹰眼查控平台后,深圳两级法院执结率提高46.7%,执行到位标的金额增长111.3%。原由54人完成的查控工作,现在只需要5人,外出办理查控工作的20台车辆,现在不再需要;执行案件的查控周期也由15个工作日缩短为2天。
6 深圳市福田法院建新型办案团队:
专业团队半年审结5000多宗案
大数据的应用,既能辅助法官裁判,也能为新型专业办案团队提供技术支撑。
深圳福田区密布着全市70%以上的金融总部,金融交易活跃使得金融纠纷案件数量也多。过去,这些大量涌入法院的金融案件,由不同的法官审理,既耗时耗力,又难以统一裁判尺度。以专门办理信用卡案件的部门为例,改革前,这里21人,一年办理案件500多宗,平均办案周期6个月。
2016年,福田法院与阿里巴巴公司合作开发“金融纠纷案件智能裁判”系统,用大数据技术形成庭审要素表。
当把信用卡案件的起诉要素输入系统后,案件的相关信息以及诉讼材料就可以自动生成。法官开庭时只需要对要素进行审核,进行打钩式审理。
据悉,目前,在这一系统开发的基础上,该院已形成了由1名法官配备3名助理的信用卡纠纷案件审判团队。该团队成立仅半年就审结5000多宗信用卡类案件,并且真正做到了“类案同判”。
新型专业办案团队为办案质效的提升发挥了巨大作用。改革后的福田法院审委会讨论案件的数量明显减少,2016年讨论24件,同比减少48.94%。
7 中山法院审判辅助事务外包:
去年法定审限内结案率升至99.82%
在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的办公大楼内,11楼是最繁忙的一层。120多人从事录入、流转、送达、分案、归档等工作。他们不是法官、不是书记员、也不是司法辅助人员,这120多人,全是社会化服务外包人员。
近5年来,中山第一人民法院收案数一直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持续上涨。2016年,全院新收案58118件,在全国3177家基层法院中排名第五。法官数量的员额控制与案件剧增的矛盾倒逼着改革势在必行。
2015年,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以社会化购买方式剥离审判辅助事务,改变法官大包大揽的办案模式,法官只做审判核心的“审、判、写”,法官助理只做“管、核、写”工作,其他很多工作交给了服务外包人员。
依靠将审判辅助事务全方位外包,中山第一法院在不设书记员的情况下,形成30多个专业审判团队,法官的办案效能被极大地释放出来。
以史国荣法官为例。2012年,他全年办理129件案件。今年,在不加班的情况下,半年时间他就已经办结400多件案件。2016年,中山第一人民法院全院法定审限内结案率提升至99.82%,生效案件改判发回重申率降至1.3%。(记者 赵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