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青海西宁法宣:“十百千万”计划在行动

2017-03-30 09:11  来源:青海日报  责任编辑:郭美宏
字号  分享至:

  到2020年,青海省西宁市要实现法治宣传教育体制机制完善、资源共建共享、覆盖全方位的普法新模式,打造具有西宁特色的“四梁八柱”全社会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新格局。

  “七五”普法开局之年,西宁市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省委关于法治建设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王晓对新时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要求,通过开展以“四梁”(法治队伍、法治文化、法律服务、法治创建)为构架,以“八柱”(法律进机关、法律进农村、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学校、法律进企业、法律进单位、法律进寺院、法律进军营)为基础的法治宣传教育“十百千万”系列共建行动,从而以法治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法治文化建设为依托,以法律服务为支撑,以法治创建为载体,以提高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目标,持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养,提升西宁市法治化水平。

  法治宣传队伍:高精尖深而广

  成立10个普法讲师团,培育100名普法骨干,征募1000名普法志愿者,培养10000名法律明白人。打造一支高精尖、深而广的普法宣传队伍,是西宁市“七五”普法的基础。因此,西宁市将筛选一批政治信念坚定、熟悉相关法律知识、具备专业特长并热心公益普法的法学专家、教授和法律实务工作者成立“七五”普法讲师团,根据不同普法对象需求,实施精准普法,为各类社会群体提供免费的“菜单式”法律服务,发挥在推西宁市“以案释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和发挥普法骨干作用,在市级党委部门、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社会团体等部门培育100名法治宣传教育骨干,在部门行业法治宣传教育中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地见效。

  组织开展普法志愿者征募活动,吸纳司法和行政执法部门青年工作者、高校法律专业青年师生、中小学师德教师、社会各类青年法律从业人员担任普法志愿者,多渠道、多途径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治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全力推动西宁市普法志愿者服务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

  在西宁市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筛选具备一定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的市民,通过分层次、多渠道、有重点的集中培训,到2020年培育10000名法律明白人,把普法宣传、法律服务的触角伸到基层,推动全民学法用法工作深入开展。

  法治创建:触角伸向最末端

  创建10个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创建100个法治建设示范单位,创建1000个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10000个文明单位(五好文明家庭)。打牢基础,扎牢根基,让普法阵地建设的触角延伸到最末端。

  西宁市将依托司法、教育等资源,建立有一定规模、具有法治宣传教育功能并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政法机关、院校、教育、廉政、文化场馆等10个市民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特色鲜明、教育直观、体验深刻,确保重点普法对象均能到基地接受2次以上法治教育体验活动。

  到2020年创建和命名法治区(县)、“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诚信守法示范企业”、依法办事示范单位等100个法治建设示范单位,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创建组织健全有力,法治教育扎实有效,管理监督制度规范完备,矛盾纠纷能有效化解,社会和谐稳定的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有效增强农村(社区)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和依法自治能力,到2020年创建1000个国家、省、市级法治示范村(社区)。

  以创建文明单位、五好文明家庭为抓手,把单位、家庭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单元和有效载体,推动文明和谐法治单位家庭新风尚,推动单位家庭遵纪守法、诚信友善、厉行节俭。到2020年创建文明单位、五好文明家庭10000个(户),以单位、家庭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以单位、家庭的文明促进社会的文明。

  法治文化建设:文化浸润实现最大化

  成立10个法治文艺演出小分队,举办100场法治节目巡演,创作1000部法治文化作品,建成10000个公益普法宣传窗口。依托文化形式灵活多样的特点,把生硬的法律条文变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高效、快捷地实现法治文化传播和浸润。

  依托西宁市各艺术协会、民间文艺团体、社区群众性文艺演出队伍、专业演出团体,成立由基层文艺工作者和村(社区)群众参加的10个法治文艺小分队,结合民间曲艺、青海花儿等河湟文化,创作编排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独具西宁特色的法治文艺节目开展巡演活动,进一步增强普法感染力和吸引力。

  利用“文艺搭台,法治唱戏”的模式,结合多种文艺形式,将法治知识融入文艺表演,直观、生动地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到2020年西宁市举办法治文艺下基层巡演达到100场(次)。

  把法治文化与河湟文化、地域民间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编排融入法治元素的贤孝、平弦、青海小调、花儿等文艺节目,创作法治公益广告、法治漫画、法治曲艺、法治书法和摄影等作品,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法治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产品、活动的需求。

  在西宁市公园广场、社区等公共场所建立法治宣传长廊(宣传栏)、法治橱窗和电子显示屏,在车站、商业楼宇等人流密集场所制作法治公益广告,利用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等节点滚动播放,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广覆盖的宣传格局。

  法律服务:零距离无盲区

  建成10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立100个法律服务工作站,建成1000个法律服务室,办理10000件法律援助案件。让法律服务深入人心,温暖人心,在倾情的法律服务中让老百姓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建立健全符合市情、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打造西宁市“城区半小时、农村1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在县(区)设立法律服务中心,设置12348法律咨询热线、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导引、法律咨询、社区矫正和人民调解等窗口,使群众能在一个平台上,享受“综合性、一站式、超市化”的法律服务。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法律服务。

  在乡镇(街道)建立法律服务工作站,在乡镇(街道)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大厅设立法律服务窗口,配备法律顾问,实现基层法律服务全覆盖,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西宁市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村(社区)法律服务室。统筹配置以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主体的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推动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 2017年底前,实现西宁市村(社区)法律服务室实现全覆盖。

  把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纳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做好法律惠民工程,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站和联系点建设,健全基层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完善便民服务举措,实现法律援助申请快捷化、服务零距离,做到应援尽援,使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惠及更多困难群众。

  媒体公益普法:多举措多手段

  打造10个普法微信公众平台,建成100个普法网站(专栏),创作1000个网络普法作品,发布10000条普法公益广告。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提高普法的快捷性、普遍性、实现随时随地,不留死角。

  利用微信覆盖面广、资讯量大、传播迅速等特点,编辑推送内容翔实、准确权威的法治信息,定期推送与市民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开展“指尖上的普法”,实现法治宣传从实体社会到虚拟空间的全覆盖。

  建设法治宣传教育云平台,形成以西宁法治网为主干,政府和地方门户网站为补充的普法网络体系,实现法治信息发布、在线学法考试、普法工作指导交流、公益法律服务等功能一体化,推动普法资源开发开放、共建共享。

  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创作法治微动漫、微电影、微视频,创作普法“微产品”,传播法治好声音,更多地把法治元素有机融入动漫微电影作品中,使人民群众在欣赏相关作品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的熏陶。适时开展网络普法作品创作征集大赛,扩大网络普法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打造以平面媒体为基础,广播电视媒体为依托,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为生力军的全媒体法治宣传教育新平台,在报纸、广播、电视、手机微信公众平台、APP客户端,大力度、经常性在显著位置、重要版面、黄金时段持续刊播普法公益广告,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到“法律就在身边”,多方位、多角度展示西宁法治建设成果。

警方:内蒙古居民楼爆炸为非法存储爆炸物引发

目前,该案主要犯罪嫌疑人已全部抓获,公安机关已刑事拘留涉案人员16名。

河南城管被瓜贩刺伤身亡案一审开庭 案发监控公布

城管与路边卖西瓜的商贩张某夫妇发生冲突,冲突过程中,张某持刀将城管工作人民李某刺伤,李某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技术服务公司充当电信诈骗帮凶为获利群发诈骗短信

据了解,这些技术公司和涉案人员,通过短信平台发送诈骗团伙提供诈骗内容,并以此获利。

入额法官的思维蜕变

“断奶”是有啼哭的,但这是成长必须经历的阵痛,如同春芽只有经过风霜的历练,才能茁壮成长,这就是入额法官的思维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