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振宇 北京四中院行政庭审判员 第二届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
在霍振宇的助理眼中,他是“冷峻”的,低调的,“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但更是热忱的,执着的,有着家国情怀的。是法官,也是文人,手持天平,立足个案放眼大局;以笔为剑,妙手著文探究法理。嗜读书,且甚解其意;纵独处,亦乐在其中。有师如此,夫复何求?且看:
我眼中的“专家师傅”
“我在以我自己的方式从事着我所热爱的法官职业,审理案件、总结经验,已成为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从事司法工作与搞学术研究也有共通之处,那就是秉承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惟其如此,才能求得裁判的公信、公平与公允。”
——霍振宇
初识师傅,是在四中院刚成立的时候。那时,他刚从二中院遴选为院里的主审法官,而我有幸成了他的助理。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相当冷峻的,带着古代文人书生的气质和“距离感”。后来在工作中接触多了,我慢慢发现,他高冷外表下其实有一颗追求公平正义的火热之心。
师傅特别热爱审判工作,他,是一个有执着法律信仰的人。
师傅曾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从事行政审判的人心里都要有点家国情怀,往大了说,就是希望能为社会的进步、法治政府的建设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他是如此说,也是如此做的。师傅在办案一线从事行政审判工作17年,审理了大量、各种类型、在全市或辖区内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疑难复杂案件。
一件件大要案的顺利结案,都是他将司法智慧、法学理论、敬业精神与个案审理完美结合的生动实践,更是他立足平凡岗位,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
师傅在工作中特别“帅气”,他,是运筹帷幄胸有丘壑的人。
师傅帅气,源于他超强的庭审驾驭能力。他习惯在每次庭前写好庭审提纲,列出审查要点,环环相扣、逻辑连贯,切中要害。庭审的节奏被他控制得很好,经常有当事人和律师在庭审后向我夸赞霍法官的审判水平高、办案思路清晰、问的所有问题都在“点”上又不拖泥带水。
师傅帅气,还因为他对待当事人态度谦和、有礼有节,面对当事人的不理解或是不理智,他总是能够心平气和,耐心释法。或许,这正是因为他发自内心地热爱着自己的职业,所以才愿意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中,才愿意耐心细致对每一个当事人都做好辨法析理和释明工作吧。
师傅帅气,还因为他是个特别认真的人,校对他的判决是个学习受教的过程,也是个挺省心的活儿,因为他的判决不但逻辑清晰、说理透彻、文笔流畅、一气呵成,而且几乎没有一个错别字。
师傅勤于思考擅写文章,他,是专业造诣深厚的人。
师傅曾说,他一直在思考,作为法官,应该而且能够生产出怎样的知识产品。他认为,司法的知识作品不应过分关注书斋中形而上的宏大叙事,也不能沦为面向社会大众的普法宣传材料,其毋宁是面对审判当中的疑难问题,探究法理,阐释法条,研判案件,以谋求理论与实务的相互沟通。
师傅的法学专业理论造诣非常深厚,对审判实务和法律问题有着深入研究,坚持在“运用”上下功夫,致力于从学理中提炼、细化可供审判实践操作的具体规则,应用于个案的裁断之中,同时寻求不同部门法理论之间的视域融合,探究其中蕴含的共通法理。他的个人专著《行政登记与司法审查》就探索了行政与民事交织的一个疑难问题。
在工作中,他不断总结审判经验,积累司法知识,笔耕不辍。参加工作以来出版个人专著1部,合著4部;论文曾在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荣获二等奖、三等奖;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征文二等奖;执笔过最高法院、市高级法院及本院多项重点调研课题,如加入最高法院2015年度审判理论重大课题“设置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研究”课题组并作为主要执笔人等等;还参加了市高院初任法官培训教材编写工作。他曾在最高人民法院用于指导全国行政审判工作的《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在《法律适用》、《人民司法》等刊物发表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共计30余篇。
师傅钻研书籍心静如水,他,是个嗜书如命的人。
师傅曾经说,想要将理论恰当的运用于实践,实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一境界,前提就在于打牢理论的基础,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以他在审判工作中有一个习惯,遇到问题,总喜欢翻翻书本,找找答案。
有次我问他一个关于工伤的问题,他竟然从案头一尺多高的材料中翻出了一叠订好的法律规范和上级法院指导意见及相关案例的汇编,并且告诉我这是他在多年工作中积累下来的,遇到相关的规定或裁判观点,他就会分好类放在一起,时不时拿出来翻翻看看,这样再遇到类似案件,心里就会更有数。
在审理或合议案件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快速从书柜中找出一本相关的参考书,找到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来梳理审判思路或佐证支持自己的观点。每每此时,我总是心生佩服,因为这说明满书柜的书他都看过,并对其中的内容了如指掌,对各层级的法律规范、上级法院的指导意见都心知肚明。
其实师傅是个有点不食人间烟火、“不接地气”的人,他好像只在网上买一样东西,那就是书。如果看他接了一个电话就兴冲冲的跑到楼下,过一会儿抱上来的肯定是一箱子书。拆开箱子,他常会像个孩子得到心爱的玩具那样跟我介绍,“你看这本书,特别好,作者是某某,写的是……”他买的多是些专业领域相关的书籍,或政治学、社会学等学术专著、大部头的历史典籍,也有当下最流行的网络小说、武侠文学等,《琅琊榜》《明朝那些事儿》《心理罪》……都是他买了还没看就被我和庭里的小伙伴们拿去传阅了。每次我们在聊天中说起某本书,他总能说出书的大致内容、书中细节或是他读这本书的感受、作者的其他作品,我一度怀疑有没有他没看过的书……
十七年时光荏苒,他谦和低调、温润如玉,沉醉在书香之时,纵然只有清风明月为伴,依然乐在其中。
十七年岁月如梭,他胸有丘壑、不畏困难,端坐在法台之时,纵然手下并无千军万马,依然威风凛凛。
十七年以笔为剑,担道义、著文章,他始终坚持总结司法实践中的经验,把对审判的热爱和思考融入点滴文字。
十七年手持天平,从书记员到主审法官,以布衣之身始终坚守在行政审判办案一线,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是心中永恒的家国情怀。(戴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