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贵州司法行政戒毒工作顺利实现改革转型

2017-06-23 16:41  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郭美宏
字号  分享至:

  劳教制度废止后,劳教机关职能转型为强制隔离戒毒。面对新的工作职能、工作内容和管理对象,怎么办?四年来,贵州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禁毒法》、《戒毒条例》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意见》,坚持把戒毒人员的教育戒治作为中心任务,抓好抓实工作职能、工作理念、工作方式方法和管理方式“四个转变”,确保戒毒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做好劳教制度改革废止、戒毒职能全面转型这篇大文章。

  抓实工作职能转变 完善戒毒工作组织机构建设

  主动作为,职能全面转型。《禁毒法》实施后,贵州省劳教机关就主动承担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任务,并从2008年7月开始收治戒毒人员主动转型,整合利用场所、设施、装备等资源优势,创新开展强制隔离戒毒工作。2014年6月,原10个劳教所更名为强制隔离戒毒所,新成立贵州省强制戒毒康复医院(特类人员强制隔离戒毒所)和黔西南州强制隔离戒毒所,2015年7月,省戒毒管理局成立,贵州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组织机构体系正式建成。目前,除黔西南州强制隔离戒毒所仍在建设外,其余各所均已满员收治戒毒人员。

  适应戒毒工作需要,有效提升民警履职能力。通过公开招录等多种渠道积极引进专业化人才,为戒毒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对戒毒工作中出现的常见、多发问题与处置方法、工作技巧等进行研究,编制《贵州省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手册》,制作成“口袋本”、电子书、手机版,既是民警“应知应会”知识点,又是基层实战工具书。切实解决了民警在戒毒工作中不会教、不会管、不会处置突发事件等突出问题。既有效提升了民警履职能力,又坚决遏制了“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等不良现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戒毒工作提供基础保障。结合贵州毒情现状和长远发展需要,省戒毒管理局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全省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所建设“十三五”规划》,积极推进戒毒所建设。目前,已有5个项目进入《贵州省政法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方案》,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全省司法行政戒毒所收治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省一所民警组织戒毒人员学习《戒治操典》

  抓实工作理念转变 贯彻以人为本、关怀救助原则

  戒毒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吸毒者戒除毒瘾,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贵州司法行政戒毒机关充分认识戒毒人员“违法者、受害者、特殊病人”三重身份,切实转变工作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关怀救助”,更多地给予戒毒人员人文关怀,让戒毒人员充分感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帮助与关爱,从而增强戒毒信心。

  取消戒毒人员劳动考核指标。全省司法行政戒毒所坚决杜绝超时、超体力、超强度劳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组织戒毒人员从事高危险、高污染项目生产和劳动,着力强化技能培训,凸显劳动矫治手段和其回归社会的适应能力。

  编制《戒治操典》,引导戒毒人员自觉戒毒,实现自我管理。在深入调研、试点探索、多方求证、精心提炼的基础上,省戒毒管理局以“崇德明礼、守法遵规”为内在要求,在全国率先编制《戒毒人员戒治操典》,全面规划戒毒人员的戒治活动,规范戒毒人员从入所到出所全过程的言行举止和礼仪规则,把戒毒要义分解到日常的戒治生活中,明确戒毒所和民警的价值追求在于帮助他们戒毒,只要按要求做就一定能戒毒。消除戒毒人员对戒毒所、民警以及戒治活动的排斥、对抗心理,增强自律,实现自我管理,变“要我戒毒”为“我要戒毒”,变“谁能戒毒?”为“我能戒毒”,调动了戒毒人员戒毒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一大队作为试点单位,对2015年、2016年解戒的371名戒毒人员一直保持追踪回访,目前有116名保持戒断操守,出所操守率达31.3%,比《2013年禁毒工作报告》中显示的操守率相比,提高了6倍多。

  真心实意帮扶,凸显关怀救助。都匀强制隔离戒毒所2016年起,在戒毒人员中开展以“实现微心愿、构架连心桥”为主题的“微心愿”活动,活动开展一年多来,都匀所共收集“微心愿”500条,帮助实现了350条。“心愿墙”和“心愿箱”已然成为戒毒人员吐露心声和倾诉秘密的“基地”。真心实意帮助戒毒人员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化解戒毒人员心头困惑疑问,尽力实现戒毒人员“微心愿”,赢得了戒毒人员的信任和尊重,为确保戒治秩序稳定和促进戒治质量提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此外,其他强制隔离戒毒所还通过延伸帮扶,帮助解戒人员回归就业;实施困难戒毒人员家庭走访慰问机制,积极帮助解决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就读、就医和生活困难等问题,促进戒毒人员安心戒毒,将关怀救助落到实处。

  安顺所借力亲情电话帮助在戒人员安心戒毒

  抓实工作方式方法转变 探索科学戒治方法

  根据《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的意见》中“研究把握司法行政戒毒工作规律,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戒毒工作特点的方式方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贵州司法行政戒毒所勇于创新,进行了积极探索。

  创建“科学戒管、长期联动”戒毒模式。三江强制隔离戒毒所汇集社会部门力量,通过与当地公安、卫计委、教育局、人社局、医院等部门合作。由相关部门派专业人员驻所办公,现场指导,形成合力。构建起戒毒治疗、心理矫治、文化教育、体能康复、职业培训、后续帮扶、安全管理、长期联动“八位一体”的科学戒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管代戒”模式。实现了戒毒人员病有所医、学有所教、技有所长、人有所管。这种戒毒模式改变了戒毒所“单兵作战”、“单打独斗”的格局,构建了全社会“协同奋战”、“齐抓共管”的戒毒新格局。《人民日报》等媒体对此进行报道,司法部、公安部向全国进行了推介。

  将戒毒工作向大墙外延伸,破解戒毒人员“低操守、高复吸”难题。为破解吸毒人员“吸了戒、戒了吸、再戒再吸”,特别是戒毒人员解戒出所后“低操守、高复吸、高回笼”这个难题,省戒毒管理局积极拓展职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2015年起,以安顺强制隔离戒毒所为工作平台,建立“139”延伸帮扶工作机制,帮扶主要针对无经济来源、无谋生手段、无固定职业、无社会保障的“四无”戒毒人员。戒毒所在其解戒回归社会后定期对其守法遵规、戒断操守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与考核,若达到标准,戒毒所对其进行现金奖励或者实物帮扶。机制实施以来,成效明显。签订协议的帮扶对象成功保持戒断操守,实现了零复吸。帮扶对象亲情关系修复率高,家庭接纳度、社会认可度明显提升。

  2014年贵州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与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合作建立“女性戒毒人员心理康复研究基地”,设置了沙盘室、生物反馈集训室、音乐放松室、宣泄室、个体咨询室等功能完善的心理矫治中心;并与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合作,进行戒毒人员的身心状态调查研究,为全所心理咨询师教学、科研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学术平台,2016年女所专业心理咨询师队伍达154人。《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教育》,被列入“十二五”规划教材,2016年首届西南四省戒毒心理学高峰论坛在该所成功举办。

  抓实管理方式转变 推进管理工作精细化规范化

  运用二维码管理,推进信息技术与业务管理相融合。为切实从源头治理戒毒所内安全管理中容易忽视、麻痹、反弹的细节问题,省戒毒管理局在2014年出台《贵州省司法行政戒毒场所安防工作手册》后,以安顺强制隔离戒毒所为试点,在全国司法行政戒毒所内率先引入和运用二维码技术。借助其采集、存储、查询、巡检等信息处理功能,以及信息容量大、查询快捷、便于管理的优势,对戒毒人员、场所重点部位、重点物品的基本信息,以及人员戒管、物品监管、部位巡查、责任落实等情况进行数据化、规范化管理。不仅节省人力物力,减轻了民警手写笔录的工作量,杜绝了巡查、戒管、监督整改等记录错登漏记、随意涂改甚至人为造假等不良现象,还实现了对戒毒人员日常戒管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变,对所内重点部位和重点物品的巡查、管控由传统方式向信息方式的转变,对安全防控和责任倒查等由人为判断向数字分析的转变,切实推进了信息技术与业务管理相融合,客观上促进了民警履职尽责。

  构建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夯实安全稳定工作基础。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安全管理工作流程,提升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省戒毒管理局从2014年起在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开展了戒毒工作规范化建设和管理。2017年,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制定了《贵州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安全风险点管控暨责任倒查办法》和《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离所就医联勤管理制度》等规定和制度,对场所安全风险点实行动态分析、分级管控和清单管理,有力地促进了管理水平提升,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安全隐患,更加夯实了安全稳定工作基础。(图文由贵州省戒毒管理局提供)

  省女所组织小学生参观禁毒展

  

京津冀迎今年最强降雨 四大“预警”齐发

此次降雨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累计雨量大,伴有强对流天气,为展开防汛工作,多个部门相继发出预警。

山西原副省长任润厚受贿贪污案一审 3年前已病亡

任润厚于2014年9月30日因病死亡,提请法庭对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予以没收。

“最忙电视神医”背后:每场报价2万元 患者均" ...

律师指出,这种在各大卫视出镜的“神医”要承担法律责任,而制作和播放此类广告的媒体,也涉嫌违反《广告法》。

大山深处的传承与坚守

神圣的是头顶的那个警徽,珍贵的是心中的那份使命,价值在无私的那种精神,这个家庭的警魂诞生于延安时期对党中央的保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