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中一湖澄净碧透的溪水,水面微波粼粼不见半丝杂物,山鸟不时追随汽艇与来宾同游……由福建省武夷山市检察院携手法院、公安等部门在东溪水库共建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示范区,成了游山揽水的好去处。
福建省是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是全国唯一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2015年7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福建省为13个提起公益诉讼的试点省份之一。福建省检察机关将生态检察工作拓展延伸到刑事、民事、行政检察的各个环节,不断完善“专业化法律监督、社会化综合治理、恢复性司法实践”三位一体的福建生态检察模式,创新公益诉讼、生态修复等履职方式,依法全面落实生态检察司法办案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和生态效果。
公益诉讼剑指生态保护行政不作为被纠正
福建省检查机关立足检察职能,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主动融入社会化综合治理,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完善生态检察长效机制。记者从福建省人民检察院获悉,目前全省检察机关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368件,支持公益组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2件,法院已经判决5件,检察机关均胜诉,初步形成可复制的公益诉讼经验。
生态环境案件中的受害对象往往包括不特定的多数主体。试点地区检察机关通过依法授权充当公益诉讼人,弥补了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主体的缺位,强化了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获得了社会和群众的认可。福建南平市一家采砂厂在建阳区宸前水库库区非法洗砂,废弃物排入水库并堆积了38亩,影响了河流行洪安全,破坏了水资源,库区居民反映强烈。建阳区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这个情况,于去年9月向建阳区水利局发出检察建议书要求予以制止和处罚。此后,建阳区水利局虽有所行动但处置并不彻底、不到位,采砂厂也没有受到罚款处理,废弃物继续堵塞水库。2016年12月2日,建阳区检察院以公益诉讼人身份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2017年2月9日,延平区法院对这起行政公益诉讼案进行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场作出一审判决,依法支持检察机关提出的诉讼请求,判决被告建阳区水利局于判决生效后30日内制止违法洗砂行为,并于2017年汛期来临之前排除宸前水库库区河道存在的行洪安全隐患。“以公益诉讼人身份依法进行生态环境维权,体现检察机关的责任担当。”当地一名关注此案的人大代表为检察机关进行点赞。
“检察机关的介入十分重要。”东溪水库管理局局长金烽介绍说,近年来,检察机关与当地党委政府和库区管理部门联合进行了一系列生态整治和保护行动,严厉打击毁林、污染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成效十分明显。目前水库环境质量各项指标长期达到或好于Ⅱ类水质标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97%,林草覆盖率达98%,东溪水库成为武夷山又一个优良生态环境名片和亮丽窗口。
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延伸了生态司法保护的环节和内容,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生态美的需求和期待。据了解,2015年9月,按照福建省人民检察院部署,福州、泉州、三明、南平、龙岩等5个设区市开展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一年多来,检察机关加大对各试点地区“母亲河”、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涵养区的保护力度。据福建检察机关公布,惠安县检察院督促县公用事业局履行职责案、龙岩市新罗区检察院督促区环保局履行职责案、三明市清流县检察院诉县环保局不依法履职行政公益诉讼等案件相继做出判决,检察机关全部胜诉,有力地推进环境生态主管部门依法行政,个别相关部门对危害环境“视而不见”、怠于监管的行为得到依法纠正。日前,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办理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经验做法,被推荐在全国公益诉讼推进会上作经验介绍。
恢复性司法多领域推广机制创新确保生态修复
以往的毁林案件查处后,即使当事人坐牢期满,荒山还是依旧,受损的生态得不到恢复。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福建检察机关在办理生态刑事案件时坚持宽严相济的司法政策,对当事人以承担劳务、缴纳植树保证金、亲友代植等形式补植补种树木恢复生态功能的,建议司法机关依法对其从宽处理,在全国首创“补植复绿”的办案机制。
2016年,龙岩市新罗区一名上山扫墓失火烧山190多亩的村民,被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据办案检察官介绍,这个案子移送到新罗区检察院审查起诉后,检察机关在查清事实、收集证据起诉的同时,对詹某进行说理教育,促使他主动对烧毁的山场进行补植复绿并通过验收,在检察院督促下,詹某补种树林260多亩,缴纳履约金近40万元。根据他的表现,检察官向法院提出量刑建议,这名村民获得轻判。
为了使主动补植复绿的当事人都有机会获得从宽处理,检察机关还通过抗诉使相关当事人得到司法救济。检察机关提供的一份司法文书显示,闽清县男子张某前年在省璜镇前峰村“炼山”时失火烧掉大片林木,造成经济损失二十几万元,被法院一审以失火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3个月。闽清县检察院办案检察官发现,张某具有积极赔偿损失、落实补植复绿、与受害方达成谅解协议等多项从宽情节,可在有期徒刑3年以下处刑,并可适用缓刑。于是检察机关依法提起抗诉,最终,检察机关抗诉请求适用缓刑的理由获得采纳。
以“补植复绿”为切入点,生态修复补偿机制还被检查机关推广到大气、水流、土地、矿山等领域,开展“养鱼治污”、“放流增殖”、“流域整治”、“退茶还林”等多种形式的生态修复行动。福建省检察院副检察长李明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毁坏林木、非法采矿、污染水源等破坏生态环境刑事案件中实行有针对性的多样性生态修复,不仅能使受损的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偿和修复,还能给被告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有利于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吴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