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
亮点一:提升大数据条件下的警务工作质态
一直以来,安顺市公安机关始终致力于提升大数据条件下的警务工作质态,通过构筑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力推进信息化条件下情指一体化警务实战模式,全面提升了新时期公安机关“防、打、管、控”工作水平。全市刑事案件发案数连续三年下降,通过信息化手段破获的案件达破案总数的70%以上,并侦破了大量以往传统工作方法难以及时破获的案件。
某段时间,安顺市西秀区多个住宅小区内连续发生多起攀爬入室盗窃案件,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案发后,安顺市公安机关高度重视,立即启动情指一体化同步上案机制对案件开展研判。步骤一,警情数据实时汇集,同步上案合成打击,根据对现场进行勘察后掌握的实际情况,将发案警情数据汇入三级研判作战平台进行综合滚动分析,筛选出有效案件信息。步骤二,热点采集寻踪觅迹,串并锁定空中轨迹。通过对采集到的大数据进行系统分析,获得符合作案时间和区域特征的嫌疑人相关信息。步骤三,重口管控锁定对象,基础工作作用凸显。根据对全市案件发案、破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将嫌疑人对象照片放入动态管控系统内进行筛查,成功锁定犯罪嫌疑人。步骤四,活动轨迹同步掌握,神兵天降抓获现行,通过民警的有效布控,使得嫌疑人在刚得手离开小区大门时,就被守候在外的民警当场抓获。
此案从研判到侦破的整个过程基本是办案民警坐在办公室内完成的,受害人还未报案就已破案,这是打破以往传统工作模式,实现从人到案,运用提前预判工作机制的充分体现。
亮点二:实现“七降七升”目标
随着安顺市公安机关情指一体化工作模式的启动,信息数据服务实战、主导侦查、指导防范的作用开始凸显。近年来,实现了“七降七升”的目标。一是主要发案指标“七个全面下降”:刑事案件总量同比下降20.3%;“两抢一盗”案件同比下降27%;抢劫案件同比下降42.2%;抢夺案件同比下降46.7%;盗窃案件同比下降26.4%;诈骗案件同比下降2.5%;命案同比下降23.1%,且全部告破。全年未发生影响较大的重特大恶性案事件。二是严打犯罪工作“七个全面上升”:总破案率同比上升8.6%;“两抢一盗”案件破案率同比上升7.6%;“八类案件”破案率同比上升7.1%;抓获犯罪嫌疑人同比上升7.9%;刑拘同比上升6.6%;逮捕同比上升17.8%;强制隔离戒毒同比上升15.1%。
毕节
亮点一:平台建设标准化
按照省公安厅“犯罪实时控制机制”建设的要求,毕节市黔西县开发了公安指挥调度平台、警务综合管理平台、合成作战平台。以公安警用地理信息平台为依托,将三大运营商“一打三送”系统、“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卫星定位系统、无线图传系统、“天网”空间属性查询系统、公安APP接处警系统、身份证扫描实时比对系统等整合到公安指挥调度平台,为可视化、点对点、垂直式扁平化指挥提供系统支撑。
黔西县还建成了“魔墙”运维管理系统、车辆大数据研判系统、智能实战图侦平台、电子围栏、WiFi信息采集三级封控圈、社会治安二维码门牌管理系统。实现了网格巡逻定位信息、天网监控图像、巡逻处突车视频等全部接入指挥大屏。警务综合管理平台可将接处警、执法办案、队伍管理等8类工作全部纳入,实现信息化管理。合成作战平台实现了作战任务创建派发、信息共享、综合研判推送等功能。
亮点二:巡逻防控网格化
为满足扁平化指挥体系建设的需要,黔西县在城区实行网格化巡逻。将城区划分为4个大网格,每个大网格划分为4个小网格。大网格内配备实现卫星定位的巡逻处突车1辆、巡逻摩托车12辆、移动警务终端30台及应急处突装备。每个小网格由6名巡逻队员驾驶3辆摩托车,佩戴350兆手持机、执法记录仪、单警装备,实行全天候巡逻。
4个小网格之间由巡逻处突车协调巡逻。大网格之间的主要交通要道,由网格交警、巡逻特警进行弥补缝合,形成了线面结合的防控网,时刻保证260余人屯警街面,按照有警处警、无警巡逻、巡处合一的工作模式,开展常态化巡逻防控,零距离服务群众。通过网格化布警,缩短出警半径,处警速度由以前10分钟以上提升到现在2至3分钟;同时,网格巡逻警力时刻处于机动状态,对于需要增援的警情,根据指挥中心指令可在短时间内集结处置,做到“接警快、调警快、出警快、现场处置快”。
亮点三:现场警情可视化
黔西县扁平化指挥调度综合应用平台,实现了“一点定位、一键派警、一目了然、一图调阅”。“一点定位”即利用“一打三送”系统、警用地理信息平台对报警人位置初定位;“一键派警”即点击指挥调度平台,显示警力部署情况,点对点向就近警力下达指令;“一目了然”即利用天网监控视频、无线图传等系统,指挥中心能够实时显示现场情况;“一图调阅”即利用公安地理信息平台,实时查看巡逻警力布防情况,及时调整警力处置、增援、合围。
网格巡逻处突车、特巡警用车安装了大功率探照灯、高清摄像头和图传系统,在城区制高点安装的星光级低照度高位视频监控探头,弥补了天网不能覆盖的盲区,将现场图像同步传输到指挥大厅,实现了现场警情可视化,解决了过去仅凭经验决策的弊端,使指挥决策更加快速、及时、科学。
亮点四:指挥调度扁平化
黔西县建立大指挥格局,赋予先期处置指挥权,实行指挥长负责制,将指挥中心实体化。指挥中心对各类警情全天候指挥调度,按照接警→定位报警位置并查看就近警力→通过350兆或公安APP下达指令→网格警力赶赴现场先期处置的指挥流程,根据不同警情调派警力进行处置,把传统的行政首长决策、层层指挥变为点对点、垂直式、可视化扁平指挥模式。同时,指挥中心可根据警情按照相关预案,调派刑侦、治安、特巡警、交警等警种,把原来独立作战变为合成作战,实现了指挥结构扁平化。
黔东南州全面推广安装“二维码”数字门牌
黔东南
亮点一:大数据+全民共治 治安防控更加严密
今年1月27日凌晨,凯里市发生一起猥亵妇女案件,犯罪嫌疑人作案后驾车逃跑。通过“平台在线”全民共治平台分析发现,嫌疑车辆信息在案发前后曾被多名热心群众6次采集,根据采集地点信息分析,侦查员迅速找到嫌疑人藏匿地点并将其抓获。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黔东南州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积极应用“互联网+”的理念,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全民共治”新模式,建设“平安在线”全民共治平台及手机APP,积极发展注册各类社会力量6万余人,共采集人员及车辆信息480余万条,接收群众举报线索、咨询求助2000余条次,群众自主参与治安巡逻600余次,协助破案200余起。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民共治”格局,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在大数据支撑下,黔东南州公安机关2016年破获刑事案件数同比上升5.93%,破案率上升5.37%,其中命案破案率100%、两抢案件破案率92.05%。今年1月以来破获刑事案件数同比上升27.45%,破案率上升24.95%,其中命案、“两抢”案件破案率100%。成功侦破“5·04”特大网络传销案件,抓获了公安部A级逃犯万某生等一批命案逃犯,彰显了大数据在侦查打击中的强大威力。
亮点二:大数据+公共安全隐患治理更加精细
针对农村消防隐患大,60%以上火灾因电气引发的现状,黔东南州利用物联网技术研发了“智慧消防大数据平台”。
在雷山县千户苗寨、郎德苗寨、台江长滩村、丹寨卡拉村、凯里金井村、南花村、黎平肇兴侗寨等传统村落推广安装灭弧式短路保护装置2126台,智慧电气安全在线监测装置1077台,消防水池液位监测装置20套,消防栓水压监测30套。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农村电气消防隐患和消防基础设施状况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对消防责任人员工作情况进行在线监督考核,加强对群众的消防安全宣传,有效提升了农村火灾防控效能,所有试点单位用户电气火灾事故零发生。
亮点三:大数据+执法规范公平正义更加彰显
黔东南州公安机关年均制作刑事笔录7万余份,交叉签名、笔录雷同、超时讯(询)问、要素不全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给案件侦办和执法质量带来较大影响。
2016年5月,黔东南州公安局自主研发了“智能笔录云平台”,统一规范笔录模版、集中管理笔录数据、自动关联笔录内容、实时检测笔录质量、远程协同案件办理,实现执法过程、执法监督、执法考评一体化运作,全面提升了执法质量和警务效能,得到了检法部门的高度评价。
平台推广应用后,该州刑事案件退侦同比下降32.14%。在2016年该州命案卷宗代表我省参加全国评查获得第2名,取得了贵州省历史上最好成绩。
亮点四:大数据+便民服务警民关系更加和谐
“让群众少跑腿,让数据多流转”。2015年以来,黔东南州全面推广安装“二维码”数字门牌,与社区警务平台、微信公众号、网上办事大厅绑定,老百姓足不出户即可与办事部门交流互动、报警救助、反映情况,真正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云上都匀数据中心网格化管理视频
黔南
亮点一:整合数据资源
海量社会数据的汇集,是大数据应用的前提和基础。针对多年来各部门数据不精准、不鲜活、不丰富、不互通、不共享的问题,黔南州委州政府制定下发《黔南州实名制信息资源采集和快速查询协作执法机制实施意见》,明确各行业主管部门管理责任,全面落实行业实名制度。黔南州政法系统狠抓社会基础信息采集汇聚工作,研发了26类行业APP,建立互联网APP超市,群众可自行下载和注册使用,仅需拍照上传照片即可完成信息采集,图片不保存在手机上,保障了公民信息的安全,基础信息由一元采集变为多元采集;对有数据库的行业、部门采取专用采集设备自动抽取,变部门采集为行业推送,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清洗进入“社会资源信息平台”。信息平台获得贵州省公安厅社会治理创新二等奖。
为充分整合社会视频资源,黔南州制定了《行业小区内部视频监控建设规范》,统一行业小区内部视频建设和接入标准,将各重点单位、部位、娱乐场所视频监控资源接入天网,搭建“社会视频资源整合平台”,实现社会视频与天网无缝对接,织密视频监控网。并将内部数据和社会数据有机整合服务于政法工作,达到了“人过留影、车过留牌、机过留号”的全时段远程监管效果。
目前,黔南州“社会资源信息平台”和“社会视频资源整合平台”共汇聚了53类1.87亿条社会数据,接入了社会视频3800余路。
亮点二:强化社会管理
运用民爆管理大数据实现民爆行业精准管理。黔南州创新研发民爆物品监管服务信息系统,通过接入储存仓库监控视频和运输车辆动态监控视频、开展网上两证审批、推广数码电子雷管等措施,实现了民爆业务办理、比对预警、实时巡查、全程监控“一网通”,并获得全国爆破行业协会科技创新一等奖。
运用摩托车物联网大数据强化摩托车精准管控。黔南州通过物联网“RFID”(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在城市干道和农村道路主要卡口、视频监控点等多个区域采录摩托车及物主信息100余万条,依托省公安厅“多彩警务云”平台,整合数据资源,开展物联网、互联网+、警务大数据关联应用。
运用“天网”和“地网”大数据提升打击防范能力。黔南州以网格化模型为基础,建设高清视频监控10367个,卡口420个,确保环省、环州、环县、环乡镇、环主城区封控圈“五圈”闭环和重点区域、部位、场所、路段“四重”覆盖。将学校、医院、车站、网吧、娱乐场所等监控视频整合汇聚到社会视频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实现了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警”、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出击”的转变。黔南州公安机关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收集研判,通过轨迹联查、关联比对等技术手段,在全省“大数据追逃一号战役”中率先完成总量的40%,并成功侦破了平塘“4·08”命案等一批有影响的案件。
黔西南
亮点一:大数据助力“执法办案”
黔西南州法院将“业绩档案系统”和“绩效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对19项评估和绩效指标进行调整、优化和分解,通过将个案质量的“点”和指标大数据的“面”相结合,实现业绩客观评价,对工作质效低下的干警进行业务约谈、召回预警和召回管理。通过案件质效倒逼,实现从严管理干警。
“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实时跟踪、监督、监管各项工作开展情况的一个工具。”黔西南州中级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孝说。
黔西南州检察院运用司法办案辅助系统和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强化案件管理,实现办案数量、质量、效果与绩效直接挂钩。评查人员应用案件质量评查系统,对案件从受案到办结、从实体到程序、从事实证据到法律适用,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的评查。通过这套系统,过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环节,而现在可以轻松一键完成。“特别是评查统计分析这个功能,以前我们一个人可能要花一个星期的时间,但现在在系统上,案件评查结束了,我点一下结果就出来了,最多只要两分钟。”黔西南州检察院案件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匡晶晶说。
黔西南州公安局建立“大数据实战化指挥中心”+“风险感知、反恐防恐、山地旅游、城区防控、护航扶贫、新型农村、重大安保、队伍督察”8个大数据警务的“1+8”大数据警务模式,将分散的“数据孤岛”连成一片,再通过风险特征甄别模型,对不同类型、不同时空来源信息进行动态集成分析,实现对特定风险人、事、物规律的精准定位,一年来共采集基础数据超过1亿条,推送风险预警信息140万余条,抓获在逃人员20余名,该州公安机关预警防范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建立队伍管理数据督察中心,针对公安机关容易发生执法安全案(事)件的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问题,实现动态监测、智能管理、全程留痕,强化了执法司法风险提示和全流程预防控制。
“我们这里接入了全州公安执法办案场所、接待服务大厅、枪支管理等数据,当监管对象出现异常时,系统会自动预警,我们将立即通知相关单位进行处理。”黔西南州公安局警务督察支队支队长高启洪说。
亮点二:“网上办公”大数据惠民
前不久,外地农民工杨庆洪的儿子在岗位上被机器切断手指,为维护自身权益,杨庆洪通过手机上网申请黔西南州公共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中心通过平台审核后,指派专业律师为其代理维权。
“以前我们去司法局办理还要排队,现在直接通过手机平台系统办理确实很方便。”杨庆洪说。
据悉,黔西南州公共法律援助服务系统将9项司法行政社会服务功能进行统一整合,方便群众查询,实现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监督等服务功能及业务工作动态管理。
黔西南州公安机关从2016年初开始,运用远程联网打印设备,群众就近在乡镇派出所就能完成临时身份证办理。群众办证从过去两处跑变为一处跑,办理时限从一个工作日缩短到几分钟。
“我考试要急用,没来之前还担心,以为要几天才能领到,现在来到这里几分钟就拿到了,真的有点出乎意料。”望谟县坪湘村村民李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