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起,新修订的《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将正式实施。历时9个月的修订审议,93.8%的修订幅度,这部被誉为“史上最严”的地方性法规,着力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和广大市民对食品安全的期盼。
条例不仅给本市食品安全问题最严的准入标准、最严的监管、最严的处罚与追责等,还创新性地以“备案制”破解弄堂美食的证照难题,并首次将餐饮配送纳入监管范围。
此前,上海弄堂里的“网红”美食店“阿大葱油饼店”和“梦花街19号馄饨店”,因无法办理证照一度被关停,引发舆论热议。在依法严格监管和鼓励创新、满足百姓需求之间如何平衡?记者注意到,新的条例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体现一种“柔性”智慧,给“网红”弄堂美食“留了一条出路”。
条例推出小餐饮备案制度,即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但经营食品符合食品安全卫生要求、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的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向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办理临时备案,同时开具两张清单:一张是正面清单,哪些情况可以准入,给街镇更多操作性;另一张是给监管部门、企业的负面清单,哪些是不可碰触的底线。在市政府日前召开的相关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食药监局局长阎祖强还透露,上述“两张清单”管理的相关配套规定,不久也将面世。
相较“一刀切”的简单监管方式,这无疑是管理上的一种探索与创新,也体现了监管部门的主动作为和管理理念的转变。
但我们同时注意到,还有一些民众反映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待解决。比如,作为特殊食品的保健品问题。近年来,以免费送礼品、免费体检等为“诱饵”,吸引老人去“听课”,最后“忽悠”老人购买保健品的消费骗局屡屡见诸报端,损害了老年人权益。本报亦曾推出相关系列报道。
保健品同样属于食品范畴,这点毋庸置疑。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监管部门更加注重对于保健品生产环节的源头监管,问题是,其在销售等环节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谁来管?怎么管?
其实,记者了解到,在该条例审议阶段,关于“保健品”的话题曾被代表们频频提起。有代表指出“这样的骗局已不是个案”,建议地方立法中能对“保健食品”的规范进一步细化,针对老年人保健品营销骗局等问题,希望有关方面能加以监督和查处。
但很遗憾,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条例中对上述问题并未进一步体现。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保健品营销监管和执法过程中可能确实存在难点,也涉及多个部门。但并不能因为“难管”而“不管”,反之,更加需要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多部门多力量联动参与,治理这一“顽疾”。
食品安全问题与百姓息息相关,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类似“两张清单”这样的“主动作为”,希望相关部门在监管上方式上有更多的探索与创新。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上海建设成为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记者 胡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