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特别抗拒采访和宣传,怕自己被“吹”得太过了,怕因此被分心而不能专注于业务。与不少人追名逐利的心态相比,她显得有些特立独行。
她叫田芳,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法院执行局副局长,浙江法院第二届“最美执行干警”荣誉称号获得者。
“田姐对工作特别认真”
鲍林峰是德清法院执行局资深的执行员,与田芳共事多年。半年多前,德清法院为扩大田芳在执行工作上的标杆效应,助力“两到三年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目标,组建了由田芳带领的执行团队,成立了“田芳执行工作室”。鲍林峰也是这个团队的一员。
“她(工作)特别认真,一丝不苟。”鲍林峰说,“田姐不一定是第一个上班的,但肯定是最后一个下班的。”
鲍林峰所说的“特别认真”主要在于田芳作为一名执行法官,她总是特别善于与当事人沟通,特别有耐心去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特别善于让阻力重重的案子迎刃而解。
在强制腾退房屋的执行案子上就可见一斑。强制腾退房屋是强制执行工作中一大公认的难题,因为一套房屋,尤其是住房,其背后往往牵扯到一个家庭,案外的阻力很大。
“这类案子很棘手,不过田姐有她的执行思路。”鲍林峰说,她会先跟被执行人的家庭成员沟通,而且是趁他们都在的时候一起沟通,做思想工作。一番苦口婆心终于换来被执行人及其家庭的接受,强制腾退也就免除了剑拔弩张,“不战而屈人之兵”。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纯粹的“强制腾退”可能引发的冲突或导致新的矛盾纠纷。
为了能更科学更有效地与当事人沟通,没有任何心理学知识基础的田芳通过自学,考出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
认真当然不仅仅是对那些难弄的案件,难缠的当事人,在团队的管理上,更是如此。
作为执行局副局长,平时有大量的管理事务,其中一块重要的内容就是法律文书的签发。法律条文已经修改过了,干警拟写的裁判文书上引用的还是旧的法律条文;执行和解协议写成了合同的模样;谈话笔录字迹潦草,无法辨认……这些,在田芳那里都无法溜过去。她会当场“开销”,当场指正,并严肃要求下次不能再犯。记者采访她的过程中,不断有人找田芳签字或汇报工作,她总不忘强调或叮嘱几句。
“公事公办得罪很多人”
执行工作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执行也因此被称为是守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防线。浙江法院历来重视法院执行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强调“六查”,即查消极执行、查选择性执行、查乱执行、查执行不廉、查作风不正、查有令不行。
6年前,田芳抱着“执行到底是什么样的”的好奇和兴趣,走上执行工作岗位。体验了6年之后,田芳已经执结案子近3000件,接触过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当事人。但是“她的投诉举报是没有的,认认真真、清清白白做事,这就是田芳。” 德清县法院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林晓阳说,“喏,那里一盒养生茶,就是她前两天交过来的。”
“我就是公事公办,得罪很多人。”田芳坦言,6年的执行工作中,也接到过一些“招呼”,遇到过一些人情坎,“是我职责范围内的,我会告诉对方抓紧办,不是我该做的,我会告诉他们‘这是我要做一辈子的工作,希望他们体谅’。”
久而久之,周围的人都知道了田芳的为人。“知道她会秉公办事,占不到便宜,也就不会再找她。”执行局的内勤刘凤说。
分管德清法院执行工作的副院长陈文华评价田芳:业务、品德都过硬,工作责任心强,为人谦虚、廉洁。
其实田芳还在审判岗位时,这种不偏不倚的作风就已经非常鲜明。那时的她就要求书记员不能用方言跟当事人交流,更不能随意跟案件代理人或当事人攀谈,以免另一方当事人产生误会。“形象公正也是公正的重要组成。”
得罪过一些人,这并没有成为田芳的负担,反而她觉得得罪一些人才能让自己不会在将来不断得罪人,这是永久保持一颗公心的必要宣示。而且“只要问心无愧,我就不怕得罪人。”
就像一张纸的正反两面,在秉公办事可能得罪一些人的同时,也赢得了更多人的信任和感激。田芳曾经执行过一起交通事故赔偿纠纷案,被执行人是德清本地人,而申请人是外乡人。田芳做了大量工作,为申请人执行到了赔偿款。申请人颇为意外,事后对田芳说:“原以为这笔钱要不回来了,我们不是本地人。”这个申请人为了表示谢意,送了一箱茶叶给田芳,当面被拒绝后,申请人不甘心,又邮寄给她。田芳收到后,直接交到了纪检部门,最后由组织出面寄回给了当事人。
连这点心意都不领受,也有人说田芳不近人情,做得过了。但是田芳依然故我。在她看来,她做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职责,即便是受领这样小小的心意也不能心安理得。(记者 余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