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法院律师服务平台
电子商务网上法庭开庭
平阳法院诉讼服务中心
身在浙江省温州最北的永嘉,想到南大门苍南来打官司,不用跋山涉水,依托网上诉讼服务平台分分钟就能搞定;
买家在杭州,卖家在深圳,无需赶来赶去,在家点点鼠标、动动手指,就能实现网上开庭,化解交易纠纷;
发生交通事故受伤,再也不用为赔偿磨破嘴、跑断腿,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平台上,可以“一键理赔”;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2015年以来,浙江法院将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法院运行体系,健全“大立案、大服务、大调解”三大机制建设,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司法服务,有效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获得感、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和对司法公信的认可度。
立案不用东奔西跑 线上线下实现零距离
“我人在外地,一时无法回去立案,这可怎么办啊?”前不久,王某火急火燎地给台州椒江法院打来电话,他是椒江人,想到法院起诉一起民间借贷案件,但他在外省打工,无法赶回。
“您先别着急,只要登录法院的网上诉讼服务平台就可以在线立案了。”在工作人员的指点下,王某在网上填写并提交了自己的相关信息,上传民事诉状及身份信息。很快,此案就通过审核,法院予以立案。
为了案子东奔西跑的时代已经渐渐远去。利用法院的网上诉讼服务平台,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立案、信访、查询、材料转收等除开庭之外的大部分诉讼事务。
立案是启动司法程序的总开关。立案登记制实施以来,全省法院把“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的理念落到实处,大力推行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延伸立案等做法,使立案从时间、空间、质量、内容四个维度得到实质性提升,努力打通解决立案难的“最后一公里”。
“以前我们去法院申请立案,得在窗口等好久。因为法官要逐个核实材料,还要在系统上一个个输入当事人的各项信息,有时候案子一多,半天时间都要耗在那里了。但现在,只要有台能上网的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立案申请。”
便捷的网上立案申请也让律师赞不绝口,浙江煜华律师事务所张明律师说,他将一份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的当事人信息输入浙江法院律师服务平台,然后将起诉材料扫描上传,很快就完成了网上立案申请。
几乎同一时间,慈溪法院立案大厅负责民商立案的邵芸法官面前的电脑上,出现了一个网上立案的提示,正是之前张律师所提交的材料。邵法官将案件导入后,这个案件就在法院审判系统自动生成了。
现在,众多像张明一样的律师都能通过浙江法院律师服务平台实现快捷立案。法院审查材料后,对符合条件的尽快进行立案;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则马上建议律师修改或补充相关材料,并将网上立案材料撤回,实现线上线下零距离。
不出门也能打官司 司法服务方便当事人
杭州的王先生是一位“奶爸”,他在某网络购物平台上购买了几罐进口的婴儿专用乳铁蛋白粉,谁知烦恼也随之而来。
王先生认为购买的蛋白粉不仅违规超范围使用营养强化剂,而且使用的量也严重超标,他准备将商家和交易平台一并起诉到法院。
但问题来了,商家远在广东深圳,而王先生身在浙江杭州,整个交易过程都发生在网上,这官司要怎么打呢?杭州余杭法院的工作人员告诉他,电子商务网上法庭就可以解决问题。
在“浙江法院电子商务网上法庭”网页界面上,当事人点击“我要起诉”,提交诉讼必需的资料,案件便进入了司法程序。开庭时,原告王先生和被告也不用专程赶到法庭,用视频接入的方式就可以参与开庭,画面和声音实时传输,庭审笔录还可以线上确认。庭后,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这起困扰了王先生大半年的网购纠纷终于尘埃落定。
杭州中院和西湖区、滨江区、余杭区等法院率先开展网上法庭试点,将诉讼的每一个环节搬上了网络,当事人不管在哪里,只要有电脑有网络,就能参加庭审。
“这种方式大大方便了我们这种相隔距离远的当事人,而且在公司里也可以参加庭审,一点都不耽误事儿。”王先生由衷地说道。
司法说到底是一项社会服务工作,只有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司法服务,才能让每一个人感受到公平正义,实现司法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不久前,马先生有个案子在桐乡法院审结。换作以往,他需要拿着诉讼费缴费凭证到法院的退费窗口领取诉讼退费。不过现在没有这个必要了,人在外地的他,就收到了法院退费的银行提示短信。
这得益于一套新近由浙江省高院自主开发的案款管理系统。该系统引入银行先进结算产品“收款管家”,在法院主账户下为当事人生成专属的虚拟账户,实现“一人一案一账号”。退费时,承办法官通过当事人、律师在立案时预留的账号进行退费。
以建设新型诉讼服务中心为载体,全省法院实现线上线下诉讼服务功能互通。当事人在自助查询机上输入案号,系统马上就会显示出案件的进展情况;电子卷宗查阅与复印打印服务连接,群众立等可取……省高院、台州中院等多个法院建成全新的律师服务中心,方便律师网上阅卷、查询资料等。2017年底,全省法院将实现律师服务中心全覆盖。
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缓解案多人少有新招
民商事纠纷案每年递增,“案多人少”难题突出,多形式、多渠道、多领域的纠纷联动化解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杭州余杭法院、西湖法院等法院的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平台作了成功的尝试。
2016年11月,王某驾驶一辆未登记的二轮摩托车,在杭州余杭区路段与一辆货车发生碰撞。事故导致王某两项十级伤残。交警部门判定,王某对事故负有主要责任,货车司机潘某负次要责任。因为赔偿事宜无法达成一致,王某将潘某和保险公司告上法庭。
经过40分钟的在线庭审,余杭法院最后判处保险公司和潘某分别支付王某11万余元和2.3万元。
“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平台将法院、行政部门以及保险公司三方资源整合,交通事故发生后,从立案、调解、判决,到判决书送达、司法确认等,全部流程在线完成“一键定音”。自2015年11月运行以来,余杭法院“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平台共处置交通事故纠纷2334件,其中2028件在前置的保险行业调解过程中得以化解并获得司法确认,保险行业协会的纠纷化解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目前,在杭州西湖区因道路交通事故而产生纠纷的群众,也可以通过西湖法院的交通事故“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系统提起调解申请。即便未调解成功,当事人也可以在线流转,直接转入诉讼程序,线上开庭。
据悉,省高院对接省司法厅、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监管局,共同推进保险行业人民调解及道路交通事故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综合改革工作,形成制度性规定并出台流程操作细则。
不仅如此,近年来,以陈辽敏、朱学军、胡佳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法官先后开通了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网上工作室,有力推进了“阳光司法”,满足群众的多元化司法需求。如,陈辽敏网上工作室作为诉调对接的网上平台,公开招募、筛选了200多名特邀调解员组成调解团队,其中包括“最美妈妈”吴菊平、全国劳模孔胜东。陈辽敏网上工作室自运行以来,总访问量超过256万人次,通过网上、电话、邮件答复1345例。
网上纠纷处理平台充分发挥了调解的纠纷过滤功能,加强诉调对接与立案调解,将大部分案件化解在庭审前,为解决法院“案多人少”难题提供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