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老罗懂法了,郑老板不再提心吊胆了,李奶奶祖孙见上面了
司法行政释放惠民福利法律意识植入群众心底
小小普法志愿者
宪法宣传
律师服务企业
送法进工地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百姓,通过无处不在的法治宣传,一定能感受得到身边浓浓的法治氛围,逐步增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法治观念;
如果你是一名困难群众,通过申请法律援助,不花一分钱也可以聘请到专业律师帮自己打官司;
如果你是一名企业老板,通过高效精准的法律服务,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化解法律风险,甚至“起死回生”;
如果你是一名服刑人员家属,通过信息化平台,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大墙内的亲人见面,甚至掌握他的服刑信息……
没错,这些都是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的福利。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提高法律服务水平,夯实法律保障基础,让司法行政惠民便民举措真正落到实处,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因此体会到满满的“获得感”。
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渐成常态
老罗是宁波市鄞州区的一名普通村民。在他的印象中,去年一年,这个相对偏远的小村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说处处可见的法治宣传栏、宣传墙,单单说时不时可以听上一节法律知识讲座,或是看上一场法制电影,就让老罗学到了不少法律知识。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财产、劳动、人身伤害、民间借贷等问题,老罗如今能从法律角度分析几句了。
2016年12月,像以往一样主动而又积极,老罗又去听了一场宪法宣讲课。因为恰逢人大代表换届选举,这次讲座上,讲课的老师专门就选举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了普及。一堂简短的法律课,让老罗受益匪浅:“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要是吵吵闹闹妨碍了选举是触犯法律的。” 村民们有了这样的认知后,接下来的选举工作也顺畅了许多。
去年9月开始,全省司法行政系统以“宪法走近你我”为主题,部署开展“宪法宣讲浙江行”活动,组建了全省宪法宣讲团和省普法志愿者宪法宣传队,开展全省巡回宣讲和“宪法走近你我”“信仰——宪法的力量”“飞扬青春 护航宪法”等系列宣传活动。
同时,各级司法行政系统还陆续开展“法在心中”全省青少年法治宣传、“送法下乡”等主题宣传活动,真正把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送进基层千家万户,让宪法精神根植于人民心底。
“以前很多老百姓就是因为不懂法,才做了违法的事甚至触犯刑律。现在我们经常去普普法,讲讲身边的案子,他们就会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因为工作需要,宁波市鄞州区云龙司法所所长林炯经常与一些社区矫正对象和刑满释放人员谈心。在交流中,林炯发现,法治宣传教育给老百姓带去的实惠多多,正因为如此,林炯总会抽空到村里给大家上普法课。几年下来,云龙镇的村民们也渐渐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意识。
去年,为进一步扩大法治宣传覆盖面,我省以“省两办”名义出台《关于建立重点单位法治宣传教育责任清单制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重点对象、重点领域法治宣传教育主管单位的主体责任,形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社会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格局。同时,省司法厅还会同省高院、省检察院、省法制办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以案释法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以案释法制度,进一步增强法治宣传的吸引力和渗透力,真正让法治观念入脑入心。
法律服务精准高效
危机企业在困境中找到新出路
年关一天天近了,浓浓的年味已经在大街小巷弥漫开来,金华的郑老板终于可以过一个安心年了。回想起之前的债务纠纷,郑老板至今心有余悸。
郑老板是做房地产的,2014年,他的公司因资金链断裂,10万多平方米的楼盘顿时陷入停工窘境,而且这一停就是1年多时间。迟迟拿不到房子的230多户业主频频上访讨要说法,各路债权人纷纷追债上门,让郑老板每天的生活过得提心吊胆。
就在郑老板走投无路之际,2016年4月,浙江振进律师事务所主任骆忠红带领15人律师团队,受理了这起破产重整案。接手破产管理人工作后,骆忠红带领团队反复论证,为企业制定了可操作性强并且十分详尽的破产重整计划,先后聘请了日常经营管理团队、物业公司团队、营销团队以及多个施工团队。经过1个月的努力,停工1年半的楼盘复工,230多户业主息访。
如今,当年“烂尾”的楼盘重生了,一期工程已经成功交付,二期工程也已经开始施工。
“处置‘僵尸企业’,办理破产重整案件,律师参与的效果尤为明显,这得益于律师在资产盘活、处置矛盾纠纷中的专业优势。”骆忠红说。
正因为如此,在我省着力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省司法厅制定实施《关于在“僵尸企业”处置过程中积极发挥律师职能作用的指导意见》,积极引导律师提供精准高效法律服务。去年一年,全省共成立“僵尸企业”处置专业法律服务团153个,法律服务工作者走访企业3万家,对9000家企业开展“法律体检”,参与“僵尸企业”处置工作500多家。
为了进一步提高法律服务水平,去年,我省还在律师行业中全面启动实施“名所名品名律师”培育工程。“三名工程”将着力培育扶持一批综合业务能力强的规模所和业务特色鲜明的专业所;打造形成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法律服务产品和经典服务案例;培养造就一批既有专业精神、又有政治操守,既有纯洁度、又有影响力的名律师,旨在更好地发挥律师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服刑信息公开透明
智能化监狱让家属放下了心
80多岁的李奶奶最大的遗憾就是,自己一直寄予厚望的孙子没有教育好,反而因为触犯法律被关进了浙江省乔司监狱。
为了鼓励孙子在服刑期间好好改造,李奶奶只要有机会就去监狱看望他,有时聊聊家里的情况,有时只是几句简单的嘱咐。可是,自去年开始,李奶奶的身体越来越差,后来被诊断出患有癌症。躺在病床上的李奶奶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大墙内的孙子,一直希望有机会再见一见他。而服刑中的孙子知道奶奶的病情后,因为担心,情绪一度非常低落、焦虑。
得知这一情况后,乔司监狱与当地司法局联系,决定让李奶奶和她的孙子在网上见一面。这天,通过乔司监狱的远程视频帮教系统,李奶奶祖孙隔着电脑屏幕终于见了面,虽没有过多的话语,却让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除了这样的远程网络帮教之外,乔司监狱还通过信息化平台,在高墙内外开辟了一条新型的亲情沟通渠道。
“妈,你的身体怎么样了?还发烧吗?”“昨晚就退烧了,一切都好!放心!”类似这样的对话,在以往只能通过拨打亲情电话才能实现,如今服刑人员只要登录狱内教育专网,经过民警的逐条审核,服刑人员家属就能在手机端收发短信,大大提高了服刑人员与家人沟通的时效性,也增进了服刑人员改造的积极性。
此外,乔司监狱还研制开发了电子化狱务公开平台,通过监舍内和会见场所的触摸式查询机,可以便捷地让服刑人员及其家属查询会见须知、考核分数、奖惩情况、分级处遇等信息。服刑信息公开、透明,家属也就放心了。
乔司监狱仅仅是全省推进智能化监狱建设的一个缩影。2016年,我省进一步深化“智能化现代文明监狱”创建活动,拓展创建内涵和外延,全面推进“平安监狱”“法治监狱”“智慧监狱”三位一体建设,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改造工作质量,切实做好刑释人员释放衔接工作,真正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