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荆州监狱甘向东向服刑人员指导雕刻工艺画浴火重生。杨民胜/摄
无期、死缓服刑人员长期占比70%以上。
从事教育改造工作25年,这是湖北省荆州监狱一监区监区长甘向东面临的最大现实与挑战。
针对监区服刑人员实际情况,甘向东创造性建立起“多层次控管矫治网络体系”,确保监管安全的同时提高了服刑人员改过自新率;他着力抓基层监区规范化建设,提升了民警规范文明执法水平;他还力推“家文化”,修复服刑人员亲情关系,让亲情帮教显威。
“相对而言,重刑服刑人员管理和教育难度较大,但甘向东不畏难、肯钻研,探索了一套符合实际的重刑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法,践行着他作‘智慧型’监狱警察的誓言。”荆州监狱政委彭长虹说。
创新
“三儿,三儿……”
听着镜头里母亲喊着自己的小名儿,早已泪流满脸的潘凡跪下双膝猛磕三个响头。
因故意伤害又是累犯,潘凡被判处死缓。在监狱服刑22年、余刑7年的他,心理极度悲观,始终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潘凡有时还对上班不久的年轻民警出言不逊,那意思,“我在里面待的时间比你年龄都长,你没资格管我”。他一度成了监区有名的“刺头”。
在重点关注潘凡言行举止的同时,甘向东他们一直没有停止找寻突破口。
一次亲情电话后,潘凡整个人都“蔫”了。细查问询,民警发现,潘凡是想母亲了:84岁母亲中风瘫痪,他担心无法再见老母。
一监区集体分析得出结论:潘凡尚存良知,是教育转化的好时机。
考虑到实际情况,报监狱批准后,甘向东他们决定为潘凡做“视频家访”:将潘凡在监狱中服刑情况录成视频,送到老家给其母亲等亲属看;将家乡及亲人情况录成视频,带回给潘凡看。
看着镜头里的潘凡,坐在轮椅上的老母亲不住的喊着他小名儿。
特别家访后,潘凡变了一个人,积极接受教育改造,多次获得奖励。
潘凡的转变,是甘向东在一监区探索推行“多层次控管矫治网络体系”(即“监区领导+分监区责任人+教育、狱侦民警+包组民警,分层负责、集体控管、一人一策”)成功转化顽危犯的一个典型。
2007年,甘向东发表了《从基层工作机制谈监管安全的长效稳定》论文,详细介绍了多层次控管矫治网络体系,获得好评。
“这一模式,明确了不同层级民警的监管教育职责,优化警力资源组合,集中群体智慧,对重要服刑人员进行重点攻坚、分解转化,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效果。”荆州监狱副政委丁强说。
统计显示,十年来,一监区累计攻坚转化顽危犯、重点人167名,成功转化率80%以上。
改革
荆州监狱一监区二分监区监舍门上统一挂着《小组卫生责任区分布》板,卫生区域、责任人项下是标注着相应信息、可拆换的磁片。
见到生活柜、储物箱、洗漱池三项责任人的磁片不“正”,甘向东伸手略调整。
“他就是这样一个注重细节的人,当初全监规范化管理试点放在一监区。全省监狱规范化管理现场会在荆州召开,一监区也是观摩点。”荆州监狱政治处主任刘超飞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一监区二分监区监舍内,服刑人员小组叠被一条线、坐凳一条线、毛巾一条线并折叠开头同一方向;服刑人员衣服晾晒区,长短有序,分组分区,衣架挂钩同一方向……
在甘向东眼里,这些细微的规矩,不是“刁难”服刑人员,而是抓行为养成,从一点一滴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规范化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把设施搞完善、把制度搞规范、把档卡薄搞好看,而是要构建监狱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甘向东说。
抓好服刑人员规范化建设的同时,甘向东等人还集中抓基层民警规范化建设。
一监区门口,有一块《一监区积分管理考核公示栏》,包括《湖北省荆州监狱积分管理办法说明》、监区民警考核排名及周、月、季度警星“光荣榜”三部分内容。
如今在荆州监狱全面推行的民警积分管理考核机制,就是在一监区试点,进而全监推广运行。
“规范化建设,不能忽视民警个体执行力建设问题,否则再好的制度执行走了样,就可能留下隐患。”甘向东说。
作为规范化建设试点监区,甘向东带领一监区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民警责任制管理办法:岗位责任、分管责任、值班责任,健全考评机制,以考核为抓手,公正评价、督导落实、规范执行。
在甘向东培养下,一监区青年民警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迅速提升、快速成长,先后有20人走上基层领导岗位。
温情
看到何龙嘴角露出一丝不经意的笑,甘向东暗暗舒了口气。
32岁的何龙因罪获刑死缓,他自认手有残疾,对抗改造,并扬言自愿关禁闭。
根据平时收集的信息和以往的观察,甘向东确认何龙确实手指有残疾,但未经权威医疗结构鉴定,也不影响正常生活。
“他强调手指残疾,不过是想逃避纪律约束,想着过得‘舒服点儿’罢了。”熟知心理学的甘向东一下子戳破了何龙的“伪装壳”。
摸清何龙的底牌,甘向东确定了以解决实际困难为突破的教育感化方案。
何龙服刑多年,家里一直没人来会见,日用品短缺。甘向东便自费为其送去肥皂、洗衣粉、牙膏、牙刷等物品。慢慢的,何龙开始跟甘向东谈起改造、家庭等话题。
见何龙在转变,甘向东“乘胜追击”,坚持每两天对其进行一次谈话,帮助其提高区分美与丑、善与恶。
功夫不负有心人。何龙逐渐转变了态度,从感情上、法律上认识到了改造对自身的重要性,主动投入学习、接受改造,成为一名骨干。
总结多年管教经验,甘向东意识到,让服刑人员感受到温情、获得信任是改造的一条捷径。
为此,荆州监狱一监区着力打造“家”文化,设计“我的亲人相册”、“我为亲人做衣服”、“亲情帮教演讲”等内容,帮助服刑人员自我教育、互相提升。
“我们不可能将服刑人员培养成为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但可以帮助他们知晓什么是真、善、美,让文化浸润到他们骨子里,真正新生。”甘向东说。(文中服刑人员均为化名)(刘志月 段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