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专门把心理疏导室的墙壁涂成绿色,墙上装饰了黄色雏菊和向日葵,让它有一种家的温暖……”4月10日,在新疆伊犁州特克斯县人民检察院,记者走进了用该院女检察官郑艳玲的名字命名的“艳玲姐姐心理疏导室”。
2016年6月,特克斯县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涉罪未成年人案件时结合心理教育疏导,引入“沙盘游戏治疗法”。通过这一轻松而又具有创造性的游戏治疗方式,为有心理偏差的涉罪未成年人、未成年受害人提供心理疏导,让犯罪少年吐露心声,引导受害人敞开心扉走出心理误区,重拾生活信心。
郑艳玲长期办理未成年人案件,她对未成年受害人、嫌疑人的心理进行了深入研究。2016年,郑艳玲考取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她摸索着把心理疏导和办案相结合。在该院党组书记李鳌的大力支持下,“艳玲姐姐心理疏导室”诞生了。
李鳌告诉记者:“我院设立以检察官名字命名的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室,旨在帮助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正确认识自己的犯罪行为,重塑人生信念,早日回归社会,帮助未成年受害人排解负面情绪,治疗心理创伤。”
去年9月,郑艳玲在办理一起性侵案件时,首次使用了“沙盘游戏疗法”对受害少女果果(化名)进行了治疗。果果第一次来到“艳玲姐姐心理疏导室”时,目光呆滞,沉默不语,她摆的都是房子形状的沙具。郑艳玲分析果果缺乏安全感,她从果果的家庭入手,说出了果果渴望父母陪伴的心声,使果果放松戒备,敞开心扉,说出了遭遇性侵的事实。第二次心理疏导时,果果面部表情放松,在摆出一个家的模型后哭了。郑艳玲从果果的细微变化中看到她对温馨家庭生活的渴望。经过耐心疏导,果果对她渐渐产生了依赖。她说自己因得不到父母的呵护,童年孤单且没有安全感。郑艳玲开导果果放下包袱,忘记伤痛。考虑到果果需要住院治疗,该院对果果启动未成年人司法救助制度,给予果果1500元司法救助金。果果第三次走进心理疏导室时,已经可以和郑艳玲有说有笑了。
2016年,17岁的强强(化名)与他人合伙盗窃30余起,赃款全部用来上网和吃喝。在检察院讯问室,强强不愿交代犯罪事实。来到“艳玲姐姐心理疏导室”,通过郑艳玲两次沙盘游戏心理疏导,强强思想上发生了变化,交代了犯罪经过,主动向检察官承认了错误。
“事实上,心理疏导工作从我和孩子一见面就开始了。”郑艳玲说,在与涉罪未成年人见面前,她不仅要认真查看未成年人的资料,还要收集、总结未成年人在面对涉及家庭、亲友等敏感话题或问题时,产生的身体、情绪表现,以此来判断其心理活动,从而“对症下药”。
目前,郑艳玲已经利用沙盘游戏解开了十多名未成年人的心结,为失足少年和遭遇心理伤害的未成年人煲出了一碗碗“心灵鸡汤”。(童文艳 张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