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改革办主办的全国公安机关改革创新大赛颁奖仪式将于1月13日晚在北京举行,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公安分局推送的“‘微警务+巡防’工作机制”通过层层选拔,从全国8000余个改革创新项目、成果中脱颖而出,成为入围决赛50个创新项目之一。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城西公安分局顺势而为,借力创新,探索推行网上网下立体融合、民警群众实时互动的“微警务+巡防”工作新机制,有效破解了传统巡防“出工不出力、猫鼠同步难、合成作战慢、群众参与少”四大顽症,实现了巡防能力、群众安全感、群众满意度三提升的改革目标。2016年以来,辖区“两抢一盗”发案数年均降幅分别为21%、42%、22%,并实现了累计7个月抢夺案件“零发案”。

为确保改革抓出实效,分局先后出台微警务+巡防管理规定、工作规定、视频巡防等规范性制度,辖区6个派出所各自构建闭合型巡防线路,设定可疑车辆、人员盘查点,绘制治安分级“预警图”,警力跟着警情走,对重点时段、重点区域进行重点布警,不断提高巡防针对性、精准性。

微信+值机值守 破解“出工不出力” 问题
组建92人专职巡防队,创建分局微信巡防群,建立24小时值机值守机制,制发巡逻民警5秒应答、实时可视、位置共享、视图随传等多项规定;科所队长和巡逻民警全天候微信报送实时巡逻盘查情况,执法记录仪全程录音、录像,带班领导每日20时至次日凌晨2时现场巡察,督察和指挥中心实时微信视频点名,切实解决了站桩走秀、迟到早退等问题。目前,群内发布巡逻信息7500余条、巡查通报540期,解决执法问题120余处。

微信+视图推送 破解“猫鼠同步难”问题
搭建可视化巡防指挥调度和微信视频有奖举报“两大平台”, 推动“探头+微信”视图集成应用,使民警手机成为执法记录仪,并与城区2870个高清探头联网融合,实现了民警跨时空发现、跨警种合成、跨辖区处置的梦想。今年4月19日,指挥中心接到举报,通过视图锁定目标,微信推送至就近巡组,当场将2名涉嫌诈骗人员抓获。
微信+专业警种 破解“合成作战慢” 问题
着眼一线实战、管用实用,着眼共享合成、快速精准,吸纳整合刑侦、网侦、图侦力量,建立“微信合成作战群”,推动“合成作战”落地一线,确保巡逻中查获的可疑信息第一时间得到查证,并关联扩线,不遗不漏、不枉不纵。今年以来,巡逻中有效盘查率较2015年提升2‰,刑事案件破案率同比上升26.8%。

微信+群防群治 破解“群众参与少”问题
分局社区民警已经建立旅店业、物业小区、内保单位、社区服务、所内勤务等591个微信业务群,吸纳辖区4万4千余名群群众,推动巡防工作社会化、全民化,使群防群治微信群成为“警民交流指挥中心”,构建起了巡逻民警护面、派出所巡防队巡线、协勤联防守点的“一个中心、三级巡控”新格局。
同时,分局开设了微信有奖举报平台,指定专人实时关注群内动态,不断扩展微信平台功能。归结起来,有五大功能:
维稳处突的“顺风耳”。对可能发生涉稳、涉恐以及群体性上访、罢工、堵路等事件舆情,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平台举报,做到提前处置、提早化解。今年5月,一名环卫工人通过微信群反映辖区成源宾馆入住4名新疆籍人员,民警立即到场开展身份核查,第一时间排除维稳安全隐患。

打击犯罪的“千里眼”。鼓励群众把手机变为“执法记录仪”,随手拍摄第一手资料和线索,为侦查破案固定证据。今年8月,群众举报三角花园有人种植罂粟花,民警立即赶到将其铲除。
便民利民的“服务站”。实时关注群众在群内提出的业务咨询和求助事项,由专人及时进行法律帮助或业务解答,并将群众较为关注的政策规定和业务流程发布到群内,为群众提供参考帮助。今年以来,共接到群众咨询求助11343条,解答群众咨询7887条,帮扶群众3072次,上门服务133次。
群众安危的“守护者”。针对群众关注度较高的民生案件,持续加大防火、防盗、防电信诈骗等工作的宣传力度,汇总各种犯罪手段和防范措施,及时发布在平台内宣传引导,有效提高群众安防能力和意识。通过连续15个月的持续宣传,辖区盗窃案件发案下降37%,电信诈骗案件发案由2014年的全市最高下降到今年的全市最低。
执法监督的“曝光台”。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倡导群众对执法办案、窗口服务、社区管理等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对举报民警执法不严、执法不公,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情况属实的进行奖励,有效推动了队伍正规化建设。
尾声
服务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城西公安分局将持续探索微警务与治安防控的深度融合,努力打造 “微警务+巡防”特色品牌,使之成为省城西宁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一张特色名片、金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