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红霞在身边
甘肃庆阳正宁县法院民一庭副庭长曹红霞二三事
她,飘逸的长发顺肩而下,明澈的眼睛炯炯有神。生活中,她笑容满面、温和可亲;审判席上,她思辩敏捷、自带威严。她叫曹红霞,一个17岁孩子的母亲,一名从事家事审判工作20多年普通而又平凡的法官。然而,两次全市法院三等功、两次“偶像法官”、三次“办案标兵”、五次全县优秀共产党员……这一摞摞的荣誉证书,又印证了她并不普通也不平凡。
“群众看的不是证”
1996年,22岁的曹红霞走进了法院的大门,被分配到榆林子法庭工作,同事称赞她是政法学院的毕业生,科班出身,聪明能干,责任心强,是一个有前途的年轻人,可她心里知道--一个法律专业的毕业证说明不了什么,从学生到法官,把学识变成能力,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于是,她下定决心要向前辈学、向人民群众学。白天,她或是向老庭长请教审判经验,或是深入田间地头、机关学校,了解各行各业的具体情况;晚上,她常常挑灯夜读,几乎翻遍了庭上的所有卷宗,看遍了院里订阅的各类审判书籍。老庭长赞赏地说:“这丫头学东西有一股子‘疯劲’。”
2004年,曹红霞高分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当别人为她高兴,并投以羡慕的目光时,她却淡淡地笑道:“通过司法考试着实令人兴奋,但这只能说明你用功了,当事人是不会在乎你有什么证,能把事处理了才是他们想要的。”
正是这种执着和谦逊,让她实现了从“小曹”到“曹法官、曹庭长”的完美蜕变。如今,她又成了正宁县法院年轻同志心目中的“曹老师”。
能断家务事的好“经纪”
“曹法官,你给我听着,这婚我坚决不离,你要是判离了,我就跟你没完……”“这日子没法过了,这婚离不了,我就死在你们法院”……刚刚见到主审法官曹红霞,一起离婚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就冲着她来了。
见此情形,值庭法警正要上前制止,曹法官却示意拦了下来,然后平静地说道:“你们两口子打官司,这庭审还没开始,你们倒先审问起我来了,那好,你们一个一个来……”这种平和的语气让双方当事人都有些不适应,也有些不好意思。
无论当事人多么暴跳如雷,首先要让自己心平气和,这是曹红霞办理家事案件长期坚持的一个原则。因为她知道,法官发火,导致的结果就是“对骂”,对案件毫无益处。况且,像今天这样的情形,她见得多了。
在曹红霞“背对背”的耐心调解下,双方当事人的情绪终于平静下来了,曹红霞又把他们叫在一起,从家庭、孩子、事业等方面,拉家常式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指出各自的不足和过错,一起离婚纠纷在男女双方相互致歉中得以化解。
对于家事纠纷,曹红霞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代官司三世仇,尤其是家事案件,一定要做到一个“和”字。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累但快乐着
冬日的早晨,太阳还没有完全露出来,曹红霞便和书记员彭艳梅启程出发了。这天,他们要到4个乡镇去送达材料,还要到50公里外的三嘉乡秦曲村去开庭,途中要翻两个深沟。
来到秦曲村时已是下午两点多了。
这是一起追索赡养费的案子,原告吕大妈患有严重的风湿病,行动不便,无法出庭。可她万万没有想到,主审法官曹红霞竟然来到了她的床前开庭审案,而且还给她带来了水果和牛奶。老人顿时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乡亲们听说曹法官来了,都赶到吕大妈家里。
最终,吕大妈的两个儿子在曹红霞的说服教育下,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老大当场答应把母亲接到自己家里,老二也愿意定期给付一定的生活费,并坦言,他们都是因为兄弟俩的矛盾,才没有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让母亲受苦了。看到曹法官这么远来办案,还给他的母亲带来东西,自己更觉得愧疚不已,今后一定要好好孝敬母亲。
这起案子审完已到了下午五点多钟,太阳马上就要落山了。曹红霞扶着已经僵直的腰,起身慢慢向停车的方向走去。
一抹晚霞透过云层照在她的长发和脸庞,显得那么美丽、那么迷人……(李洋樊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