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民事行政检察业务竞赛中,济南市槐荫区检察院民行科干警周江涛喜获“全国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业务竞赛能手”。而就在两年前的首届全国民行检察业务竞赛中,同是该院民行科干警的孟一妹获评“全国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业务能手”并获“文书制作奖”。在一个小小的民行科连续走出了两个全国“业务能手”。
“这个结果完全在情理之中。”该院检察长张笑剑说:“今天的成绩得益于近几年我们狠抓尖子人才培养。”
单位:创造百舸争流大环境
作为全国“模范检察院”、全国“十佳基层检察院”,槐荫区检察院为始终保持先进性,三年前经党组研究决定,以大力培树尖子人才为突破口实施素能提升工程,争取用三至五年时间推出一批业务精英,努力实现“135”目标,即至少1人在全国业务竞赛中拿名次、3 人在全省业务竞赛中得奖项、5人在全市业务竞赛中进入前五名。
为此,该院专门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尖子人才培养选拔工作的实施意见》,就健全完善尖子人才培养、激励、使用机制,完善队伍管理方式等方面做出规定,促使年轻干警迅速成才。三年来,该院先后有18名年轻干警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中层领导岗位,该院干警荣获的“全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优秀检察官”、个人一等功、二等功等省级以上荣誉全部属于尖子人才。该院还设立“槐检优秀人才奖励专项基金”,目前,经院工会提出申请,已对5 名尖子人才进行奖励。三年时间“135”的目标已经实现。
科室:打造团结奋进小环境
“我们科就是一个温暖的小家庭,大家相互关心、相互包容。科里年青同志有工作抢着干,我也多给他们压担子,多办案才能快成长。”该院民行科负责人刘希红说。遇到疑难案件是大家高兴的事情,因为越是这种案件越能在共同研讨中提升能力。
一起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时,经办案人查阅大量资料,全科集思广益后发现,终审判决所依据的司法解释条款存在纰漏,该条款误用“或者”代替了“和”的立法本意,该条款不能简单根据文义来适用。该案经抗诉后再审获得改判,不仅维护了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也避免了与该案类似的近200户业主对某国有独资企业的起诉和潜在的巨额国有资产损失。
和谐团队凝聚发展正能量,多年来,该科工作业绩突出,一直是全市民行系统的“排头兵”,被评为全市“青年文明号”、“优秀妇女维权岗”。该院开设学习讲坛,先后由孟一姝等6 名尖子人才讲述成长的经历感悟,用身边典型感染带动更多干警奋发向上,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活跃氛围。
他们实施“青蓝工程”,以老带新提升年青干警的职业素能。孟一姝刚从事民行工作时,由科长担任其成长导师,使她尽快完成了由“ 知识型” 干警向“ 能力型” 干警的转变。
“实际上我也给不了他们什么帮助,论法律知识我不如他们,可能在如何与当事人打交道、如何平复申诉人情绪等方面我的经验更多一些。”刘希红谦虚地说。之后,孟一姝又发挥传帮带作用,在证据审查、文书制作、 群众工作等方面传授经验,不断帮助后来参加工作的周江涛成长。在今年全国民行业务竞赛前,孟一姝更是毫无保留地给了周江涛许多有益的建议和帮助。
个人:“赛、研”中提升素质强实力
该院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并出台《 工作方案》,部署“先锋擂台赛”活动,广泛开展案例研讨、模拟法庭论辩、检察理论研讨、青年读书会、微信制作大赛等岗位练兵活动,民行科均积极参与。该科年青同志将业务竞赛作为检验能力、提升素能的契机,在全市、全省民行系统组织开展的论文研讨、办案能手评选等比武活动中,他们不放过每一次机会,并且均取得骄人成绩。
“一名优秀的检察官不但要有业务能力和实战技能,还应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努力成为专家型人才。”张笑剑检察长对青年干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民行科干警养成了边学习边思考、边办案边总结、结合工作开展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孟一姝参与承担的两个课题先后获省检察院理论研究重点课题二等奖、一等奖;参与撰写的课题《民事检察建议程序设计的实证研究》目前已完稿。周江涛主编《民商事典型疑难问题适用指导与参考——土地房地产与建设工程纠纷卷》由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参与编写的《民商事纠纷裁判依据新解新释:担保纠纷裁判依据新解新释》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参与承担的省检察院课题《民事虚假诉讼与法律规制》已结题,课题部分成果公开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