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城市安全信息系统(雪亮工程)、“跨域.连锁·直通”式诉讼服务平台、智慧检察大数据分析平台、“12345”便民服务平台……“互联网+”已渗透到泉州社会治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然而,面对综治基层基础建设总体上较为薄弱的局面,如何补齐短板破解难题?
今年来,作为福建省唯一两度荣获“长安杯”的全国综治优秀市的泉州市再次勇立“智慧潮头”,按照中央提出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的要求,在全市开展“智能化建设推进年”活动,以泉州市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为支撑,着力打造“一纵三横”泉州E治理新格局,激活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
何为“一纵三横”泉州E治理新格局?记者了解到,“一纵三横”即以E字型架构为表现形式,以此来统领泉州E治理体系建设。
以网格化信息平台为支撑
“一纵三横”的“第一横”即推动重点领域信息化应用,进一步发挥已经搭建起来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整体效能。通过网格化信息平台把重点信息化应用项目有机集成起来,作为泉州“E治理”的重要支撑。
泉州市已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域、全网、全链条”的全市统一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目前,全市13个县级、163个镇级、2463个村级(其中社区416个)已划分网格7067个。建立了数字化网格基础图库;配备各类专兼职网格员1.12万人,组建基层网格队伍,实行定网、定人、定责。
以网格化信息平台为支撑,泉州市各地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晋江市试点推行基层服务社会化,把部分公益性岗位和不涉及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服务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外包给有资质的社工机构承接,借助专业力量激活城市“细胞”,形成“网格化+社工服务”;石狮市网格化信息平台与“12345”平台无缝对接,畅通网格事件处置和便民服务事项流转渠道,形成“网格化+12345”;南安市推进村级平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融入网格,强化联网应用,达到“互联互控、资源共享、一点布控、全网响应”的效果,形成“网格化+村级视频监控联网应用”……全市各地初步形成了以“格”为工作基础、以“网”为运行依托的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让社会治理工作在网中“跑”起来。
将职能部门应用融入网格
社会治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从根本上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尤其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形成工作合力。因此,“第二横”为社会治理具体项目的应用,即职能部门的应用。
目前,法院、环保、食药监、消防等部门均已在泉州市网格化信息平台上定制开发了相应的职能应用模块,并委托网格队伍采集所需数据或协助工作,推行“网格化+职能应用”。
“在进行司法送达的时候,法院对一些当事人的地址等情况并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网格员具有人地两熟的优势,通过我们可以提高送达效率,根本性改变以往‘大海捞针’式的人工搜索模式。”3月21日,已经协助法院给2名当事人送达法律文书的德化县龙浔镇兴南社区网格员苏彩华向记者介绍道。
智能APP深入服务群众
“从寨头316号往301号下来路长坡又陡,没有任何警示标志,存在安全隐患。”3月18日上午,网格员连梅兰在经过德化寨头新村时发现一路段存在安全隐患情况,马上在“泉州E治理”APP里录入该事件信息,该任务事件当天下午便得到处理。
这是网格员通过“泉州E治理”APP深入服务群众的一个小小缩影。
“网格化+”的应用成型,如何真正运用让基层“活”起来?“神经末梢”至为重要!自去年开始,泉州市依托网格员队伍和基层综治力量运用“泉州E治理”APP,做好日常动态信息的搜集、核查和上报,打通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这便是“第三横”。
打开“泉州E治理”APP,除了基础数据、任务事件,专业工作中包含“护路路线、人社管理、计生管理、卫生管理、民政管理”等13项,网格员在走村入户过程中,只要发现问题随时拿起手机,有针对性地反馈到该应用上,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迅速化解在基层。
“互联网+”贯穿始终
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网格化信息平台、职能部门间联网应用共享,抑或是智能APP的运用,互联网应用贯穿始终。而市、县、乡、村、单元网格“五级运行网络”贯通到村(社区),实现了服务管理纵向到底、不留死角。这也是“一纵三横”的E型架构中“一纵”的生动诠释。
与此同时,考虑到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综合改革创新工程,没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就难以深入推进、持久开展。泉州市各地普遍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列入同级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统筹社区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合理确定网格员酬薪待遇,建立常态化保障机制,稳定网格员队伍。并建立了指导培训、积分奖励、星级评定机制,激励激活网格队伍,确保工作持续性。
“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找准问题、创新思路,把泉州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切实激活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泉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锦明掷地有声地说。(林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