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
二十一世纪初期,面对轰轰烈烈的司法改革大潮,北方山区小县法院的胡法官一直心里没底,是退是进?回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到今从事司法工作已三十多年了,岁月如歌,缕缕思绪,纷至沓来……
胡法官已经纠结了好几个月了,自从上次全体会议院长传达司改精神以来,他就游离在了进退边缘。
过完年,胡法官就四十九周岁了,二十一年前被任命为审判员,担任副庭长十年,担任庭长五年,兼任审委会委员五年,他是资深法官。年轻的时候,胡法官期盼改革,从大处讲,他期盼着能够大展宏图,从小处讲,他希望工资待遇能够再提升一些,毕竟,家中老父每月医药费就将近两千。多年来,他和家人一直捉襟见肘。
但是,改革是在他四十八岁的时候来临的,他已经由青葱年少走入中年,逐渐向老年进发,踩在机遇的尾巴尖上,他五味杂陈,不知所措。胡法官是在距县城较远的小镇读书长大的,时值恢复高考不长,便如意的考取了省内中等专业学校,苦读二年后分配回家乡工作。胡法官调到法院工作是受父亲影响的,其父建国初在外地工作,后来组织解决了长期两地分居问题,将其直接调回当地法院一个小镇法庭,退休后颐养天年。胡法官也深受父辈感染,毅然选择法院。
胡法官轮换了两个基层法庭。那时,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几间办公室,和乡政府一个院办公,单位配置一辆二五O两轮摩托车,头戴大沿帽,肩扛天平,蓝灰色华达呢服装,穿上神采奕奕。特别是冬天的剪羊绒大衣和棉帽,骑上电驴抵御北方呼啸寒冷刺骨天气,十分惬意,而彼时法官威信很高,也很得人敬重,人们甚为羡慕。
基层法庭虽然条件艰苦,也不能很好顾及家庭。但胡法官从中提升了不少,他从一名书记员被提为助审员,开始独立办案,说是办案,实际上是以调解为主,真正开庭判决的极少,而且因人少无法组成合议庭,必须回县法院开庭。在老庭长的言传身教下,胡法官很快进入了角色,走遍了所辖区域的山山水水,摸清了每一个村的村情,对于诉讼当事人的主要社会关系更是了如指掌。因他年轻,又与群众打成一片,当地群众热情地称他是“小胡法官”。
那时候,人们似乎格外淳朴,人情味浓的化都化不开,一个村有邻里纠纷、家庭不和睦,全村跟着着急,从妇女队长到村干部,轮流着做思想工作,绝大多数的案子能在开庭前调解,整个社会的助力意义巨大。小胡法官在几年中,脚步遍布法庭所辖的几十个村庄,调解书却是塞满了文件柜,调解率一直位居全县前列,基层法庭是县法院派出机构,也被当地乡政府看成重要成员。每到农闲时的冬季,参与统一组织的“农业税、提留、计划生育”等工作,对做思想工作不成的“顽固户”,还需要亲自入户赶猪、牵羊、装粮食等,当村干部的“保安”,每当完成一个村子的任务,大队伙房里杀鸡宰羊,高高兴兴庆祝。
小胡法官基层十几年,不仅处理了大量民事纠纷,而且也积累了很好的人脉,他热情待人、辨法析理、认认真真,其敬业精神赢得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赞誉。如今,每当下乡办案,人们就可一眼认出他,并争着要请至家中吃饭。
几十载春秋一晃而过,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依法治国观念深入人心,胡法官每每感叹,人们法律意识提升了。法院收案数量每年以惊人的数字递增,而村委会、人民调解等发挥的作用却越来越有限,大量案件涌入法院,过去那种“有困难大家帮助解决”的状况似乎像是海市蜃楼一般遥远,人与人关系远了,法官似乎也不像过去那么有权威了,更多时候像是个出气筒子,原告骂完被告骂,还不能还口,社会舆论更是风暴口,一个处理不好,什么样的篓子都能捅出来。年轻人离婚的越来越多,法院半数以上案件都是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老胡并不愿意拆散人家的婚姻,但诉至法院的矛盾,也终归要得到解决。
近几年来,胡法官出的判决越来越多,案子在后面追着屁股跑,他实在没有精力一次两次三次地做调解,为了把判决书写得严谨,他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致力于研究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指导案例。
但是,胡法官还是发觉日日勤奋的自己落伍了,法庭引入了新设备,建成了科技法庭,声像一体,同步录入,胡法官在眼前的电子显示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书记员记录笔录的过程、证据的影像以及一些视听资料,但是胡法官却不会使用,只能在书记员的配合下开展工作,而法院的信息化水平却不等人。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办公自动化、无纸化、案件信息即时录入、网上审批、文书上网、电子卷宗归档,越来越陌生的办案模式,胡法官适应得有点吃力。他看到年轻人都能够熟练操作的系统,在自己手里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峰,一点一点,感觉到了年华逝去的沮丧。
(二)
胡法官处理各类案件几十年,挨骂已经不新鲜了,被当事人找茬也是家常便饭,也曾多次被举报,当然因为行得正坐得端有惊无险,这些年新闻中屡屡爆出法官被当事人报复的新闻,他也逐渐看淡了,哪行哪业都有风险,他不惧风险,但岁月给他留下的,远远不止淡然和超脱,更多的是斑驳的蚀痕。他年纪大了,高血压、高血脂,心脏也不太好,常年吃着药,身体却在超负荷运转,一周开四五个庭,一年将近二百个案子,儿子高考时他还加班写判决到晚上十点半。然而,体力逐渐衰退,他感叹青春不复当年。
随之而来的是司法体制改革,院长在主席台上侃侃而谈,院庭长不再为案件把关、审委会职能改革、司法责任制、法官终身负责、扁平化管理……这些新词语的出现让胡法官在隐隐认同的同时又略有点无所适从,他不知道该怎样走下去。
他清楚地意识到,改革之后,法官待遇提高了,但附随的是责任也大了,自己能否适应新时期的新机遇,身体状况是否还能继续超负荷运转,是否会占据年轻但优秀的法官入额的机会,这是一系列问题。
胡法官取了两个月工资,郑重地请了年假,他要出去放松一下,去温暖的沙滩和阳光中去,细细思索一下下一步的出路。然而,他还没走,一件群体性纠纷案件就摆在了他的案头。劳动争议纠纷引发的集体上访案件,县里领导非常头痛,希望法院能够妥善解决,院长思虑再三,将案子分到了胡法官手中。
胡法官看了一下,是当地一个企业与上百名职工的劳动争议纠纷,该批职工多为达到退休年龄被辞退的。上百份诉状,每份诉状均要求企业支付经济补偿金、加班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等各种费用达十余万元,多数职工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补交社保费用。
胡法官估算了一下,该起纠纷案件标的额竟将近两百万元。胡法官还没捋出思绪,一大群工人就浩浩荡荡过来“讨个说法”,等他得到消息赶过去,分管领导已是一脑门子汗,嗓子微哑,在和七嘴八舌的工人交涉中。胡法官看着领导脑门上挂着的亮晶晶的汗珠,心中一股暖流升腾而起。
好在胡法官曾在该企业所在的镇上做过十几年的法官,与一些工人认识,加上多年开展调解工作经验丰富,在千家万户饭菜飘香的时候,终于安抚住了情绪激动的工人。
掐灭手中的烟,胡法官有些失神地望着满地的烟头,终于想起曾答应过妻子戒烟,已经半年不抽烟的他,竟不知不觉将领导走时放下的一盒烟抽了个底朝天。胡法官懊恼地拍了拍头,一面想着晚上回去老婆又免不了一顿唠叨,一面纠结着群体性纠纷的处理方案,心底的某个地方还马不停蹄地考虑着入额与否的大难题。
案子并不复杂,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劳动者在这种情况下提起诉讼有法可依,绝大部分工人履行了仲裁前置程序,也没有超过仲裁时效和诉讼时效,依法应保障其合法权益。涉案企业是从一个作坊式加工厂发展起来的,多年来得以发展壮大,但是管理方式还较为落后,确实在签合同交保险等方面不够规范。但是,作为一个小企业,现金流本就不够充足,如果判决一下,这部分债务就一百多万,多年来在该企业工作被辞退的工人不在少数,他们只知道同等情况下别人拿到了钱,可不会理解仲裁时效和诉讼时效,如此一来,不仅会让法院工作陷入被动,企业经营也可能陷入瘫痪,届时会有更多员工失业,就算企业勉强度过难关,以后达到退休年龄的工人都在被辞退后索要十余万元,对于企业来讲也是不堪重负,社会效果并不见得好。胡法官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应当以调解方式结案。
胡法官向办公室申请了一辆车,带了一个书记员,按照诉状上的地址,一个一个给工人们做工作,一百多个工人,胡法官跑细了腿,含着西瓜霜奔波在昔日留下过脚印的村镇,动用了多年的人情储备,展开车轮式战法。昔日的村干部们,如今大多数已经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了,昔日与小胡法官一起喝酒的村民,如今也大多儿孙绕膝,但是也正是他们,帮助胡法官做了大量工作,事情逐渐明朗起来,原、被告双方被胡法官的敬业精神感动,先后几次聚在一起研讨处理方案,终于达成调解协议,绝大多数工人拿到了补偿款,从两万到五万元不等,胡法官松了一口气,他知道,在他的努力下,工人们作出了巨大让步,他们希望,企业能够更好地经营下去,为他们的子女、亲邻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胡法官也认真地和企业领导做了交流,他撰写了一份司法建议书,希望企业能够聘请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法务人才,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同时,不断提升职工待遇,及时为员工缴纳各类社会保险,严格依照相关法律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合同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执行,避免以后类似问题的发生。胡法官还与企业工会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协助工会完善一系列制度措施,提升了工人的维权能力和水平。
(三)
待圆满处理了劳动争议系列案件之后,胡法官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海南之行,阳光、沙滩、假日酒店、热带风情、新鲜的水果和椰汁,胡法官在心疼钱的同时也彻底放松了心情。他看着在海水中嬉戏的妻子和儿子,压抑已久的愧疚涌上心头,这么多年,因为经济的原因,他竟是第一次带家人旅行,妻子当年姣好的容颜,已经爬上了岁月的痕迹,而儿子,长得比自己还要高出半头,这些年,他该是错过了多少?
一瞬间,他觉得自己应该放松下来,转到行政岗位或者辅助岗位,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妻儿,而不是每天披星戴月地回家。
他举起相机,拍下妻儿的笑颜。
假期结束回到单位,领导办公室的桌子上,放着企业写来的感谢信和工人代表送来的锦旗,领导正愁眉苦脸地看着一份判决书,见他进来,招呼他一起看看。
胡法官熟悉这类案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他处理过无数的案例,但是裁判结果却不尽形同,每个案件有每个案件的特殊性,他深知这个道理,从不生搬硬套。
这份判决书是新任命的一个审判员写的,拿来让领导签发,文书文辞流畅,审判程序没有问题,事实认定也很清楚,但看到裁判结果,老胡的眉毛拧成一个疙瘩,依照相关法律规定,裁判结果没什么错误,但综合分析,这种解决方式会激化矛盾,且给执行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
领导语重心长地说:老胡,我知道你最近对于法官入额的事情有些犹豫,但是你看,我们优秀的审判人员不少,高学历的比比皆是,文书写的质量很高,但总有一些年轻的审判人员经验不够充分,裁判结果看似没什么问题,但拿书本知识直接处理矛盾纠纷,免不了与社会实际略有脱节,会造成法院工作的被动局面,他们是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师傅”引进门啊!法院司法改革在即,很快,院、庭长就不再签发文书,案件类型五花八门,自己为自己把关,裁判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将来肯定会出现,咱们单位需要你们这些专家来会会诊、把把脉啊!
领导那天推心置腹说了很多,他希望像老胡这样的资深法官能够参加法官遴选,届时以庭长、审委会委员身份入额继续发挥余热,更希望这些资深法官能够在年轻法官需要的时候,通过专业法官会议或者审委会为相关疑难案件提出一些意见建议,指引他们少走弯路,推进法院审判质效的提升。
听了领导语重心长的一席话,胡法官嗫嚅着,兀自道出了心里话,来法院工作三十多年了,司法改革叫喊了几十年,终究还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任何实质举措,原地徘徊不动,而真正动真格的时候来了,自己却已不复当年的激情,员额法官薪酬待遇提升确是好事,但他深知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智慧法院、办公自动化的推进对他来讲挑战重重,从私心来讲,他也不想以知天命的年纪直面入额之后的各种考核指标以及繁重的工作压力,更何况入额比例有限,他不愿挤占年轻人的机会,愿意发挥自己调解工作的优势,继续巩固多元化解机制诉调对接工作,他很愿意将自己多年处理矛盾纠纷的一些经验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切磋,如果单位或者同事有任何困难需要他帮助的,只要能力所及,他必义不容辞,继续发挥余热。
胡法官如释重负地走出领导办公室,他从五楼走到一楼,好多年轻的、富有朝气的面孔在微笑着与他打招呼,他们美好的眉眼中,是对自己由衷的敬意,他想,这是一种传承,世界曾是我们的,但终归是他们的,但他总得为未来做些什么。
胡法官嘴角微微上扬,步伐轻快,心情愉悦,在走出法院大门的那一刻,恍惚间看到了昔日骑着摩托车、头戴大沿帽、肩扛天平的自己从眼前呼啸而过,转过头去,他看见了审判大楼上悬挂着的自己再熟悉不过的法徽,骄阳正照在法徽上,熠熠发光。(完)
作者:山西广灵县人民法院 李汉宏 李慧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