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柴玮津以一名女性的柔韧为弱势群众撑起一片法律的蓝天。
柴玮津出生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青少年时期的农村生活,让她看到了农民太多的艰辛,也让她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2008年8月,承德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成立,柴玮津被市法律援助中心委派到工作站专门负责办理农民工案件。很快,许多农民工闻讯而来。有一些外省的农民工拿不到工资,在异地他乡举目无亲,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看到这种情况,柴玮津和同事们恨不得立刻帮农民工拿回他们的血汗钱。为此,她和同事们在建筑工地、劳动监察、劳动仲裁和人民法院之间穿梭奔走。

年底,农民工讨薪案件比较集中。一次,腊月廿六,一批农民工走进法律援助工作站。他们在承德市一建筑工地从事墙面装饰工作,因为被拖欠工资,东奔西走讨要无果。柴玮津安抚着农民工们的情绪,告知大家法律援助中心一定会帮助他们。此时已是年根,要想走法律程序显然不太可能。
当天下午,她和李忠文主任便赶到工地。工程项目负责人虽然认可拖欠工资,却以各种理由为借口不愿意支付。李主任和柴玮津和这名负责人谈到傍晚也没能说服他支付工资。第二天一早,柴玮津和李忠文冒着寒风又来到工地,经过一上午的摆事实、讲法律,项目负责人终于同意支付工资。两人跟着他去外县的家中取出10多万元钱,回到承德已近午夜。

腊月廿八,她和李主任一起驱车30多公里来到农民工家里,将工资一一发到他们手中。农民工们动情地说:“不知该咋谢你们,这回我们就能好好过年了!”
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她受理了一起沈阳女孩小晴追到承德向母亲讨要抚养费的案件。柴玮津了解到小晴的母亲早年与沈阳一男子同居并在此期间生下小晴。在小晴6岁的时候,小晴的母亲因与男方发生矛盾离家出走。小晴跟随父亲去了沈阳。一直到16岁,她都因为是非婚生子女没有上户口。为了上户口去做亲子鉴定,但是,鉴定结果竟是她和父亲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这件事让父女俩都无法接受,小晴甚至不吃不喝不上学。
柴玮津很快为他们办理了法律援助手续,但她还是不放心小晴。柴玮津拉着小晴的手跟她聊天,告诉她不要害怕,与养父没有血缘关系并不可怕,真正的亲人是不会彼此放弃的,要相信和养父长期积累的感情,也不要去恨妈妈,恨一个人自己会很痛苦,也许妈妈有自己的苦衷。在柴玮津的帮助下,小晴最终和妈妈和解了。小晴继续跟随养父生活,妈妈每月支付小晴生活费1000元。
每一位法律援助律师都可能在社会上遇到很多不理解,甚至是非议。“有时候就连法庭上坐在你对面的当事人都会用蔑视的口气说‘什么援助律师,我就不信给钱他不要’。但是法援律师永远不会被金钱所诱惑,也不会惧怕权势威胁。因为在我们的心中,法律的天平是衡量世间万物真假美丑的标准,不容亵渎。”柴玮津眼神中透露着坚定。
胸怀正义为百姓,一副柔肩有担当。多年来,柴玮津认真办理着每一起法律援助案件,“当弱势群体因为我们的帮助走出困苦,因为我们的付出权益得到维护,那一刻,我们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的努力很有意义。”这是柴玮津——一名正直的法援律师的内心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