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惩治“老赖”有妙招
查控平台系统让老赖财产无所遁形
在外人眼里,到法院打民事官司,拿到胜诉判决书一段维权之路就算画上了圆满句号,殊不知执行判决还有一段路程要走。这段路程有多远?更多地取决于被执行人。近年来,一些“耍赖”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的“老赖”出现,不仅增加了法院执行工作的难度,也让一些当事人对法院心存怨言,甚至有的当事人认为法院执行“不作为”。
去年,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要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天津法院也列出了时间表,用一年时间解决涉民生案件的执行难问题,用两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那么,执行难究竟难在哪?对于那些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的“老赖”,法院有哪些惩治招数?成效如何呢? 执行难在哪?
老赖人难找 财产匿难寻
俗话说:欠钱还钱,天经地义。而在生活中,一些人借钱时“低三下四”,等到还钱时却“翻脸不认账”。为了追账,让债权人身心疲惫,即使是借助法律途径要回欠款也是“一场持久战”,以至于有人戏称“欠钱的才是爷”。
“现在很多当事人都是在要债无果的情况下,寄希望于通过法律诉讼帮助自己讨回公道,因此,对于法院来说,作出公平判决只是第一步,更重的责任是帮助当事人要回欠款,让被执行人履行应尽的义务,但执行工作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天津高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郝树龙说,法院在执行案件时,有一部分被执行人并不配合,而是想方设法地逃避执行,这些人也并非没有履行法院判决、裁定的能力,而是抱着“能拖一天是一天的”态度,这也让执行工作时常陷入僵局。执行难“难”在哪?长期在执行岗位工作的郝树龙概括地说,难点在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很多当事人跟法官“躲猫猫”,或是先口头承诺一定会执行判决,随后是一拖再拖,还有的是转移、隐匿、处分财产规避执行,利用公司法人制度规避执行,虚假诉讼、恶意诉讼规避执行,利用执行和解、执行救济制度规避执行,形式多种多样,甚至也有采取暴力抗拒执行。
天津惩治“老赖”有妙招
1 查控平台系统让老赖财产无所遁形
最高人民法院开通“总对总”网络执行查控系统,系统能自动向法院反馈被执行人在银行开立的账户、余额、资金往来等信息。本市法院借助这一平台可以与全国324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网络对接。法院执行人员只需通过系统填写申请表、制作法律文书、领导审批、电子文书盖章,直接发送给各银行,便可足不出户对被执行人在银行的账户、银行卡、存款及其他金融资产,直接通过网络方式采取查询、冻结、扣划等执行措施。除此之外,本市法院还与市国土房管局、市公安局、市公积金管理中心等部门建立“点对点”网络执行查询机制,实现数据共享。比如,对不履行法院判决的被执行人,可以冻结、扣划其住房公积金,贷款买房也将受限。去年,全市法院应用“总对总”“点对点”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共发起2825463次查询,涉及82632件案件,查询反馈可用金额2677.88亿元。
2 建“失信黑名单” 出行、消费及子女上学样样受限
对于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的被执行人,通过系统录入到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老赖”,将会受到各种限制。例如,不得有以下以其财产支付费用的行为:乘坐交通工具时,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购买不动产或者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公寓等场所办公;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旅游、度假;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支付高额保费购买保险理财产品;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高消费行为。此外,失信被执行人还将会在报纸、电视,微博等媒体定期刊登公布。这样做一方面能督促“老赖”抓紧还钱,另一方面也提醒市民,“记住这张脸,他的诚信度不高,避免与其有经济往来。”去年,纳入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共46401人,其中3442人迫于压力履行了义务。
3 追究刑事责任 拒执最高可判7年
2015年11月1日起,《刑法修正案(九)》正式施行,加重了对“老赖”的涉罪处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去年,本市公检法出台《关于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进一步明确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的12种行为:负有执行义务的人具有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财产情况、违反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费及有关消费令等拒不执行行为,经采取罚款或者拘留等强制措施后仍拒不执行的;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担保人或者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或者转让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协助执行义务人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负有执行义务的人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谋,利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权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负有执行义务的人伪造、毁灭有关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的重要证据,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他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妨碍人民法院查明被执行人财产情况,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拒不交付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财物、票证或者拒不迁出房屋、退出土地,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负有执行义务的人与他人串通,通过虚假诉讼、虚假仲裁、虚假和解等方式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负有执行义务的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执行人员进入执行现场或者聚众哄闹、冲击执行现场,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负有执行义务的人对执行人员进行侮辱、围攻、扣押、殴打,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毁损、抢夺执行案件材料、执行公务车辆和其他执行器械、执行人员服装以及执行公务证件,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致使债权人遭受重大损失的。
4 网络“拍卖”执行款物 让老赖物品增值尽快还债
如果债务人拒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强制执行,其中可以对其财产进行拍卖变现给付债权人。传统的司法拍卖方式是法院委托第三方即拍卖公司对拍卖资产进行拍卖,可能会出现竞买人与他人相互串通、围标串标、关联交易、暗箱操作、贬值贱卖等问题,不利于司法公正。目前,实施“网拍”所有信息均在网上发布,所有竞买人接受的信息一致,有效排除了信息不对称等人为因素。拍卖过程在众多网民的围观下进行,法院只需在事前设定起拍价和保留价,不再介入拍卖过程,仅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实时监督,全程处于完全公开的境地。司法网拍在节省执行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执行效率与效果。传统拍卖通常需要3个月左右,而司法网拍一般仅需一周。尤其在异地财产处置方面,司法网拍效率优势更明显。去年,全市法院网拍1932次,涉及拍品1166件,成交616件,成交金额28万余元,溢价率73.54%。
破解执行难
法官很气愤 后果很严重
在执行案件时,最棘手的被执行人就是那些有财产可供执行,却费尽心思不想履行义务的人。这类人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赖”。“有时我们法官在办案时,也感到气愤,查找到被执行人时,对方称自己一无所有,其实呢,不然,干得都是有钱人的事。”郝树龙说,有的被执行人要么一走了之、下落不明,要么隐匿、转移财产或者将财产过户到亲友名下,而自己却乘飞机出行、住高级宾馆,出入高级酒店、购买名牌商品,大肆奢侈挥霍,还有的连被查封的财产也敢动。对于这类被执行人,法院也是在不断探索,出台各种打压举措。去年,全市法院共执结各类执行案件80283件,其中涉民生案件全部执行完毕12734件,实际执结率(执行完毕数占总涉民生案件数)71.24%。“这表明我们惩治‘老赖’的招数确实发挥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