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被列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是“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试点,被誉为“品牌之都”。目前,泉州市非公企业达3.3万多家,占全市企业总量的98%,工业产值占全市95%,缴纳税收占全市94%。
面对偌大的品牌企业群,如何服务和保障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了泉州市检察机关的重要任务。记者通过几天的走访,带您了解“海丝起点”检察机关的亮点工作,看看诸多的“首创”。
构建新型“亲清”检商关系
在泉州,非公企业“十分天下有其九”。泉州市检察机关抓住非公企业这一个重点,探索出“打击+保护”“监督+维权”“服务+预防”的“安商、护商、亲商”之道。
这不是喊口号,泉州市检察院检察长高扬捷给出明确答案:“我们制定保障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双十条’工作意见,明确对各类市场主体实行平等保护。出台依法容错纠错保障改革创新意见,进一步明确办理涉企案件时应厘清改革探索中出现失误与违法犯罪等‘六个关系’。”
不仅建章立制,该院还建立了检察监督指导中心。这是泉州市检察院立足“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诉讼”定位的开拓创新之举。该院整合侦监、公诉、民行、控申、预防、案管等各业务部门职能,为企业、群众提供“网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办理”的法律服务。中心专设了掌上“非公经济保护”板块和线下企业访谈室功能区,优先受理企业投诉、办理涉企案件、处理企业维权,为企业开辟检察服务“绿色通道”。依托检察监督指导中心,泉州两级检察院率先在全省开展案件程序性信息主动推送工作,律师等可以在第一时间得知案件进展,这也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律师反馈最多最便捷的做法之一。
在晋江市检察院办事的李律师用“质的飞跃”来形容这一举措带来的变化。他表示:“我们可以从中心无偿取得包含所有案件信息的光盘,这大大节省了诉讼资源。还有远程视频接访,方便律师第一时间与公诉人进行案件交流,高效便捷。”
同时,泉州两级检察院还在全市部分园区、企业、行业协会、商会设立30多个检察室入驻服务,为企业提供多样化法律服务,致力帮助解决企业法治需求最后一公里问题。
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成就“品牌之都”
如果说建章立制、构建检察服务“绿色通道”,是泉州市检察机关为服务和保障非公企业健康发展而建造的“龙骨”,那么对众多品牌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就是其“血肉”。
“泉州是‘品牌之都’,非公企业商标权成为受害‘重灾区’,是泉州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呈现出的一大特点。”高扬捷说,为非公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便成了泉州市检察机关的重要任务。
2015年12月,泉州市检察院设立全省检察机关首个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研究中心,带动晋江等检察院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构建全市两级联动的知识产权保护运行体系。从依法惩治知识产权领域犯罪、加强诉讼监督、优化办案方式等方面,为非公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针对品牌受侵权现象突出、品牌跨区域维权力量薄弱现状,泉州市检察院联合泉州市工商局等,促成14家知名企业牵头发起成立“泉州知名企业品牌保护联盟”,强化企业间协同保护品牌力量,协助企业开展异地维权,共同保护“品牌之都”美誉。同时与泉州市公安局、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互动,推动品牌保护联盟充分发挥职能效用。
同时,该院建立企业名录,为众多企业安个“家”。建立一企一档,将全市辖区内高新科技、知名品牌等重点企业列入《百家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名录》,详细登记企业知识产权现状,动态跟踪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及时跟进被侵权处理情况。根据企业类型和需求,为企业定制法治宣讲、维权指南、专业培训等,提高法律服务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泉州支柱产业集中、地域特色明显的情况,各基层检察院分别在辖区设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系点,为本地企业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在德化县,由于大多数陶瓷企业自我保护和依法经营意识淡薄,互相仿制、竞价情况严重,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时有发生。为此,德化县检察院在电商创业园区设立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联络室。
德化县一家知名陶瓷企业相关负责人说:“我们经常向检察官咨询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从商标到专利,特别是有些冒牌的事情会跨省发生,我们就会经常找检察院协助去维权。”
泉州市检察机关依托“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及时移送案件线索,防止侵犯知识产权刑事犯罪有案不立损害企业利益。完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重大疑难案件提前介入、听取检察机关意见等机制,定期与公安、法院召开联席会议,就有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适用开展研讨,统一执法尺度,达成保护共识。
据统计,2016年泉州市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侵犯知识产权犯罪22件27人,提起公诉116件150人,为泉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探索金融检察工作机制 维护地区金融生态
泉州是福建省经济第一大市,经济总量连续18年领跑全省。但当前总体经济发展仍处于下行周期,不可避免会受到波及,不少企业面临着‘融资高山、转型火山、市场冰山’问题,并由此衍生系列金融犯罪案件。2015年,泉州市检察院成立的全省首家专门的金融检察办案机构——金融检察处,便在这种形势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融检察处如何创新、保障非公经济发展?高扬捷说,泉州金融检察工作创新“捕、诉、监、研、防”一体化工作模式,出台《关于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的指导意见》,牵头建立6家金融联席会议制度、反洗钱犯罪协作机制等5项机制建设,从专业化角度为打造公平、有序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司法保障。泉州市检察机关自上而下建立了专业化办案机构,初步形成市、县两级院金融检察工作专业机构体系。目前全市检察机关共有48名干警专门办理金融案件或者兼办金融案件。
在积极参与防范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同时,泉州检市察机关更是依法办理了一批重大、疑难、新型金融犯罪案件,有效打击各类金融犯罪。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市检察院办理的全国首起零口供泄露内幕信息、内幕交易案。
该案公诉人、泉州市检察院金融检察处处长吴美满透露,王某泄露内幕信息、王某某等内幕交易系列案,是泉州市首起、福建省第二起内幕交易案,其中5位辩护人是来自北京、上海的专业律师。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庭审中公诉人将原始证据按照一定顺序加以排列组合,对全案证据材料进行系统分门别类,条分缕析,用形象、直观的图片模型进行多媒体示证,更好地说明原始证据所能证明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公诉效果,具有较大的观摩价值和指导意义。
另外,泉州市检察院还办理了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柯某某涉嫌骗取贷款、票据承兑一案,犯罪嫌疑人通过伪造审计报表、利用关联皮包公司提供担保等手段,骗取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票据承兑折合人民币8亿多元。金融检察处派员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工作,并就案件审计、追查资金流向等问题提出意见,确保后续案件侦办、诉讼过程中衔接配合流畅,现该案已移送审查起诉。
泉州金融检察部门自设立运行以来,在打击金融犯罪、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金融检察的泉州模式初具成效。该机构运行以来,全市检察机关依法打击金融领域犯罪行为及金融从业人员职务犯罪行为,共批捕金融犯罪案件122件149人,提起公诉250件338人;办理金融从业人员职务犯罪案件12件12人,有力维护全市金融市场秩序。
护航非公经济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泉州样本已然形成。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未来泉州市检察机关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将如何发力?高扬捷这样说:“以法治为引领,以办案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正确履行检察职能,为加快建设‘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泉州提供有力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