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山东东营河口区创新举措提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实效

2017-03-08 15:36  来源:山东长安网  责任编辑:王贤臻
字号  分享至:

  河口区位于山东东营市北部,辖区面积2365平方公里,总人口29万,辖177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境内驻有9个胜利油田二级单位和济军综合训练基地,区情、社情、民情复杂。近年来,面对各类矛盾纠纷多样高发的严峻挑战,河口区坚持从最基本、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入手,按照“系统化设计、规范化推进、务实化创新、责任化落实”的思路,以健全组织领导体系为抓手,以建好源头防控、基层调处、综合化解三张网络为支撑,开创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新格局,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一、实行齐抓共管,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组织领导体系

  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作为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促进社会平安和谐、保障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谋划、扎实推进。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和谐安民”工程的意见》,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安排。立足辖区油地军港并存的实际,与胜利油田驻区单位、济军综合训练基地、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建立矛盾纠纷化解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区域一体化工作格局。二是严格压实责任。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部门参与”的总体要求,区委、区政府把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先后两次专题研究部署这项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作出专门批示,带头接待受理群众反映诉求,亲自协调化解突出矛盾纠纷和重点信访案件;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明确抓好分管领域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重要职责;把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列入对各镇街、区直部门(单位)综合考核内容,通过任务分解、专项督查、量化考核、一票否决等措施,推动工作开展落实,并与政绩考核、评先树优直接挂钩,把工作压力层层传递到了各级各部门。三是全力支持保障。区委、区政府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基础建设、经费保障、科技支撑等方面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给予全面倾斜和全力保障。近年来,相继设立了区民生热线综合服务中心、区人民调解中心、区人民来访接待中心等实体化工作机构;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区综治工作指挥中心、区联合接访中心、区民生热线综合服务中心一体化办公场所,建成网上信访系统、“远程调解、援调对接”线上线下平台;逐年提高村级调解员、专业调解员报酬补贴,并由区和镇街足额列入财政预算,为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依托民生热线,建好矛盾纠纷源头防控网

  从2011年起,在全区开通民生热线,并专门设立区民生热线综合服务中心,秉承“民呼我应、民需我助、民忧我解、民愿我为”的工作理念,向社会作出“群众提出的任何诉求快速承办,需要政府的任何帮助竭力办好”的郑重承诺,有效畅通了群众诉求反映渠道,解决了大量民生问题,防止了民生诉求升级转化为矛盾纠纷。一是打造“一号通、无框架、全天候”服务平台。即凡是辖区内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困难和问题,都由一个民生热线号码受理,不受油地管辖、部门职责、性质类别等条条框框的限制,24小时全天候在线受理。民生热线与全区6个镇街91个部门及9个油田驻河口二级单位整体联动,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诉求受理网络。二是创新“运行畅、时效强、高效能”运行机制。民生热线全程跟踪监督每一件诉求办理,督促承办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办结,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针对群众不同诉求,分别采取一般问题下单分办、疑难问题会审联办、重大问题报批专办、推诿问题问责督办等方式进行快速处理。创新实行“首席代表”、“首接负责”、“首长直办”、“首办成例”和“六方联动”、“油地联动”、热点问题预案等工作运行机制,确保了群众各类诉求得到及时有效办理。三是铸就“零拖延、真解决、一拨灵”工作品牌。加强民生热线受理人员规范管理,制定落实106项工作标准,实行绩效考核管理,开展“优秀民生使者”评选,提升了热线服务水平。对各部门、各单位办理群众诉求情况实行月通报制度,保证了民生热线交办事项快速反应、及时处理、按时回复。同时,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了“现场督办、短信巧办、协调会办、曝光促办、带案直办”等督办措施,提高了督办实效。

  三、壮大调解队伍,建好矛盾纠纷基层调处网

  在村居,实施村级人民调解员与信访信息员、综治联络员、安全员“四员合一”,全面落实“七职六化”管理模式,根据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评定等级,并以每人每年3600元为基数标准发放相应补贴。全区共配备村级人民调解员232名,年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万余起,把大量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化解在内部和萌芽状态。在镇街,依托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了矛盾纠纷受理调解窗口,配备2—4名专职调解员,全面负责辖区内调解工作的牵头指导、督查考评和复杂矛盾纠纷的调处,实现了一般纠纷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在区级,设立实体化的人民调解中心,并分别成立交通事故、医患纠纷、劳动争议、诉前调解等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按照有威望、有能力、有经验、有热情、有知识的“五有”标准,选聘知名律师、退休法官、行业专家等98人组建区人民调解员专家库,按照每人每月2500元的标准计发基本报酬,派驻在各行业主管部门开展第三方调解工作。对村级调解员、专业调解员参与调处的矛盾纠纷,按照难易程度和调解效果,实行“一案一补”,每起给予50—300元不等的奖励,并启动实施“金牌调解员培育工程”,定期评选表彰优秀调解员,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调解工作能力水平。

  四、强化衔接联动,建好矛盾纠纷综合化解网

  针对情况复杂、诉求多元、依靠基层调解力量难以有效化解的矛盾纠纷,在区综治委的牵头协调下,健全落实多元衔接、部门联动、综合化解的工作机制。一是强化“访调对接”。着眼化解已经形成信访案件的矛盾纠纷,将区人民调解中心与区综治工作指挥中心、区联合接访中心兵合一处,采取“1+2+N”的联合接访调处模式,落实专职律师全程参与调解制度,实行部门常态进驻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群众诉求分流办理与当场调解相结合,实现了群众诉求“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二是强化“警调对接”。着眼化解由社会治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在各镇街公安派出所全部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人民调解员提前介入,与民警相互协作、共同调解。去年以来,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 4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三是强化“诉调对接”。着眼化解进入审判机关的矛盾纠纷,在区人民法院成立诉前调解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室,根据案情积极引导当事人以调解方式化解纠纷。对案情简单、争议不大的民商事案件,以非诉讼调解方式先行调解;对已立案的民商事案件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民事部分,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同时,在法院内部积极推行案件繁简分流和速裁机制,既提高纠纷调解质效,又促进案结事了人和,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四是强化“专案专调”。着眼化解涉及征地拆迁、非正常死亡等各类重大紧急疑难矛盾纠纷,成立由公安、司法、国土、安监等部门工作人员和律师组成的专案组,实行专家会审调处,通过权威的分析研判、专业的释理说法,确保调解工作按照法治、规范的轨道调处。

相关报道

三月,警花绽放

穿上藏蓝警服,挽起飘飘长发;温柔写在脸上,坚强装进心里。决心走进“男人帮”的警营那一刻,有人问:你,行吗?你笑而不语

高端网络访谈:海南省院检察长贾志鸿谈司改亮点

最高人民检察院于3月8日举行2017年第九场“看得见的正义”高端网络访谈,邀请海南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贾志鸿, ...

人民时评:民法典编纂,立下法治中国新标杆

民法总则的出台,将更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并将成为公民民事权利的手册、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依据。

看守所民警揭秘高墙里的那些事儿

在押人员是游走在黑暗中的人群,监管民警的责任和意义不仅是简单的看好守好,更在于当好在押人员人生中的明灯,给他们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