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省厦门市两会正式拉开帷幕,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拿到的法院工作报告与前几年有些不同——这份报告有点“厚”。
“厚”指的不是报告书的厚度,而是工作的厚重程度:五年来,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案件385899件,办结364730件,比上五年上升52.75%和45.63%。2016年,全市法院受理案件数突破了11万件大关,达到110724件,办结89555件。
一组数据尤其值得关注:厦门市一线法官人均办案数从2011年167件上升到2016年223件,位居全省第一。
惩治犯罪 推进平安厦门建设
厦门中院院长王成全在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厦门法院自觉把审判执行工作融入全市大局,相继出台为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实施、金砖会晤提供司法服务保障等指导性意见,在建设法治中国典范城市中积极担当作为。”围绕这一工作目标,厦门法院把依法惩治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重要抓手。
2016年11月30日上午10时许,一起黑社会性质组织案在集美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判决书长达513页。以钟某伟为首的29人黑社会性质组织,以大型土方公司为遮掩,靠打砸垄断土石方施工,十年间作恶无数,累积财富上亿元。
集美区法院经审理认定,钟某伟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8项罪名,合并被判处有期徒刑22年,其余骨干成员和积极参与者,分别被判处两年十个月至18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涉黑案件、电信诈骗案件、互联网金融案件……对各类犯罪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司法审判对犯罪形成了有力震慑。五年来全市法院共审结刑事案件30176件36202人,比上五年上升59.33%和42.08%;审结危害国家安全、黑恶势力和杀人、抢劫、毒品、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等犯罪案件10958件,突出打击重点,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民生无小事,各类食品、生活用品安全质量过关与否关系着群众最基本的安居乐业。五年来,全市法院持续加大对产品安全质量犯罪的打击力度。厦门中院对一起卫生用品商标侵权案判赔120万元,赔偿数额创有史以来最高;湖里法院审结全省首例食品监管渎职罪案件。
为民司法 让司法更贴近人民群众
五年来,厦门法院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加强涉民生司法保障。五年来共审结人身损害、教育、医疗、住房、消费、物业服务等各类民事案件121128件,比上五年上升61.16%。
其中,推进和完善专业化审判是厦门法院的一个亮点。全国首个涉台法庭、全省首个自贸区法庭、首个家事法庭、首个劳动法庭……这五年,是全市两级法院不断探索专业化法庭建设,延伸司法服务的五年。
目前全市两级法院已经成立了自贸区法庭、涉台法庭、劳动法庭、家事法庭、交通法庭,知识产权审判庭和金融破产审判庭等各类专业法庭和审判庭,集约化审理各类案件,探索家事调查员、劳动争议调裁审、道路交通事故一体化调处等机制,既提高了办案效率,又提升了办案质量。
2015年1月,全国首个劳动法庭正式在思明区法院挂牌成立,至今已受理案件1641件,结案1319件。这个专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庭还多走了一步——打造出服务基层劳动者的五项特色司法品牌。现在,劳动法庭已经建立和完善了农民工讨薪快速反应机制、法庭义工服务机制、远程网络调解机制、方言服务团工作机制和法庭大课堂服务平台,获得劳资双方的大力点赞。
2016年4月,一名闪婚后遭遇家暴的女子找到了海沧区法院家事法庭,在48小时内就收到了“人身安全保护令”,不仅禁止丈夫对她实施家暴,还禁止丈夫骚扰、跟踪、接触她和家人。这也是《反家暴法》实施后全市法院发出的首份保护令。
多元解纷司法创新维护社会和谐
每个工作日早上,八点半前后,严爱平都会来到位于厦门中院诉调对接中心的办公室。他是厦门中院的特邀调解员,平均每年要调解的案件有100多件,而全市两级法院共有121名特邀调解员。
每隔十天半个月,莲前法庭的法官郭国超都会来到瑞景附近的社区居委会,在这里,他是“社区法官”。大到物业纠纷,小到邻里矛盾,他都调解过。
郭国超和严爱平所做的工作,是厦门两级法院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工作的两个缩影。2015年4月,《厦门经济特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条例》正式出台,而早在2014年12月,厦门中院就被最高院确立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示范法院”,多元化工作早早在法院“扎根”。
在建立诉调对接中心,分流可调解的案件、提高办案效率之外,全市法院还积极与社区、司法局、仲裁委、妇联等机构协会合作,打造“无讼社区”、记者调解站、台胞义工调解员、零家暴社区、民俗专家常驻法院调解、好厝边会所等一系列多元化纠纷解决工作站,在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路上走得又快又稳。
据统计,共有60.28%的一审民商事案件通过调解或撤诉方式结案,全市法院累计通过诉调对接化解案件共41465件。
霹雳行动执行亮剑严惩“老赖”
“破解执行难”是2016年贯穿人民法院工作的关键词之一。厦门市法院坚决响应最高法院“向执行难全面宣战”号召,在市委政法委的重视支持下,协调公安、检察院等12个部门制定责任清单,多次召开全市执行难专项治理推进会,精心谋划部署,以“改革、网络、责任、创新”四轮驱动,打响了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
去年12月的一天,126万名网友观看了厦门两级法院同步直播的执行行动。位于BRT第一码头场站和仙岳路的两间店铺和两处民宅在两个多小时内被强行腾空,拖延多年的数起案件终于被执行完毕。
一次成功的执行活动,背后是法院为了破解“执行难”问题而打出的“组合拳”。一方面,案件涉及的“虚假租约”和“不动产腾退”都是“老大难”问题,法律和社会关系十分复杂。另一方面,执行活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如何高效配置司法资源,集中打击失信被执行人,也是一道难题。
毫无疑问,厦门两级法院交出了执行工作的漂亮答卷。五年来,全市法院累计执结案件143627件,执结到位115.46亿元,其中2016年执结到位51.84亿元,是2015年的3.36倍。执结数、执结到位标的额等关键指标居全省前列。厦门市法院破解执行难的做法,得到最高法院、省委政法委、省法院的肯定和推广,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推进会到厦门中院现场观摩。(谭欣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