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聊城市坚持法治引领、改革创新,通过大力整合法律服务资源,积极推进基层法律服务全覆盖工程,打造“12356”工作格局(实施“一个工程”、成立“两支队伍”、搭建“三大平台”、完善“五项机制”、发挥“六种职能”),有效打通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工作开展以来,全市群体性上访事件和非访量明显下降,行政复议案件显著减少,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7.16个百分点。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杨东奇先后来我市实地考察调研,并给予充分肯定。
(一)实施“一个工程”,提升依法治市水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建设,特别是全国律师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后,市委主要领导围绕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充分发挥律师作用先后进行调研,提出通过实施“一乡镇一团队、一村居一顾问”工程,推动实现基层法律服务全覆盖的总体思路。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关于推进基层法律服务全覆盖,实施“一乡镇一团队、一村居一顾问”工程的意见》,以市委、市政府文件下发。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分别召开常委会、动员会,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和组织机构,并制定落实意见,分解细化任务,压实领导责任,形成了上下贯通、纵向到底的“立体化”格局。
(二)健全“两支队伍”,引进专业化人才。一是乡镇(街道)法律团队队伍。坚持属地、双向选择和开放原则,把好入口关、程序关、培训关,建立法律服务人才库,选拔具有良好职业操守、丰富执业经验、热心公益事业的法律服务人员,在全市135个乡镇(街道)层面,组建一支3名以上由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的法律服务团队。乡镇(街道)法律顾问团队,每月至少到乡镇(街道)现场服务4个工作日,每年开展不少于2次的法制宣传教育。二是村庄(社区)法律顾问队伍。严格法律顾问聘请条件和程序,实行推荐、审核制度,在全市6405个村庄(社区)配备一名法律顾问,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调配。截至目前,共有41个律师所、69个法律服务所、135个司法所的1874名法律服务人员参与法律顾问工作。村居(社区)法律顾问,每个月至少在负责的村居(社区)服务4个工作日,每年至少开展2次法制宣传教育。
(三)构筑“三大平台”,实行精细化管理。一是构筑实体平台,实现法律服务“一站通”。在县(市区),建立公共法律服务指挥中心,将法律顾问、信访受理、矛盾调处有机结合,为群众提供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在135个乡镇(街道),依托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和司法所,建设法律服务工作站,设立法律服务接待窗口,及时对群众法律咨询和法律事项进行解答和办理。在6405个村居(社区),依托村(社区)党支部、综治办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工作室,方便群众就近获得基本法律服务。二是构筑热线平台,实现法律服务“一线通”。建立“12348”热线呼叫中心,将单一的12348热线拓展为融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普法宣传、综合服务等为一体的法律服务热线。以人工专用坐席为依托,负责咨询解答,派发电子工单、分流具体业务事项,形成集法律“一口咨询”、办事“一口受理”、纠纷“一线调解”的电话办事、电话调查、舆情反馈等为一体的多元化服务模式,确保群众投诉、求助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三是构筑网络平台,实现法律服务“一网通”。利用百度地图建立了“法律服务地图导航”系统,标注全市所有专业人民调解工作室、人民调解委员会、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构建“半小时法律服务圈”,群众据此可查询周围5公里内的法律服务机构。同时,研发对应手机App软件,将网络平台所有服务功能整体移植到智能手机上,推出微信定位查找、微信预约、微信办事等功能,群众通过智能手机随时获取“全、新、快、准”的法律服务机构信息。
(四)完善“五项机制”,保障规范化运行。一是部门联动机制。各级综治部门负责牵头抓总,抓好组织、考核、检查和督导。司法部门负责抓好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加强有关部门横向联动和市县乡纵向协调。财政部门负责统筹安排工作经费。市大督委办公室定期对各地各部门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加强对法律顾问工作的指导,律师协会负责法律顾问工作的研究、培训和业务指导,其他部门按照分工各负其责。二是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各县(市区)定期上报工作进度,乡镇(街道)每月召开一次法律顾问工作例会,准确掌握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办法措施;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统一制作公示图板,公开法律顾问姓名、单位、照片、联系方式、工作职责、监督电话等信息,便于群众联系、咨询和监督;建立工作台账制度。村级法律顾问做到“九个一”,即入一次户、给一张便民联系卡、送一张法律明白纸、发一份调查问卷、送致广大群众一封信、建一个公示栏、制定一个村规民约、上好一堂法治课、每月向乡镇(街道)汇报一次情况。三是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经费保障体系,由市、县、乡三级财政按照3:5:2比例,列出2600万元专项资金,在市、县司法行政机关设立专户,专款专用,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实行法律顾问经费动态增长机制。四是信息管理机制。建立全市基层法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日志和台账等信息网上采集、及时录入,进行数据分类统计、舆情排查研判、业务考核督查。同时,制定下发《聊城市基层法律服务全覆盖信息管理系统考核办法》,对工作情况定期考核通报,实现精细化管理和信息化管控。五是奖惩考核机制。市综治委将其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体系,严格实行综治领导责任查究。由司法行政部门对法律顾问履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建立调整退出制度,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取消参与基层法律服务的资格。同时,组织开展“十大优秀法律顾问”、“十大优秀法律团队”评选活动,公开通报表彰,极大地调度了法律顾问的积极性。
(五)发挥“六种职能”,推行优质化服务。一是化解矛盾纠纷。法律顾问将矛盾化解关口前移,积极参与村务管理、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等热点难点问题,定期对人民调解员进行法律培训,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截止目前,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967件,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已成为群众新选择。二是重大决策论证。在乡镇,法律顾问积极参与重大决策论证、规范性文件制定、项目谈判签约、突发事件应对等涉法事务。同时,法律顾问通过进村入户、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基层呼声,把握民生动向,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三是提供法律咨询。在村居,法律顾问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解疑答惑,帮助困难群众申请法律援助,协助其办理法律援助手续。目前,共提供各类法律服务124063件,解答群众法律咨询50398次,办理法律援助1398件,提供其他法律服务28610件。四是重要合同审查。通过参与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等涉法文件审查,累计挽回经济损失820多万元,帮助党委、政府提高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五是指导案件办理。法律顾问对乡镇(街道)、村居(社区)重大、复杂、疑难案件进行业务指导,委托代理行政复议、诉讼、仲裁等法律事务。工作开展以来,共代理诉讼案件620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40件。六是法制宣传教育。法律顾问采取举办讲座、送法下乡、发放便民服务卡、明白纸等形式,对基层干部群众进行法律培训,宣传国家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提高基层干部依法管理农村社会事务的能力和基层群众法律意识。目前,共举办法治讲座6676期,受众近200万人次,制作法治宣传栏3397个,发放宣传手册18万册、致村民的一封信49万封,知法守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