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标轻点,兵不血刃,这是当今山西公安民警打击犯罪的生动写照。用最快的速度、最小的代价、最低的成本开展警务工作,几代公安人的理想正通过公安信息化“警务云”变为现实。
2015年11月30日,山西“警务云”平台正式通过公安部及省直有关单位信息化专家联合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山西“警务云”实战实用、效能突出,这一高水平科技平台的投入使用,使山西公安实战进入“云时代”。一年来,山西警方立足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山西“警务云”的建设与应用,7个月时间5362名在逃人员落网。
依托“警务云”逃犯12年后终落网
2004年1月1日凌晨时分,太原市迎泽大街发生枪杀案,受害人身中4枪,当场死亡。
“这个案子很多老太原人都有印象,当时造成的影响恶劣。这种积案不破,对警方来说就是一种耻辱。”太原公安迎泽分局的一位民警介绍,案发后,犯罪嫌疑人曹某尉“人间蒸发”。尽管缺少相关线索,但12年里,警方始终没有放弃对他的抓捕工作。
今年5月全省开展的全警追逃行动中,曹某尉被列为重点目标逃犯。依托高科技“警务云”的实战操作,这件12年前的积案有了重大进展。经过人像比对,警方发现秦皇岛市常住人口刘某全(化名)与逃犯曹某尉(化名)人像相似。依据此条线索,民警在调查户籍信息时又发现,刘某全与逃犯曹某尉二人出生年份、身高相同。更为可疑的是,刘某全的户籍信息,系案发后在内蒙古自治区新设立的独人独户。至此,警方根据调查结果,初步认定刘某全就是曹某尉。
此后,民警又赶赴秦皇岛市,在当地公安机关的配合下,提取刘某全的生物组织与临汾监狱服刑的曹某胜的生物组织取样比对发现,二人系同一父亲所生。12月2日,“漂白”身份12年的曹某蔚被警方抓获。
“依托大数据平台,警方的破案效率不断提高。”采访中,民警介绍,在这种高科技背景下,很多的疑难案件都有了新的突破,这对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维护百姓安居乐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追逃领域,今年5月,省公安厅决定,全省警方开展为期7个月的网上抓逃比武实战竞赛。各警种依托“警务云”的协作,由一开始的数据合成作战、领导牵头作战逐渐向意识合成作战转变。
落脚点精确定位法、关系人信息深度挖掘法、轨迹联查法、视频追踪法、社会信息关联分析法……“警务云”大数据在实战中的应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从今年5月开始,山西警方已成功抓获各类网上在逃人员5362名。
依托大数据信息“一键式”查询
“‘追逃比武’只是‘警务云’的一次牛刀小试。”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山西“警务云”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技术,不仅彻底改善了信息化基础运营环境,降低了建设成本和应用成本,而且也实现了由被动式运维向主动式服务运维的跨越。
作为山西“警务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警务云搜”如同互联网“百度”搜索模式,可以从80类、100亿条数据中“毫秒”级搜索出有价值的信息,对涉案人员、车辆、物品、机构等信息资源的精确关联和“一键式”查询,彻底改变了过去重复查询、单项查询等弊端。
今年以来,省公安厅情报信息中心先后与省卫计委、民政厅签订了信息共享合作协议,并与铁路、民航、教育等部门密切沟通,获取更多社会数据,服务实战应用。同时,在全省公安系统开展全警采集活动,实现“一家采集、全警受益”,努力推动情报信息平台与警综平台、警用地理信息平台和各业务应用系统的无缝对接,促使业务流、信息流、管理流和机制流更加有机融合。
目前,已汇聚社会外部资源和互联网信息共410类430亿条,为案件侦破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警务云”大数据不仅助力案件的侦破工作,还为动态管控、反恐维稳及时提供预警情报,实现精准打击。同时,情报信息中心通过“警务云”大数据,深入分析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隐患,建立情报信息的收集、汇总、研判、处置“一条龙”工作机制,并通过此机制侦办了一批重特大案件,取得了显著成效。
由11变700 人才保障不断加力
近年来,山西省公安厅不断丰富情报人才资源库,面向全国招录情报人才,由最初的11名情报民警增加到了700余名。同时,他们不断丰富“警务云”数据库信息资源,进一步理顺数据采录与检索路径,为警务科学决策、敏锐反应提供了精准支撑。
据悉,为进一步提高信息应用水平,省公安厅信息中心不断增强全体情报民警的信息化应用意识,以全警计算机和信息平台应用技能培训为抓手,开展了多形式、多层面的信息化培训,使信息化设备都高效运转起来、基础信息都鲜活起来、全体民警的信息化操作应用都熟练起来。同时,定期聘请全国著名的情报信息专家进行授课,结合经典情报信息实战案例以及应用的具体战法,通过视频的形式进行演示,为情报民警积累经验。
此外,针对情报系统的特殊性,省公安厅还建立了科学的考核奖惩机制,在此次的网上抓逃比武竞赛中,定期对11市的综合成绩进行排名公示。通报比赛成果,对工作力度大、成效突出的市给予表扬,真正做到了以信息化实战应用排位次、衡量能力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