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福建省司法厅党委积极响应省委号召,先后选派7名优秀干部下村任职、驻村蹲点。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理念,7名下派书记、驻村蹲点干部将“两学一做”融入精准扶贫之中。他们的表现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同,也获得各级党委、政府的认可。他们全部获得县级“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有的作为代表出席县、市级的党代会和人民代表大会;有的被南平市委推选参加“‘两学一做’先模代表巡回报告团”作巡回演讲。
徐芳勇:精心绘制帮扶“作战图”
2015年7月,省司法厅基层工作处调研员徐芳勇到顺昌县高阳乡花桥村驻村蹲点。报到那天,很多村民围在村部,上下打量当过兵的他。
徐芳勇读懂了村民眼神里透出的信息,通过一个月走村入户、一个月的情况摸排,初步掌握了花桥村的现状。很快,村部办公室多了几张图:一张是《花桥村扶贫对象位置示意图》,另一张是《花桥村村容建设规划图》……别出心裁的是,图的压底是通过卫星拍摄的实景,山川、水流、田垄、屋舍历历在目。曾任海军某基地作战处处长的徐芳勇说:“有了图,村干部就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群众也会知道今后几年村里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花桥是市、县两级重点扶贫村,有15户重点扶贫对象,要实现脱贫任重道远。为此,他跑企业介绍村民就业、跑项目引进特色养殖、跑资金加固基础设施……今年8月23日晌午,在花桥村一个堤坝前,当县水利局负责人宣布工程合格、通过验收时,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大家纷纷朝徐芳勇竖起大拇指,夸他办了一件大好事。
陈穗、曾经秉:着力打造“美丽乡村”
过去,松溪县渭田镇董坑村村民只在电视上见过“美丽乡村”的模样。自从2014年4月省司法厅戒毒管理局干部陈穗到来后,这个远离县城40多公里的小山村渐渐焕发新活力。
那段时间,陈穗走东家串西家,和村民交朋友。他没有“机关腔”,说的都是“乡土音”。一个多月下来,沿路的73座茅厕、猪舍、鸡鸭菇棚全部自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建设3座公厕,并聘请保洁员,签订门前“三包”合约。
在接下来的日子,“美丽乡村”的样态逐步呈现:疏浚河道沟渠,建设沿河绿色景观带;修复古廊桥,添加传统文化元素;修建老人院,使孤寡老人老有所养;建设文化广场,让村民休闲有去处。
在顺昌县洋口镇建民新村,来自省监狱管理局的驻村蹲点干部曾经秉,也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建设“美丽乡村”。
曾经秉花了1个多月时间,形成了一份《加快建民新村发展的调研报告》,提出对接洋口镇“一轴四区”产业布局,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路。经过抓规划、立项目、跑资金、拆违建等全套动作后,一个依山而建、顺水而筑的“美丽乡村”雏形展示在村民面前。
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是省司法厅7名下派书记、驻村蹲点干部开展工作的应有之义。在参加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他们充分发扬民主,引导群众真正把“政治上的红人、管理上的能人、道德上的好人”推选到村两委班子中来。
正因如此,各地的“空壳村”不再空壳,“空心村”不再空心,普遍实现村财增收、村民增富的目标。这才是当地百姓支持和欢迎“美丽乡村”建设的魅力所在、力量之源。
吴凌:发挥“强项”积极普法
今年1月13日,一场以“远离毒品、健康人生”为主题的禁毒宣教活动,吸引了顺昌县大干镇3000多名村民参与。
策划和组织这场活动的,正是省司法厅戒毒管理局驻大干镇大干村蹲点干部吴凌。他说:“挑选在春节前活动,是因为大批外出务工经商的村民正陆续返乡。我们通过开讲座、看电影、展图片、辨实物、发册页等形式,让村民珍惜幸福、远离毒品。”
法治宣传是司法行政机关的主业,自然也是省司法厅下派书记、驻村蹲点干部的“强项”。如今,大干村部多了普法宣教室,主街多了普法宣传栏,定期更新普法内容;村里还与镇团委、妇联联手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上山头、走田头、访贫困、献爱心,宣传党的农村政策。
“老百姓对法律的认可和接受,往往是经历了某个案件的办理过程来感悟的。”松溪县渭田镇董坑村第一书记陈穗说。
今年春节前,村民范某从镇上赶墟回来时,所骑的摩托车与一辆农用车相撞,伤势严重入院治疗。在赔偿问题上,双方争执不休。陈穗专门帮范某请来律师维权,但交警认定范某骑车没戴安全头盔,且有超速和逆行行为,要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教训面前,董坑村民交通违章率明显下降。
据统计,2014年以来,7名下派书记、驻村蹲点干部化解矛盾纠纷320多件,协助当地县、镇解决信访积案68件。
唐英斌:乡村改变从“头”做起
对于唐英斌来说,一到蹲点的顺昌县郑坊镇上坊村,的确有种找不到北的感觉。报到那天,大雨瓢泼,村部四处渗漏,礼堂屋顶颓陷,条件简陋到连女同志方便的地方都没有。
不久,“一条路、一个村部、一个公园”的短期工作目标,在第一次村民会上提了出来。
“吹牛吧,一年时间能变出来?”“听说也就是一个科长,有这么大的能耐?”
改变就在一件小事上。
一天晚上,唐英斌在村民肖帮积家串门,听说村里连一家简单的剃头店都没有,剃头都要到十几公里外的镇上。为此,唐英斌整宿睡不着:“我们说关心群众生活,怎么关心?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要去做的工作。”次日,小唐找到了上坊籍在镇里开理发店的村民李某,协商好由村委支付往返路费,每月定期到上坊帮助村民剃头。困扰群众几十年的剃头问题一夜之间得到解决,村民开始对这位省城来的干部刮目相看。
就这么一年,村级综合活动场所建起来了、村里危险地段加固了、村部wifi也连上了;上坊到下坊4个自然村全部布设了路灯,主村入口道路整体改造完成,还建成了村民们眼中“城里才能见到的公园”……
陈明峰、林水旺:用“心”驻村谋求发展
今年8月,在顺昌县仁寿乡桥下村,下派第一书记陈明峰领着笔者去参观村里新修建的廊桥。桥上,几位能工巧匠正在为廊柱彩绘;桥下,小溪水清如镜,汩汩长流,各种禽鸟在此栖息嬉戏。然而1年前,廊桥下的这条小溪还是污水充盈、蚊虫滋生,沿河两岸猪圈林立、杂物壁垒。
陈明峰指着不远处的广场说:“这是我们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二期工程。文化法治广场建成后,我们村的文化品味将大大提升。”
“我们村?”笔者细细一想,此次探访的7名下派书记、驻村蹲点干部,几乎人人都把驻在村当作自己的家,“我们村”成为他们共同的口头禅。
建宁县贤河村党支书谢文贵给笔者说起一个有趣故事:贤河村是“建莲”的主产区,但由于交通不畅、信息不灵,使山货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2014年夏,下派书记林水旺与村民肩扛手提,带着1000公斤“建莲”闯进福州三坊七巷,产品被一抢而空。尝到甜头的他次年再次带队参加了在福州奥体中心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几个商贩非要结交林水旺这个“二盘商”朋友,相互加了微信。林水旺每次回家,逢人就说“我们村的建莲好”。现在,贤河村已经建起稳固的“店商联盟”,莲农收入大幅提高。(沈海生 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