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我要投稿
长安播报

上海今年将新增700套电子警察

2017-02-14 02:18  来源:上海市公安局  责任编辑:黄琴
字号  分享至:

  近日,逸仙高架西侧近内环高架出口路段上一辆白色依维柯紧跟前车,对旁边车道想要并入的一辆小轿车丝毫不让,小轿车多次试图转向都被“顶”了回去。而这一幕都被出口处路灯架上的电子警察完整记录了下来,并形成4张照片固定证据,白色依维柯将因未按规定交替通行违法行为吃200元罚单。

  目前,上海已全面开启新一轮电子警察建设工作,今年预计新增电子警察700套左右,电子警察的执法内容也将进一步扩大:除已试点实施的抓拍“不按规定交替通行”外,“机动车不按规定让行”也有望纳入电子警察抓拍范围。去年12月15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曾传出消息,上海准备再建1.8万套电子警察,真正实现对交通违法行为“全覆盖、零容忍”。

  对此,有市民担心,电子警察会让驾驶员有意识地“选择性”守法,使得交通管理者对技术过于依赖。这种担心有必要吗?

  “电子警察”是太多还是太少

  “现在上海交通管理几乎言必称‘电子警察’,可国外一些城市已开始逐步减少电子警察的使用了。”一位有海外生活经历的市民告诉记者,在美国洛杉矶和交通管理向来严格的美国东北部地区,都有这样的趋势。

  “相对电子警察悄无声息地抓拍,事后再寄账单,现场抓捕的震撼力要强得多。”前年曾去美国自驾游的市民杨先生至今难忘:“我前后看到十几起交通违法,比如超速、占用应急车道等,竟然全部被警察抓现行!我当时就留下一个印象,在这里交通违法一定是会被抓的。尤其是高速公路上警车在后面追,甚至警察可能举枪,这种震撼教育远远超过电子警察。”

  “上海这样的城市,电子警察目前还不够。”有市民表达出与杨先生完全不同的观点。在他们看来,上海人口和车辆都太多:按照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公布的2016年底上海汽车保有量322万辆计,即使上海5万民警全部参与交通管理,依然捉襟见肘。况且目前上海的交通管理正处于“立守法规矩”的阶段,加大电子警察的投入是必要的。诸如压线行驶、未按规定让行等交通违法行为转瞬即逝,仅靠现场执法难以取证。有市民表示,对于上海来说,电子警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功能还要拓展升级。

  “养成”习惯靠教育还是处罚

  南北高架东侧近鲁班立交进口路段的电子警察是上海第一套抓拍“不按规定交替通行违法行为”的电子警察,去年12月31日启用至今,已处罚87起相关违法行为。而今年1月28日在逸仙高架西侧近内环高架出口路段启用了第二套抓拍这一违法行为的电子警察设备,目前已抓拍相关违法33起。

  “这说明电子警察对交通习惯的形成作用有限。”在一些市民看来,电子警察相关信息公布,导致驾驶员“选择性守法”,知道哪些路段有抓拍何种违法行为的电子警察后就有意识地“守法”,但在没有电子警察的路段却违法依旧。在他们看来,教育才是真正形成良好守法习惯的根本:“要让一代人从小就有守法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不良交通习惯。”

  但也有市民认为,西方用百年形成的“汽车文化”,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当前面临着跟这些国家和地区同样的交通现状,却要在短短十数年里形成习惯,必须严管重罚。

  交通管理靠人工还是靠技术

  “超大型城市的交通管理包括执法管理,更多应用技术是大势所趋。”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广泛使用电子警察并不意味着民警“解脱”,恰恰相反,电子警察抓拍的违法行为全部需要民警核实确认,这一工作量随着电子警察的广泛使用呈几何级增长:“判定是否违法才是交警工作的核心之一。”

  “电子警察真的是什么都能管吗?”在一些市民看来,目前上海交通管理的一大短板——行人和非机动车违法,就无法通过电子警察管理:“这说明很多违法行为还需人工管理。”

  “只有把能交给电子警察的交给它们,才能解放警力去管理那些电子警察没法管理的‘疑难杂症’。”一些专业人士认为,广泛使用电子警察并不会带来交警的依赖和倦怠,反而能真正把力量用在“刀刃”上。

相关报道

"你就信哥吧!"这句话让300多名交警心里有底

老罗一直说,“当年穿军装、现在穿警服是我一辈子最自豪的两件事。知足!”

老人与人争吵次日病发死亡 争吵者被判担责10%

根据因果关系的性质和法理以及双方的过错程度,法院酌定李芳自负90%的责任,黄杰夫妇承担10%的责任。

“国的我”为啥火了?

“国的我”火了,并不是偶然,这是我们年轻一代对于爱国情绪的新生代表达方式。

谁说蜀黍不过情人节?!

蜀黍的情人节,没有鲜艳的玫瑰、没有相约情调浓郁的咖啡店,有的只是接处警、打击犯罪、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