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志月 本报通讯员 古军
车子剐蹭,还没报警,交警电话倒先来了。湖北省宜昌市车主小杜“惊”了:看不到交警影子,难不成是“神兵天降”?
原来,给他打电话的交警正坐在宜昌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数字勤务室,借助高空“鹰眼”,看到小杜与他车发生轻微剐蹭,拉取车牌,拨通小杜电话,指挥其拍照离开,就近接受执勤交警处置。
得益于宜昌全市推进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智能化”的不仅是公安,还有教育、卫生、城管等多个部门。
“在‘智慧宜昌’建设总体框架下,我们采取政府统筹规划建设、联网,公安部门负责管理,各部门分权限共享使用,初步实现了视频资源的整合共享。”宜昌市委常委、政法委第一副书记、市公安局局长、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红洲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说。
“政府+”破解资金难题
2015年10月21日,宜昌市远安县成为全国“探索创新公共安全视频建设联网应用工作项目”3个首批试点县市之一。
远安能入选,靠的是妙招——“县长+”。“经费问题是困扰、制约视频建设首要难题。”宜昌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向丽说,远安采取“县长+”模式,分层次破解这一难题。
对75家机关事业单位,远安采取“县长+文件”的办法,运用行政手段推进实施,建起400多个高清视频点;对80家规模企业和各类经济实体,远安采取“县长+公安机关+主管单位”的办法,引导建设260个高清视频点;面对商户、农户不乐意花“无用”钱的现实,远安采取“县长+市场”的办法,政府补一点、个人出一点,建起2600个高清视频点;“三无小区”难组织、难协调,远安则采取“县长+帮扶单位”的办法,挂点机关事业单位挤出经费予以支持,建起146个高清视频点。
“全县共投资3500万元,其中动员、吸纳社会资金1500万元,确保了有钱建、能建成。”远安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牛本槐说。
在远安经验基础上,宜昌市委、市政府采取“政府+社会”的投资策略,截至目前,共投入18.1亿元建设视频探头18万个,其中社会投资建设监控162327个,建设密度由每平方公里41.7个增加到80.5个,公共安全要害部位全覆盖。
“智慧+”实现同台共享
16时30分,陈永波走进宜昌市外国语学校学生食堂取样间,将当日菜品取样后一一放入留样柜。
陈永波的一举一动,宜昌市教育局学校后勤管理办公室主任王长勇看得一清二楚,他正在市教育局监控室内远程抽查。
王长勇的部门一共才3个人,要管全市上百所学校的食堂、超市。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要求,宜昌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规划推进公共安全视频联网建设,统一技术规范和接口,全市中小学校园、食堂超市、校车等监控均接入宜昌市教育局平台。
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孤岛,是宜昌推进视频联网建设的基本原则。宜昌建立全市统一的视频监控云平台,实现视频资源池共享,横向打破部门界限,纵向强化层级互动,在县市区设立9个分中心,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目前,宜昌已有12个行业部门的1.6万路视频探头接入云平台,已联网3992家单位。
“过去,一个交通卡口点上一排数十个探头,既低效又浪费;如今,一个探头数据上传云端,数十个单位共享,既高效又节能。”宜昌市综治办副主任周永生说。
“数据+”改变工作模式
去年年初,李福(化名)驾车途经宜昌市伍家岗区一住宅小区前路段,一名行人突然冲向货车前方。李福刹车不及,碾轧行人。行人送医救治无效死亡。
作为老司机,李福怎么也不相信自己会出亡人交通事故。交警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平台查阅交通视频与路口的银行门口视频,发现这名行人此前曾试图冲撞一辆大客车,无果后又等待时机撞向了李福的货车。结合视频证据及社会面调查,宜昌交警认定,案件不属于道路交通事故,李福也免于蒙冤。
按照《宜昌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实施方案(2016-2018年)》规划,宜昌将构建信息智能化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到2019年新增联网1.3万家单位,实现联网率100%。
“我们已将公共安全视频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综合目标责任制考评与综治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刘红洲表示,下一步宜昌将加快推进此项工作,力争早日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目标。